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年近30歲,我想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小兒,便辭職備考,最終來到洪山實驗小學。
入職一年,我輾轉(zhuǎn)在借調(diào)打雜、教師與行政崗之間,看似忙忙碌碌,卻又碌碌無為。那時的我就像一株無根的浮萍,在大霧彌漫的湖上隨波漂蕩,既看不見前路,也找不到歸途,迷茫又痛苦。我知道,這是因為我脫離了課堂——教師的生命線之所在。所以,2021年9月,我非常堅定地回歸到語文教師這一崗位。
作為初次接觸一年級語文課堂的“新”老師,我最需要思考的問題是語文教學到底是要教什么,怎么教,這兩者是“道”與“術”的關系。語文究竟是什么?我想是語言文字。人們使用語言文字是為了表達自我。我開始明白,所謂語文,就是從情緒出發(fā),記錄心情,抒發(fā)情感。那么,我的課堂是有“情”的嗎?學生的朗讀中有“情”嗎?讀書習慣培養(yǎng)起來了嗎?捫心自問,每個問題的答案恐怕都是否定的。
如,在上一年級語文上冊第5課《影子》前,我曾設想課間與學生一起玩手影游戲,讓學生回家觀察影子;但又擔心學生提前了解了課文,那課堂上是否沒了懸念和新意呢?最終,我沒有實施這些課前準備工作。
試課時,我的痛點便是品讀課文部分,學生讀不出課文的趣味性。為什么會這樣呢?究其原因,是我的引導示范不足,沒有把課文的情緒、情感表達出來。教師情感不充沛,學生哪里有情緒波動?因此,雖然我在課堂上穿插了互動游戲,利用圖片創(chuàng)設了情境,嘗試師生合作“一詠三嘆”,但課堂整體效果還是很沉悶的。
在評課時,梁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我除了學“一詠三嘆”的形式,更要注重讀的內(nèi)容?;仡櫋队白印愤@一課,正如梁老師所說,我在上課時沒有“沉”下去,整個課堂是沒有情緒,更沒有情感的。品讀課文時沒有“情”,學生又怎么能養(yǎng)成真正的讀書習慣?
這之后的一個課間,我站在教室后門曬著太陽,心情莫名很好,便揚起雙手在門上投下了鴿子的影子。不一會兒,這塊“畫布”上有了小狗、小兔、大蛇等,越來越多的學生圍過來了,大蛇追趕小兔,小狗也倉皇逃跑,眾多小動物又群起反擊大蛇……多有意思??!學生樂不可支,我心里也越發(fā)觸動——果然要融入學生,貼近學生,感受學生才行!有情才能生趣,在上《影子》一課之前我就應該這樣做?。?/p>
像是突然摸到了語文教學的門檻,之后我?guī)ьI學生品讀課文時,更加注重在情緒、情感上的引導與評價。在講課文《比尾巴》時,我用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理解疑問句:“到底誰的尾巴長呢?誰想問一問?”有個女孩在讀的時候皺著眉頭,小腦袋隨著句子的節(jié)奏輕微起伏擺動,真是太可愛了!我就接著用評價語:“你看起來真苦惱,真會問問題!”在過渡到第二小節(jié)時,我繼續(xù)從情感的角度激發(fā)學生,問:“誰能回答他?”指名讀后,夸贊學生“你懂得真多!”這樣,學生的情緒由疑惑、苦惱轉(zhuǎn)變到肯定、自豪,課堂不再是一潭死水。
再后來,我在上課時,都會注重用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學生,不斷用問題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體會文字傳達出的情感。在初嘗讀文的成功后,我便思考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我希望每個學生都能將在一篇課文中獲得的讀文體驗遷移至所有的課文,甚至他們能接觸到的所有讀物。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