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要: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緊緊跟上教育發(fā)展的步伐,在“互聯(lián)網+”教育時代大背景下,泛在學習逐漸成為廣受教師和學生親睞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辦法.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教師可以借助實驗操作、現(xiàn)代技術手段、合作學習、學習元等辦法,讓學生在最大限度上汲取和吸收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幫助學生長期處于主動進行化學學習的狀態(tài).
關鍵詞:泛在學習;教學質量;初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2)20-0137-03
泛在學習,具體來說是指通過互動和聯(lián)系各個時刻的知識點,實現(xiàn)無時無刻、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的泛在學習,是一種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得到知識信息的有效學習辦法.泛在學習背景下,結合筆者多年初中化學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了提升初中化學教學質量的具體思路,認為可以從多個方面著手進行教學優(yōu)化.
1 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初中化學教學質量提升的思路從泛在學習的角度來看,要想要在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找到切實可行的初中化學教學實踐思路,需要教師認真分析當前教學整體環(huán)境,考慮到教學能夠滿足未來泛在學習對于化學學科適應與智能、資源進化和生成等多層次的需求.在當前基礎學科教育研究中,有研究學者提出增加實驗操作活動,借助現(xiàn)代先進技術手段、發(fā)展合作學習、以學習元設計化學教學等辦法輔助教學,為初中化學教學創(chuàng)新、優(yōu)化和提升提供了內在推動力.
2 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初中化學教學質量提升的路徑2.1 興趣激發(fā),保障“泛在學習”的主動性
興趣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和教育工作開發(fā)的內在驅動力,濃厚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能夠激發(fā)學生自主進行化學學習的動機和欲望,促使學生在更加開放、廣闊、自由的空間內進行化學知識信息的重新解讀,有助于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作為一種隨處、時刻、自由學習的先進學習模式,要想要深入貫徹“泛在學習”的內涵和核心,教師應該重點關注學生化學學習方面興趣愛好的發(fā)展,以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獨立學習、探究積極性為第一借鑒對象,對學生的化學自主學習、專業(yè)表達、技術能力進行定向優(yōu)化.
例如,在教學九年級化學下冊第十單元“酸和堿”課題1“常見的酸和堿”相關內容時,旨在讓學生了解幾種常見的堿和酸、濃硫酸的性質、酸堿指示劑及其變色情況.在實際初中化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化學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和熱情,如從濃硫酸的性質著手開展“劇變”這一化學實驗:準備燒杯、白糖和濃硫酸,在燒杯中放入適量的白糖,將預先準備好的濃硫酸慢慢倒進燒杯內,白糖和濃硫酸混合之后,在一定反應時間后,黑色的“不明柱狀物體”從燒杯中“溢出”.這種激烈的、顯著的、無規(guī)律的化學實驗會讓學生頗為驚訝,并讓學生產生深入探究化學實驗原理的沖動.在學生表達出強烈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化學學科原理著手,深入剖析化學實驗現(xiàn)象:濃硫酸具有非常強烈的“脫水性”,將白糖與濃硫酸進行充分融合,能夠將白糖中的水分與其他物質進行分離開來,并將其轉變?yōu)楹谏摹安幻髦鶢钗矬w”.在為學生展示這一化學實驗之后,學生會對濃硫酸的其他性質產生深入學習、探究的興趣和動機,并嘗試將這一些化學知識應用到其他酸類物質的認識和理解當中,借助化學實驗的直觀性、客觀性、近距離展示,學生能夠針對“酸”的共性展開學習、探究和討論,讓學生在自然而然中不知不覺愛上化學學習,為深入貫徹落實“泛在學習”理念提供重要支撐.
2.2 微課教學,保障“泛在學習”的持續(xù)性
相對于常規(guī)的教學理念,“泛在學習”更加強調學生化學學習的持續(xù)性、自發(fā)性和長久性,在化學教學實踐中,其將教師作為一個自主、特殊、獨立的個體從教學實踐活動中提取出來,要求學生自主進行化學實踐探究.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或是對化學知識解讀不夠深入、全面,或是缺乏持續(xù)性進行自主學習的動力,無法適應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的教育發(fā)展.基于此,教師可以借助現(xiàn)代先進技術進行教學策略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從而為學生提供理解核心化學理念、解讀專業(yè)理論的機會.
例如,在教學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五單元“化學方程式”課題2“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認識到化學方程式是化學學科入門的關鍵性化學用語之一,掌握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技巧、辦法和手段,對以后物質的用途、制法、化學性質以及化學方程式的計算等內容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學生后續(xù)進行化學學習的重要保障.對此,教師應該高度關心重視學生這一方面知識的學習,借助“微課”這一技術開展化學教學,幫助學生更為深入、扎實、全面地掌握化學概念、理念和知識.在具體的初中化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將化學方程式的相關定義、書寫原則和組成結構等知識制作成微視頻,采用直觀、有趣、具體的方式為學生展示化學知識,有效降低教材知識理解的難度,進而幫助學生形成對化學方程式相關知識的初步印象.隨著化學教學的逐漸深入和推進,學生接觸到的化學知識愈發(fā)廣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將教學視頻、活動、資料等信息及時記錄,重新梳理化學方程式書寫原則和重、難點,助力化學教學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為幫助學生實現(xiàn)化學學習難點突破,教師可以將具體分析思路制作為微課短視頻的形式,并將其上傳至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為學生在自主化學學習中主動進行化學知識調用提供方便,實現(xiàn)化學教學的課外拓展和延伸.
2.3 合作學習,保障“泛在學習”的交互性
從泛在學習的定義上看,泛在學習保留著極為鮮明、明顯、顯著的應用性和開放性,但是要想要達成“任意知識、信息獲取”這一嚴格的要求并不容易.基于此,教師可以按照學生化學知識基礎、發(fā)展?jié)摿团d趣喜好等內容將班級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構建化學合作學習小組,助推合作性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夠有效拓展知識、信息獲取的途徑,而去能夠充分體現(xiàn)“泛在學習”的交互性.
例如,在教學九年級化學下冊第八單元課題3“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相關知識時,由于這一部分的內容教學寬泛且與學生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化學教材知識解讀時,可以引導學生以化學學習小組的形式開展主題探究,發(fā)揮合力作用進行教材知識分析和論證.在這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重點講解金屬資源在現(xiàn)實生活的應用范圍及先進保護辦法這兩個方面.由于不同學生所接觸的金屬資源具有客觀差異,化學學科知識積累方向具有一定差距,對于化學概念的解讀也五花八門.基于此,授課教師可以以“金屬資源的利用”和“化學資源的保護”為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題,開展化學合作學習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案例進行化學知識理解和分析.通過合作學習互動,一些小組提出金屬資源可以為材料儲存、保護、加固、改造提供輔助,一些學生則對金屬氧化、銹蝕、中毒等問題進行探究,學生眾說紛紜,在極大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化學知識視野,不僅充分展示泛在學習的優(yōu)越性,而且突出了泛在學習“交互性”這一顯著性質.
2.4 設學習元,保障“泛在學習”的開放性
學習元是一種適合在非正式學習和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一種全新的進行資源組織的辦法,其中的“元”是指“開始”、“元始”和“元件”等意思,可以將學習元定義為具有可再生式的特性,能夠為信息知識共享、學習過程監(jiān)督、信息采集提供重要支撐,可以實現(xiàn)自主更新、發(fā)展和進化的智能化、數(shù)字化、微型化的學習資源.由于現(xiàn)階段初中化學教學具有泛在性的顯著特征,因而其對應的學習元教學思路也就具備了相應的微型化、內聚性、可進化性、開放性等特征,可以實現(xiàn)學習知識、工具、智慧的共享.基于提升初中化學教學質量的基本目標,其實踐策略也可以建立在泛在學習這一前提下.現(xiàn)階段初中化學教學實踐也面臨著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迫切需求,這一目標與化學教學實踐是相互聯(lián)系、銜接的,從常規(guī)的化學教學角度上看,化學教學追求的是創(chuàng)設真實性化學教學情境激發(fā)探究熱情,激活教材發(fā)展學生科學探究思維,結合定量、定性這兩個特征進行努力,以學習元促進化學教學的開放性.
例如,在開展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實驗活動1“氧氣 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時,教師應該注意其中非常關鍵的小細節(jié)“如何控制高錳酸鉀的用量?”人教版化學教材對這個化學實驗的描述較為模糊,采用“少量的”這一詞匯,導致學生對具體用量認識不清,出現(xiàn)用量過多、過少等現(xiàn)象,不僅造成材料的浪費,而且可能影響生產氧氣的速率,不利于化學實驗的有序開展.考慮到化學核心素養(yǎng)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科學探究潛力、證據(jù)推理”等能力基本要求,考慮到提高化學教學開放性的實際需求,教師可以采用“泛在學習”的教學思路,以學習元來設計“氧氣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這一化學實驗教學.為了保障化學實驗的有序進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氧氣制取的具體操作步驟,這一數(shù)字化化學學習資源就可以看作是其中的“元”.隨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觀察上述實驗操作,深入思考、探究、討論“少量的”的實際含義,將學生對實驗物品用量的“感性”認知有效轉化為“理性”認知.此處圍繞著“少量的”開展的學習和探究,也可以看作是其中的“元”.為了加強學生對具體用量的認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用酒精燈加熱“一定量的”高錳酸鉀產生氧氣的具體過程以及產生“相應的”氧氣量,驅動學生結合“元”進行高錳酸鉀用量預測,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化學學習、探究過程中的“生成性”,學習元中的“元”就像種子一樣,在學生的腦海中生長出了五花八門、多種多樣的思考結果,是“泛在學習”開放性在化學教學中的具體表現(xiàn).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推進和泛在學習普及這一大背景下,充分落實泛在學習理念,能夠為提升學生化學核心素質提供重要保障,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教師的化學專業(yè)化成長.當然,作為一個現(xiàn)代科學技術和先進教育理論結合產生的產物,泛在學習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還需要在化學教學實踐中提供關鍵性事實作為支撐.
參考文獻:
[1] 楊建鋒.基于“泛在學習”的初中化學教學優(yōu)化實踐研究[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20(29):85-86.
[2] 邱兵.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初中化學教學優(yōu)化的探索與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19):26.
[3] 徐春燕.基于“泛在學習”的初中化學教學思考[J].名師在線,2021(6):50-51.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