祁曉
在廣大群眾的眼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大都以唱歌為主,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yè)貌似“很輕松”,這樣的認知很明顯是錯誤的。實際上,傳統(tǒng)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大都以“唱歌”為主,整堂課的教學大都以這首歌曲怎樣唱進行教學,教學中常常忽略教學每首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各類教學歌曲中所飽含的深層含義、詞句間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以及整首歌曲歌唱中所蘊含的音樂文化等。新時期的小學音樂教師要將音樂教學課堂進行優(yōu)化改革,正確認識自身的教學缺點,積極革新自身的課堂教學理念及方式,努力打造深層次的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讓每首歌曲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展現在課堂教學中,進而有效豐富音樂課堂教學。本文以人音版小學音樂課本中的古典樂賞析課程為例展開實踐探究,探索如何將歌曲中包含的古典樂文化帶到學生的“面前”,深入他們的大腦,在豐富課堂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完成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拓展,以下是筆者的淺識拙見。
一、古典樂傳統(tǒng)教學的反思與展望——以《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教學為例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是學生了解古典民樂吉卜賽族的載體,這一特點在傳統(tǒng)教學中被“掩蓋”。以往小學音樂教師大都將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歌曲的吟唱技巧教學方面,學生并沒有很深入了解過這首節(jié)奏歡快的吉卜賽風格較為凸顯的古典樂歌曲,其中所包含的古典樂文化也沒有被著重陳述及分析,這就容易造成學生很明顯的錯誤認知,那就是“《匈牙利舞曲》(第五號)一曲,是不是漢族或其他民族在跳舞過程中所創(chuàng)作的”,這樣的錯誤認知對學生而言較為不利。
這樣的教學結構不符合當前教學環(huán)境對音樂教學的要求。除此之外,小學音樂教師似乎并沒有在課堂中將一首古典樂賞析樂曲完完整整地解讀過,《匈牙利舞曲》一曲也是如此。以往教學僅僅是將歌曲中在課堂中進行一遍又一遍地重復播放,學生聽不懂樂曲韻律間所表達的深度含義,所勾勒的畫面并沒有清楚地在學生腦海中直觀展現,古典樂賞析課堂應有的賞析環(huán)節(jié)也沒有很好地進行,樂曲中所蘊藏的民族文化及創(chuàng)作情感也沒有很好地解答,這樣的問題,值得深思。
小學音樂課在很多成年人的腦海里面大都是“唱歌課”模式的存在,這跟每個人所經歷的音樂學習環(huán)境有關。筆者也曾聽到家長對小學音樂課堂的評價,大都是讓學生在經歷了緊張的文化課程學習后進行放松的地方,部分家長會鼓勵學生在音樂課堂中適當“放松”,借助音樂課排解學習的壓力。音樂課相較于其他文化課來說在課程安排及課堂教學措施方面確顯不同,但是作為文化課程之一,也同樣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能幫助學生了解我國音樂發(fā)展歷程,了解世界音樂發(fā)展重大事件,讓他們徜徉在音樂的海洋里品鑒各類音樂作品,在音樂中放松神經、愉悅靈魂、陶冶情操。所以,新時代的小學音樂教師應該主動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和策略,將審美教育融入課堂,一改小學音樂課堂舊貌,點亮學生發(fā)現美的眼睛,讓他們在美妙的節(jié)奏中完成道德品質的提升,讓小學音樂課堂的作用真正發(fā)揮出來,切實讓各個古典樂賞析曲目中蘊藏的思想感情及民族文化得到傳承,進而讓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內容加以豐富。
二、古典樂曲的深入感知是深化教學的方式之一——以《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教學為例
“音樂是美的藝術,音樂教學是美的教學傳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主要由樂理知識講解、歌唱技能訓練和樂曲演唱三部分組成,這三個部分中都有“美”的體現,但是筆者認為這都不是“美”的根源,盡管部分小學生的音樂歌唱素養(yǎng)不錯,但是不能僅僅將音樂課堂打造成一個“演唱晚會”,而是要將音樂教學轉變?yōu)椤皹访馈苯虒W,并且其起點不應該是樂理知識講解、歌唱技能訓練和樂曲演唱三者其一,而是在樂曲韻律中發(fā)現“美”,帶著學生領略“意境美”,運用樂曲辭藻為學生構建“樂美課堂”氛圍,擦亮他們的發(fā)現“音樂美”的眼睛,以樂曲韻律的深入解讀帶領學生感悟歌曲中所蘊藏的民族特點,以歌詞的解讀促成學生對古典樂賞析曲目的文化理解,從而達到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古典樂曲目深入解讀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匈牙利舞曲》(第五號)一曲的賞析課時,為了更好地展現本首樂曲所描繪的音樂場面,筆者特地根據樂曲的構成特點將此首古典樂曲劃分為三個欣賞部分,根據樂曲音調、曲風、情感的轉變進行分段解讀,以達到深度解讀本首著名的古典樂曲的目的。本首曲目采用復三部曲式,g小調,樂曲音律節(jié)奏稍快,2/4拍的布局,此曲總時長約3分鐘。為了幫助學生更加快速地掌握這段古典樂的情感轉變,在欣賞過程中,筆者利用班級的多媒體設備根據每個段落樂曲韻律的不同相匹配恰當的匈牙利風情視頻,以視頻配合音樂,音樂融入視頻的方法為學生展現了一場視聽的“饕餮盛宴”。
本古典樂曲的第一部分節(jié)奏韻律較為柔和,在抒情中略帶有一絲憂愁,開場的音樂節(jié)奏較為激昂,十幾秒后韻律節(jié)奏逐漸緩和十分符合匈牙利人民熱情且略帶含蓄的性格特點。在進行本段樂曲的賞析時,筆者特地加入了展現匈牙利國家風土人情的視頻,在一幀幀風景照中融入舞曲的第一片段,借助匈牙利國家的風景呈現,學生逐步了解這首舞曲的特點。本古典樂曲的第二部分節(jié)奏和第一部分節(jié)奏對比鮮明,樂曲節(jié)奏較為活躍,充分展現了匈牙利查爾達什舞曲中那種節(jié)奏鮮明、歡快錯落的風格。在欣賞這一片段時,筆者加入了匈牙利人民歡快的舞蹈加以佐證,讓學生在舞蹈與樂曲的融合下充分體會本樂曲的鮮明快活的節(jié)奏。舞曲的第三部分是本節(jié)舞曲的高潮部分,從韻律角度分析其節(jié)奏情緒較為激昂,與匈牙利人民熱情奔放的性格十分符合。在進行本段樂曲賞析時,筆者則引導學生在欣賞完前兩段的音樂視頻的基礎上,閉上雙眼,借助自己對前兩段樂曲的認知在腦海中勾勒樂曲末節(jié)較為歡快的場面,等欣賞完畢后進行組內討論交流。
樂曲播放完畢后,學生紛紛按照學習小組進入交流環(huán)節(jié),筆者則適時走下講臺進入學生的組內進行傾聽和指導。其中一個小組交流時,學生小A的發(fā)言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小A說:“這個舞曲的節(jié)奏感非常棒,如果說整段舞曲韻律可以比作一條河流,第一段是一條小溪在下雨的天氣中迅速流淌,在溪流的轉彎處雖然節(jié)奏放緩,在轉完后的直線所爆發(fā)的能量將直接帶著進入第二段激昂環(huán)節(jié),河水的奔流代表樂曲的曲調,第二節(jié)可以說是如‘錢塘江大潮般涌動,樂曲的韻律節(jié)奏較為鮮明,韻律轉變之快就如河流遇到瀑布,傾瀉而下;但是第三段的末尾處又將節(jié)奏壓緩了下來,就像大河在奔騰的末尾融入海洋,前面再怎么波濤洶涌最后也將回歸平和。”聽了小A的發(fā)言,筆者對學生說道:“小A同學總結得非常棒,今天所欣賞的古典樂曲節(jié)奏在柔和與激昂之間來回轉換,能聽出其中的情感轉變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大家都要向小A同學學習。”
學生討論結束后,為了幫助他們深入了解本首曲目的節(jié)奏轉變特點,筆者特地利用教室中的多媒體設備將本首曲目的音節(jié)變化動態(tài)效果圖伴隨著曲目的播放一同展示了出來,引導學生根據音節(jié)變化的高低多次欣賞本首曲目,從而逐步深入了解《匈牙利舞曲》(第五號)的樂曲韻律特點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曲目情感。相較于以往的古典樂教學,本次教學加入了眾多的教學新策略,從整體而言不再是單純的樂曲欣賞,而是加入了展現匈牙利國家及人民風土人情的視頻與樂曲音節(jié)動態(tài)現實圖,可以更加直觀地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思考,對他們深入學習本首樂曲有著積極推動作用,對促成小學音樂教學提質提效提供了幫助。
三、教學方式的轉變是古典音樂深化教學的重要體現——以《調皮的小鬧鐘》一課為例
韻律節(jié)奏的來回轉變是古典樂的鮮明特點,在傳統(tǒng)的古典樂賞析課中,當韻律節(jié)奏發(fā)生轉變時,教師需提醒學生加以注意及感知,這樣的教學方式嚴重滯緩了學生個體完成樂曲深入感知的效率。需要通過一定的教學方式轉變,引導學生自我感知古典樂欣賞曲目的韻律變化特點,進而完成古典樂的深化學習。依筆者所見,將舞蹈與古典樂相融合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選取恰當的舞蹈類型,對應相適合的古典樂曲目,以古典樂韻律的轉變帶動學生舞蹈動作的改變是古典樂深化教學的重要體現,這將有效提升學生的韻律感知能力,為日后的古典樂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調皮的小鬧鐘》一課時,筆者便將自編的舞蹈加入樂曲曲目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舞蹈動作轉變中感知樂曲韻律節(jié)奏的改變,以此優(yōu)化古典音樂賞析課程教學方式,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在課堂開始之初,筆者利用教室內的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了《調皮的小鬧鐘》一曲,帶著學生初次感受本首古典樂曲的韻律節(jié)奏。在樂曲播放完畢后則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樂曲聆聽中,聽到了幾段相同的主體旋律呢?再聽一次,數一數有幾段一樣的節(jié)奏?!彪S后進行第二遍樂曲的播放,播放完畢后學生回答了之前的問題:“三段?!敝蠊P者便說道:“在日常生活中,你們的鬧鐘在工作時是不是也會發(fā)出類似‘滴答滴答的響聲,就像剛才欣賞到的樂曲一樣,今天讓每個人都化身為一個鬧鐘,跟著樂曲音律的改變一起‘工作,跟著老師的舞蹈動作一起跟隨音樂跳起來好不好?”學生紛紛回答:“好?!备鶕臼浊康捻嵚商攸c,筆者特地將本首曲目劃分為五個段落,三個主題,根據主題的不同進行舞蹈動作的設計。從整體來看,本首曲目有三個相同的韻律節(jié)奏,筆者將其劃分為腦中的三個狀態(tài),分別是“工作的小鬧鐘”“偷懶的小鬧鐘”和“打鈴的小鬧鐘”。本首曲目相同韻律的部分為“工作的小鬧鐘”,出現在第一、三、五樂曲段落中,類似“滴答滴答”具有較強節(jié)奏的聲音是該段落的標志,“偷懶的小鬧鐘”則出現在第二段落中,樂曲節(jié)奏較為慵懶,節(jié)奏緩和給人一種“懶洋洋”的感覺,“打鈴的小鬧鐘”則出現在樂曲的第四段落,音樂節(jié)奏較為緊湊,給人的感覺較為忙碌且慌張。在“工作的小鬧鐘”主題節(jié)奏中,其節(jié)奏較為適中,主音律為“滴答滴答”的動態(tài)響聲,可以聯(lián)想到鬧鐘的時針和分針的轉動動作。由此,在設計本主題的舞蹈動作時,筆者要求學生全體起立,從左臂開始按照相反的方向伸展胳膊進行轉動,轉動的頻次需根據樂曲的節(jié)奏進行“畫圓”。當第一部分韻律結束后,換一只胳膊重復相同動作,在胳膊轉變之間模仿鬧鐘的時針分針的轉動。第二段落,“偷懶的小鬧鐘”音樂韻律節(jié)奏中,筆者則設計了適合本段落的舞蹈動作,引導學生在站立的狀態(tài)下放松身體,將雙臂置于胸前自然垂下,左臂撞動右臂,右臂向右進行同一平面擺開,隨后交換右臂撞擊左臂,左臂向左進行同一平面擺開,以此模仿正在“偷懶的小鬧鐘”的動作神態(tài),動作需根據樂曲韻律節(jié)奏進行擺動。第四段落中“打鈴的小鬧鐘”是本段舞蹈的重點部分,本段落的曲風較為歡快且緊湊,因此對應的舞蹈動作可以模仿傳統(tǒng)的機械鬧鐘打鈴的動作,兩個胳膊舉過頭頂將雙手握拳在頭頂上相互擊打,以此模仿“打鈴的小鬧鐘”,在擊打過程中還可以將身體緩慢彎曲傾斜,向左向右進行墊腳向上,以此動作模仿機械鬧鐘打鈴時的身體擺動。舞蹈動作教學完成后,筆者則帶學生在教室內進行了一次排練,當音樂響起,全班師生化身為一個個“小鬧鐘”開始“工作”,隨著音樂的旋律切換著舞蹈動作,學生的身體跟著音樂在動,笑臉卻一直展現在臉龐上,教學氛圍十分融洽,本堂音樂課的教學效率及質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結語
總而言之,作為新時代的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古典音樂時需一改傳統(tǒng)的“欣賞”模式,單純地聽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需根據教學曲目的不同進行教學方式的轉變,適當融入現代化教學手段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場景,適當融入舞蹈教學,引導他們充分感知音樂律動,從而完成小學音樂古典樂教學的深化任務,積極主動促成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提質提效。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