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耀平
當前,新一輪思政教育正掀起熱潮,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成為思政教育的主陣地,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認知需求。只有學生內(nèi)心思想產(chǎn)生變化,學生自身的素質(zhì)才能得到提升,這也是新時代教師需面對的一個重要命題,要下大力氣、大功夫,探究新時代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最佳的路徑。
一、使初中生正確認知道德與法治課
一些學生認為道德與法治屬于邊緣學科,似乎沒有語、數(shù)、英重要,學生聽得不專心,教師講得不用心,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認識程度不夠高,加之教學形式的呆板與機械,導致興趣難以被調(diào)動起來,感覺不到這一課程對自己正確思想意識形成的重要性。道德與法治學科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而上好道德與法治課的關鍵角色就是教師。教師要勇于擔當使命,成為培養(yǎng)學生正確人生價值觀念的導航者,成為塑造學生正確向上心靈的雕刻家,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判斷力和辨別力。教師要勤于鉆研,挖透、吃透教材,研究透學生學情,真正做到講課時胸有成竹,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地開展教學。只有增強思政教育意識,道德與法治課的地位才能提高,學生的認識也會得到提高。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教育,就不再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而是與自己的靈魂進行對話,形成自我的正確的思想觀念去判斷事物。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關鍵就是對學生所開展的思想教育,思想是引領全部活動的一個先決條件。一個行為舉止文明、做事有規(guī)則、道德品質(zhì)良好的人一定是有正確的思想在指引。因此,引導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功能進行正確認識,才能使學生產(chǎn)生認同感和積極性。
二、教學形式多樣,充分調(diào)動學生情感
課上,教師以情喚情,以心換心,以愛換愛,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愛與尊重,則能促其思想發(fā)生變化。自覺圍繞學習內(nèi)容,產(chǎn)生自己的想法,并在閱讀、踐行中加深自己的體驗。這樣的課堂,讓學生體會到道德與法治課的有趣、有用,這樣的課堂,也讓學生不僅能吸納、內(nèi)化新知,同時,還將這一思想觀念付諸具體的行動中進行外化。讓學生坐著聽,不如讓學生站著做,機械傳授不如讓學生活學活用,通過小組討論、情景表演、今日說法、法案在線、辯論賽等方式,讓學生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連,自覺將書本知識與生活結合,或者是直接取材生活中的故事,設置鮮活而生動的問題,讓學生深思與體悟。當前,令人深思的案例和讓學生深感唏噓的違法事件不在少數(shù),這些都使學生結合現(xiàn)實的案例,深刻體會到思政教育知識的有用性,也讓學生產(chǎn)生深刻的反思。鮮活的現(xiàn)實案例給學生思想帶來的沖擊,尋找其背后的原因,讓學生體悟到正是缺乏正確的思想觀念,形成偏執(zhí)的性格,容易走向極端,最終害人害己。教師引導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內(nèi)化為思想的底蘊,切實落實到行動中。
三、把思想課上得有情有趣
結合中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其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斷發(fā)掘生活的素材,同時也能引入一些古詩詞,讓整個課堂變得富有生趣。如結合教學內(nèi)容,古曲今唱,將古詩詞引入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比如說讀岳飛的《滿江紅》,讓學生體會岳飛的愛國情懷與報國之志,還可以追溯其優(yōu)秀的家訓文化——岳母刺在岳飛背上的“精忠報國”。讀與岳飛齊名的民族英雄于謙的《石灰吟》,讓學生看到于謙的正直與廉潔。這些古詩詞里蘊含的是深厚的家國情懷、感人心魄的強烈情感和崇高精神。學生不僅感受到課堂的趣味性、人文性,也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覺得道德與法治課有意思,不僅知識內(nèi)涵豐富,而且啟人心智,發(fā)人深省,對正確思想觀念的培養(yǎng)大有裨益。教師在課堂結合所教內(nèi)容,創(chuàng)設聲色交融的情境。如學習“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這一內(nèi)容,簡單地讓中學生理解的話還較為抽象,此時可以通過播放一些格調(diào)向上、膾炙人口的民間歌曲,如花鼓戲、黃梅戲、民歌、花兒等,挖掘本土資源,讓學生唱出當?shù)孛窀?,如此在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同時,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于這一內(nèi)容的理解。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注重寓教于樂,在情感中有理性的認知,在理性中也有生動的趣味,相輔相成,使整個課堂充滿了愉悅,學生興趣濃厚,思想產(chǎn)生變化,讓真善美的種子生根發(fā)芽,也讓愛國情懷注入心田,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育人育心育智,培養(yǎng)適應未來社會所需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鐘娜.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