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銀
我的中學時代,萬物蕭條,冷冷清清。
沒有初夏正午的陽光如金色的波浪般翻涌進窗戶,也沒有扎得松松的馬尾輕而易舉地拂過某個多情少年的心坎,更沒有高舉著裝滿冰塊的可樂杯熱烈地碰撞在一起的璀璨友誼。
永遠只是形單影只,永遠只是眉目黯然,永遠只是把自己罩在一件洗得發(fā)舊、發(fā)白的寬大的校服里面——可盡管如此,它也遮不住一顆自卑而慌張的心。
唯一讓我感受到幸福和富有的,只是讀書。唯有讀書。
《簡·愛》里有這樣一個鏡頭,童年時受盡委屈的她,把自己蜷縮在一個被紫色窗幔遮擋住的簡陋的閣子間,就是這個小小的閣子間,將她短暫地隔絕于日常的暴風雨之外。對此,我曾無比地感同身受。一個擁有藏書的地方,就是人生最好的避難所。
我不是一個天生優(yōu)秀的孩子。初中的功課就讓我感到非常吃力。那些幾何題仿佛能夠從卷子上長出來,吐出萬萬千千的絲縷,將我的心緊緊箍住。我感到無法呼吸。
漫無目的地游走在依校而建的書店里,窄窄小小的方寸之地,發(fā)酵著大把充裕的墨香,在這一呼一吸間,我驟然感受到安寧,整顆心悠悠地散開,散成一方寬闊無際的湖面。
在那里,我偶擷得一本名叫《七里香》的詩集,作者是席慕蓉。那時我尚不知她的真名,只覺得這三個字婉轉在口,溫潤如玉。詩集的封面是素凈的淺粉,像一朵開到娉婷的荷花,我輕輕地撥開那蓮瓣,邂逅了她的芳心: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下一段塵緣/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jīng)的路旁……/而當你終于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
我的身上劇烈地一抖,那是美麗的漢語,帶給我的最初的戰(zhàn)栗。一直到現(xiàn)在我都迷信,好的文字一定是有電流的,那股電流,可以讓你的生命體在某一時刻發(fā)生強烈的震動。在那之后,我感到一種說不出的輕盈和喜悅,那被久積的苦難鞭撻到麻木而布滿褶皺的心靈,居然像花瓣一樣,完完全全地舒張開,恢復了它天然的質地——那種非經(jīng)歷而無從想象的綢質的柔軟。我用僅有的零用錢,買下了那本書,我被詩歌里的芳香裹挾著,輕快地在路燈下跳著舞,像一個小小的醉漢。在那一天夜里,我清清楚楚地感知到,我的靈魂開始了一種隱秘的覺醒,我對于美升起了欲罷不能的思慕和渴求,而就是這一點點的念頭,讓我意識到活著的意義、活著的可愛。在那沒日沒夜的中學時代里,文學漏下了她的一孔天光,從而度化了一個生命。躺在文學織絮的搖籃里,我安全得像一個初生的嬰兒。
自此,我愛上了詩歌,愛上了文學,我如一個熱戀中的少女,狂熱地追求著徐志摩、余光中、流沙河,我默默吟誦著他們的詩歌,在一燈如月的夜晚,對著高聳的屋頂和浩瀚的星空,睜著我信徒般熾熱的雙眼,高擎著我愈加發(fā)燙的喉嚨。那一刻,我比國王還要富有。
初三升學考的前夕,我的成績慘淡無比。唯一的快樂就是讀書。那間小小的書店已經(jīng)無法滿足我求索的熱望,于是我開始“跋山涉水”。每個周六日,我都會雷打不動地擠上十九路的公交車,歷經(jīng)二十余站的長途顛簸,從城市的這一頭到城市的那一頭,到一個叫作“新華書店”的地方。下了車,我會一路小跑著過去,好像趕赴一場重要的約會。
跟我完全成年以后到過的南京的先鋒書店、杭州的鐘書閣相比,那個號稱“圖書大廈”的地方屬實有些寒酸。但在當年,那個地方,就是我朝圣的天堂。它獨一無二,美輪美奐。是森林,如迷宮。
我最常跑的,是二樓的小說書櫥和三樓的古籍書館。常常一站就是小半天。為什么要站著呢?因為書店是不喜有人長久地“霸占”著書籍的,可這累不壞我,看到如癡如醉的時候,自然就忘記了小腿的酸麻。實在撐不住了,我就干脆箕坐在木制的地板上,捧在手里,慢慢地翻看,細細地回味。像一只蠶,默默啃食著桑葉,吮吸著鮮美的汁水。那種與發(fā)散著淡淡墨香的柔軟的書頁肌膚相親的感覺,是多么令人歡喜??!每一本書其實都有她的靈魂,她的眼睛,你在看她時,她也在看你,那種忘情和親熱,是現(xiàn)如今讀電子書籍斷難找尋的。讀得極舒服的時候,我感覺自己輕得如一片葉子,就在微風里飛呀飛,又像一葉小舟,在湖面上蕩啊蕩。四點了,書店要關門了,我只能依依不舍地走出去,盼著下一次重逢。
在人生最黑暗的那段日子里,就是這些書籍,幫我挨過了一寸寸痛苦到筋骨俱碎的時光。讀書,救贖了我的生命,給了我新鮮、熱情以及一個人活下去所需要的精神的一切。我固執(zhí)地相信,一個熱愛讀書的人,一定可以蹚出一條活路來。
現(xiàn)在回想起來,人若能在年輕時愛著點什么,比如書籍、繪畫或是音樂,總之是一些高級的雅物,他的人生就一定還有救,他的前途也一定看得見光。因為,一顆熱愛美的心靈,是斷不會也萬不肯輕易地丟棄他的人生。他也許會掙扎,會痛苦,但他不會因無知而墮落,或因庸俗而碌碌。我任教的這幾年中,見過那么一些熱愛讀書的孩子,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最終闖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幸福之路。上天不會辜負那些愛書的人,上天會給這樣的人以撥云見日的智慧。
入了高中以后,我依舊熱戀著書籍。初戀的炙熱漸漸退去,代之以深邃而理性的目光。我開始讀經(jīng),讀史,讀百家散文,從中便識得一些偉人、奇人。他們的風骨和品格以一種不經(jīng)意的方式,重構著我的生命?!拔矣袔追盅}是從司馬遷中來,從屈原中來,從陶淵明、李白、蘇軾中來”,這是我最常說的一句話,我是他們萬千子孫中的一個,我與他們有著濃于水的精神的血緣。
我讀《報任安書》,“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我感念涕下,從此知曉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卑怯者,寧圖虛名而自毀;豪杰者,甘為壯志以求生。
我讀《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眼眶心胸為之一熱,知君子者,當愛惜羽毛,堅守貞白之身、冰雪之節(jié),為實現(xiàn)理想、保全人格,不惜把自己送上血染的祭臺。
我讀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我讀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我讀蘇軾,“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一時襟懷爽朗,天清地明,仿佛自己也驟得一身堅硬的傲骨,一派灑落的胸襟。于是便知,讀書人當堅守本性與節(jié)操,當出淤泥而不染,合于俗而不媚于俗,當永葆對生命的純粹的熱愛和天真。
千言萬言地讀下來,感覺周身的血液都更換了一遍。這些人物的性情,串聯(lián)起了我精神的“DNA”。成年之后,當我無可避免地墮入巨大的“塵網(wǎng)”,在世俗的名利場中左奔右突,我所慶幸的,是我從未舍棄過自己的君子人格。正如我的陶淵明們所期待的那樣:我的頭顱是高昂的,我的腰桿是筆直的,我的心地是清白的,過往是這樣,余生也將是這樣。
高三那年,到了填寫志愿的時刻,身邊的許多同學因此而雙目茫然??晌覅s堅定無比,我拔出筆鞘,蘸著嶄新的純藍墨水,在那一行長格中,面帶微笑地寫下了“中文系”三個字。我知道我胸中有一輪紅日在冉冉升起。當然,這樣美麗的結局,是我13歲那年第一次捧起席慕蓉的《七里香》時所不曾料想過的,那么一次與書的小小際遇,竟然在冥冥之中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在我遞交上志愿的那一刻,我內心的喜悅無與倫比。我知道,我將終生有幸與我的熱愛同在,和我的夢想比翼。
我的中學時代,正如我前文所說,實在一貧如洗,乏善可陳。然而,與書的因緣際會卻徹底改變了我的生命,當我的每一個細胞都被書香所沉浸時,我感到一種甜美透徹的快樂,龜裂的心的園田上,猶如一場甘霖普降。我的指尖所親吻過的每一部書籍,到頭來都自然而然地營養(yǎng)了我的精神,鍛造了我的品格,充實了我的生命,不,是干脆成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沒有人能夠將它們奪走。
如今,我如愿以償?shù)爻蔀榱艘幻Z文老師。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把這種讀書的經(jīng)驗與樂趣分享給我年輕的學生。我希望,那些飽受游戲和網(wǎng)絡荼毒的少年們,他們荒蕪貧瘠甚至寸草不生的心靈,可以在讀書中獲得拯救與重生;我更希望,讀書可以成為相伴他們一生的永久的愛好,雖然書籍并不能幫他們贏得什么實際的好處,但卻可以成為他們辟路的火和御寒的衣,溫暖他們的生命,使他們的心在這倉皇的人間不至顛沛流離。
讀書吧,年輕的人??!尚未讀書之時,沒有人能告訴你路在何方;飽讀書籍之后,你卻將擁有成千上萬種美好的可能。書籍,將為你撞開一條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路,使你永遠不會受困于當下,受困于任何一個時空。
讀書吧,年輕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