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兩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謂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嘗操紙筆呻吟,學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寫出,如寫家書,雖或疏鹵,然絕無煙火酸餡習氣,便是宇宙間一樣絕好文字;其一人猶然塵中人也,雖其專專學為文章,其于所謂繩墨布置,則盡是矣,然翻來覆去,不過是這幾句婆子舌頭語,索其所謂真精神與千古不可磨滅之見,絕無有也,則文雖工而不免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
——[明]唐順之《答茅鹿門知縣二》
最大的迷惑中也依然有一條通向靈魂的幽徑。也許它很難被發(fā)現,因為在人生的中途,周圍已是雜草叢生,其根源便是我們所說的我們的教育。然而,那條幽徑一直就在那兒,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持它的暢通,以接近我們內心的最深處——接近我們的內心對一種更高層次的意識的清醒認識。我們借助于它做出最終判斷,把一切理出頭緒。這種意識有著不受歷史噪音和我們當下環(huán)境干擾的力量,它的獨立性便是人生奮斗的真諦。
——[美]索爾·貝婁《〈美國精神的封閉〉序》
科學是去尋找模型、同一性與相似性,在這一路徑下,獨特性不被看好,因為這只發(fā)生一次,沒有科學價值,僅僅被看作是反常,或者是孤詞(hapax legomonon)。作為人文學者,去關注獨特性時,這是我們作為人類非常關鍵的一部分。如果我們丟失了對獨特性的關注,將會得不償失……我們非常重視獨特性的價值,我們對同一化——將世界看作是平的,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持警惕態(tài)度。
——[美]約翰·漢密爾頓,見《澎湃新聞·上海書評》對漢密爾頓的訪談《約翰·漢密爾頓談西方古典學危機》
但是很少有書去描寫,去講述人類尚未觸及的真理。我想,也許是這樣的真理本來就不需要太多。至少那些已經充斥于文學中的情感宣泄與自我陶醉,實在是不需要再擴充了。一本杰出的書并不會教會我們做什么特定具體的事情,但它會向我們展示一種新的思考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去理解人類生活,不管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也可以去重新認識我們自己。這才是它的價值所在。我寧愿相信存在著這么一座理想中的圖書館:它收藏著所有體驗的典型模式與本質,使我們能夠從中推論出一切可能。
——[意] 伊塔洛·卡爾維諾《文字世界和非文字世界·書與書?!?/p>
2012—2021年,全國小學凈入學率從99.85%提高到99.9%以上,初中階段毛入學率始終保持在100%以上。
——6月21日,教育部舉行“教育這十年”“1+1”系列發(fā)布采訪活動的第五場新聞發(fā)布會,聚焦黨的十八大以來義務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成效。據介紹,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脫貧家庭學生輟學實現動態(tài)清零,長期存在的輟學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特別是“三區(qū)三州”等原深度貧困地區(qū)以前所未有力度狠抓控輟保學,如四川涼山州勸返了6萬余名輟學學生
2021年,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在校生92.0萬人,比2012年增加54.1萬人,增長142.8%。
——據教育部舉行“教育這十年”“1+1”系列發(fā)布采訪活動介紹,2012—2021年間,我國連續(xù)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切實保障殘疾兒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權利,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超過95%
2022年全國計劃招聘特崗教師67000名,中央“特崗計劃”仍面向中西部省份實施,重點向原“三區(qū)三州”、國家鄉(xiāng)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少數民族地區(qū)等地區(qū)傾斜,重點為鄉(xiāng)村學校補充特崗教師。
——教育部、財政部近日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做好2022年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邊遠艱苦地區(qū)和急需緊缺專業(yè)的特崗教師招聘,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適當降低開考比例或不設開考比例,采取面試、直接考察的方式公開招聘,劃定成績合格線。對于特別邊遠艱苦、教師流失較嚴重的地區(qū)可向本地生源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