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重要的“貴人”,成尚榮先生就是我的“貴人”,先生是我的精神導師。
他今年已81歲的高齡,但仍精神矍鑠,面色紅潤,身材挺拔,思維活躍,記憶力超群,被譽為教育界的“傳奇”。我從1988年認識成先生,至今已經(jīng)31年了。31年來,成先生一路指點我,引領我,鼓舞我,鞭策我走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
一
1988年11月,我有幸參加江蘇省首屆青年語文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路過關斬將,代表鎮(zhèn)江市參加全省大賽。比賽地點在儀征工業(yè)園區(qū)。我只身一人赴儀征參賽,憑借《小溪流的歌》一課獲得評委的高度認可,獲得一等獎,并上了展示課。當時的評委有斯霞、李吉林、袁浩、朱家瓏等語文界著名專家,還有成尚榮、袁金華、鄭君威等省教育廳、省教科所的著名學者。我就是在那次大賽中認識了成尚榮先生。那時成先生英俊、瀟灑、雙眼炯炯有神,透射著智者特有的光芒。我是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他已是大名鼎鼎的學者。我對他只有仰視、崇拜。那時成先生給我的感覺充滿威嚴,可敬可畏,但沒有親近感。
對成先生態(tài)度發(fā)生改變是一次參加省廳會議。會議間隙,成先生來到我的房間。他一身西裝,精神煥發(fā),手里拿著條領帶。成先生一進房間,就對我說:“小孫,你幫我打一下領帶。我看你衣服上的領帶,結得很好看?!蔽矣行┦軐櫲趔@,成先生原先威嚴的形象一下子變得親切起來,仿佛是身邊可以親近的長者和朋友。我?guī)拖壬蚝妙I帶,先生高興地對我說:“你的課上得很好,衣著也很得體,有風度。好青年要有追求,希望你能像斯霞、李吉林老師那樣,做江蘇小語界的名師?!毕壬掚m不多,但在我內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一轉眼,2003年我調到省城北京東路小學任校長,和先生同居一城,請教的機會多了起來。我有非常深切的體會,只要我有需求,先生即便再忙,也要擠出時間來指導,或親臨學校,或讓我到他府上,沒有一次拒絕或推辭的。這讓我十分感動。
大約是2004年,我到省城工作一年左右,小語界一些朋友要我提出語文教學的主張。我頗感猶豫,因為自己深感學養(yǎng)不厚,理論不足,難以支撐自己的主張。再加上剛到不久,就提出自己的所謂主張,好似不妥。正在彷徨之際,偶遇先生,我談了我的顧慮,先生聽后,立即正色回答:“這有什么顧慮的?提出自己的主張,是一位名師成熟的表現(xiàn)。你工作已經(jīng)20多年,在小語界有這么大的影響,理應有自己的主張。再說了,提出自己的教學主張,也是逼迫自己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提煉,不斷總結。這于己于人都是好事,為什么不做呢?我支持你!”
得到先生這么堅定的支持,我心中的一塊石頭落地了。當時學校要改建門廳的新校舍,五六年級學生都在49中過渡。我準備上一堂新課《二泉映月》,試教時,我邀請了先生和一些志同道合的老師共同來聽,并就“情智語文”做一個小型研討。
記得上課那天,先生如約而至。依然衣著整齊,頭發(fā)一絲不亂,目光炯炯發(fā)亮,腰板挺拔,精神飽滿。他認真聽了我兩堂課,課畢,我們一群人聚在簡陋的小會議室內,就我的兩堂課和“情智語文”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先生仔細傾聽每個人的發(fā)言,時而注目凝望,時而側身思考,時而低頭在本子上寫幾筆。等每個人都充分講透之后,先生談了自己的觀點:
“我認為孫雙金老師今天用《二泉映月》兩堂課來探討‘情智語文的主張,很有意義。關于這兩堂課,大家都談了很好的意見,下面我重點談一談對‘情智語文的理解。
其一,情感:兒童發(fā)展、兒童語文學習的動力密碼。
其二,智慧:兒童發(fā)展、兒童語文學習,心智成長的密碼。
其三,情智共生:直抵兒童精神發(fā)展的核心?!?/p>
接著先生洋洋灑灑,引經(jīng)據(jù)典,層層剝筍式地對“情智語文”作了深入的理論闡述。什么叫“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什么叫“醍醐灌頂”,我當時真切地感受到了。望著先生清瘦的臉龐,睿智的目光,聽著先生充滿哲思的話語,我的內心敞亮起來了,對“情智語文”追尋的步伐也越發(fā)堅定了。
2006年第12期《語文教學通訊》刊發(fā)了我的“情智語文”專題,其中在“專家評說”欄目中,成先生撰寫的《“情智語文”的核心價值與現(xiàn)實突破》一文,表達了他三個鮮明的觀點:
1.“情智語文”與“語文就是語文”在語文本質與邊界的堅守中尋覓,從教學見解走向教學主張。
2.情智共生:用語文的密碼開啟兒童的心智之門,直抵語文教學精神文化的核心。
3.孫雙金:在“情智語文”中,用語文的方式讓學生過有意義的文化生活,有效地完成語文的“獨當之任”。
至此,我正式在小學語文屆提出了“情智語文”的教學主張。如果說,在語文教學的道路上,我邁出了比較重要的一步的話,那成先生就是我重要一步的重要他者。
三
時間到了2009年。國家第八次課程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尤其是語文教學,國人尤為重視??墒抢茁暣?,雨點小,不見多少起色。我作為從教近30年的老語文教師,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也是憂心如焚,思考著如何走出一條新路來。
那一陣我認真閱讀了王麗女士主編的《名家談語文學習》,商友敬先生主編的《過去的教師》,朱自清先生談語文教學的專著,葉圣陶、夏丏尊主編的民國時期的教科書。走進歷史,讓我們的語文目光更加深遠;走近名家,讓我們的語文思想更加清醒。漸漸地,從名家名篇中,我發(fā)現(xiàn)了當代語文教育的弊端:
弊端之一:“教什么”錯了。我們一直以為兒童認知水平差,應該從最淺顯的教起。結果解放以后,甚至從“五四運動”以來,我們就遠離了語文經(jīng)典,輕慢了經(jīng)典,甚至丟棄了經(jīng)典,轉身親近通俗,親近白話,親近淺顯。于是,我們的孩童從啟蒙階段就變成了通俗,變成了淺白。你第一眼看到的是經(jīng)典,學習的、親近的是經(jīng)典,你就變成了經(jīng)典。你第一眼看到的是通俗,學習的、親近的是通俗,你就變成了通俗。這是真理!亙古不變的真理。
弊端二:“怎么教”也錯了?!拔逅倪\動”之后,國門打開,引進了“德先生”和“賽先生”,于是乎,我們就認為民主科學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分而析之的科學方法用在理工科上是好方法,用在中國漢語學習上就用錯了地方。中國漢語學習講究日積月累,講究熟讀成誦,講究涵泳感悟,但近代以來,我們一直用講解分析法代替了,于是乎語文課就成了分而析之,講而解之,甚至變成了“肢解式教學”。
找到弊端之后,我對癥下藥,建構自己的校本教材,以三塊“大石塊”——國學經(jīng)典、詩歌經(jīng)典和兒童文學經(jīng)典來建構小學六年的語文教學體系。教材雛形一出,即得到部分專家的好評。為了經(jīng)得起學界的質疑,我決定請部分專家給予論證。
那一天,在我們的四樓小會議室,我們請了幾位專家論證指導。有我的前任校長、德高望重的袁浩先生,有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祁智先生,有國學研究專家戴傳江先生,有南師大兒童文學研究專家談鳳霞女士,當然也有我敬仰的成尚榮先生。
專家們各抒己見,充分肯定了我對校本教材的架構,同時也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議。譬如,如何讓國學經(jīng)典用兒童的方式讓孩子親近?如何選擇古體詩歌和現(xiàn)代詩歌,比重如何處理?如何精選中外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進入教材?等等。在研討會臨近尾聲的時候,成先生提出了一個問題:“給這套校本教材起個什么名字呢?”
有的說:“叫情智校本教材?!?/p>
有的說:“叫經(jīng)典校本教材?!?/p>
成先生發(fā)言了:“我起兩個名字,一個叫‘種子語文,這是在兒童階段播下經(jīng)典種子的語文,種子是能生長的,是能帶得走的,是有生命力的。另一個叫‘13歲以前的語文,13歲是心理學上的概念。13歲以前是兒童時期,叫‘13歲以前的語文,說明它是兒童的語文,是為終身奠基的語文,是能夠生長的語文?!?/p>
先生的發(fā)言總能讓人眼前一亮,精神為之一振,因為他的語言充滿了思想的內容,包含著哲理的思考,又恰當?shù)貜膬和牧龀霭l(fā),充盈著詩情畫意。好一個“種子語文”,好一個“13歲以前的語文”!
2009年下半年,我在《人民教育》發(fā)表了《13歲以前的語文——重構小學語文教學的體系》,文章一經(jīng)發(fā)表,便在小語界產(chǎn)生了比較大的反響?!缎W語文教師》以《童年的語文》為題轉發(fā)此文,編輯部很快收到大量讀者來電和來信,對文章的觀點給予充分的肯定。編輯部李振村主編還特地打電話向我祝賀。當然,我也聽到學界一些質疑的聲音,譬如,如果這樣,把國家教材置于何地?小學生讀國學是不是復古?是不是又回到死記硬背的老路上了?“國學”這個概念成立嗎?站得住腳嗎?等等。我知道這些質疑都是善意的,都是為了讓我們的思考更深入,更成熟。但是當現(xiàn)實的成果評獎遭遇挫折時,我的內心還是有波瀾的。每當這時,成先生就鼓勵我們:“不要氣餒,要相信自己,相信這條路走得是正確的。探索的道路怎么會一帆風順?怎么會一馬平川?多聽一些反對的聲音不是壞事,能讓我們更清醒,更理智,更全面地思考‘13歲以前的語文。我相信你們的課題是有價值的,一定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p>
先生的話是我們的定心丸。
四
2011年12月,我參加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工程培訓已整整兩年了。根據(jù)省教育廳的要求,每位培養(yǎng)對象必須舉行中期成果展示活動。
“情智教育”研討會如期舉行。內容有四大板塊:第一板塊是我的主報告“情智教育:在探索中前行”;第二板塊是情智課堂展示,有我的“兒童詩”教學,還有我校語文、數(shù)學、綜合教師課堂展示;第三板塊是我們全省小學校長組的校長和我校青年教師的兩場沙龍研討;第四板塊是專家論壇。邀請參加指導的專家有我們校長導師組的金生鈜教授、吳永軍教授、袁浩校長,另外我也邀請了成尚榮先生、朱家瓏先生和葉水濤先生。
那一天,我校容納300多人的階梯教室濟濟一堂,高朋滿座。會場舞臺大紅色背景板上寫著“情智教育研討會暨蘇南五校聯(lián)盟大講堂”。南京兄弟學校領導老師來了,蘇南五校聯(lián)盟學校(蘇州吳江盛澤小學、無錫師范附小、常州局前街小學、鎮(zhèn)江中山路小學)領導老師來了,外省市的友好學校領導老師也來了。
我首先在會上做了“情智教育:在探索中前行”的主旨演講,講了五個方面。1.我們?yōu)槭裁刺帷扒橹墙逃钡霓k學主張;2.“情智教育”:我們的理解與追求;3.我們的管理理念;4.我們的領導策略;5.我們的情智課堂。這五個方面我引用了我們的八個教育故事,以敘事性為主加上適當?shù)睦硇躁U述成為我演講的總體風格。
演講結束之后,我隨即上了一堂現(xiàn)代兒童詩的展示課。課上我把教師藏起來,把學生推到課堂中央,讓學生盡情地展開豐富的想象,選用最美妙的詞語描述“陽光在溪上”奔跑、跳躍、旋轉、飛舞的情景。課堂上學生的心靈敞開、思維活躍,想象的火花四射,博得聽課老師和專家陣陣熱情的掌聲。
在專家評論環(huán)節(jié),金生鈜教授首先做了《情智教育的理想、詩意與價值》的點評。本來安排成先生是壓軸發(fā)言,可等到金先生發(fā)言快結束時,成先生突然轉過頭來對我說:“我想接著金教授的講話,第二個發(fā)言。你幫我調整一下?!?/p>
我連忙調整專家發(fā)言順序。金教授剛走下講臺,成先生就精神抖擻健步走上了講臺。他靜靜地掃視一下會場,會場上鴉雀無聲。先生一開口就吸引了全場:
“我不是孫雙金的導師,但是我是孫雙金的好朋友。在和他的接觸中,我向他學習了很多的東西,因而也有很多的感想。孫雙金對情智教育有一個非常動聽的比喻,叫作‘北小這棵大樹上長出的一片新的枝芽。這是他的謙虛。但是我想說的是,枝葉是這棵大樹上生長出來的,不過新生長出的枝葉給這棵大樹又賦予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先生侃侃而談,他謙虛地講了三個觀點:
第一,孫校長今天所介紹的情智教育定位更加準確,更加深刻,核心問題得到進一步彰顯。
第二,孫校長今天表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表達風格,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
第三,孫校長情智語文帶出了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團隊。
他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也對我們提出兩條建議:
第一點建議是關于智慧和情感的關系問題須進一步厘清。
第二點是情智語文還要進一步找到理論依據(jù)。
先生特別推薦接受美學,希望我們在接受美學中找到新的理論支撐。
看著先生在臺上滔滔不絕的深刻論述,看著先生深邃的目光、花白的頭發(fā),我感慨萬千。
先生總是在我人生的節(jié)點上關注我,支持我,鞭策我。從情智語文,到“12歲以前的語文”(首發(fā)《人民教育》時用的是“13歲以前的語文”,后來根據(jù)小學生12歲畢業(yè),以及盧梭人生四階段理論,正式命名為“12歲以前的語文”),到情智教育,到前瞻性項目的申報……一路走來,一路陪伴,一路引領。顏回對孔子情不自禁地贊嘆:“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毕壬谖倚闹泻螄L不是如此呢?
先生之德,高山仰止;先生之智,浩浩蕩蕩;先生之風度,令人神往。■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
責任編輯 楊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