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元海
摘 要:領導干部既要敢于斗爭又要善于斗爭,通過抓主要矛盾和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合理選擇斗爭方式;堅持有理有利有節(jié);采取靈活機動的斗爭策略;正確處理斗爭與團結關系等方法,提高斗爭藝術,注重斗爭效果。
關鍵詞:斗爭藝術;主要矛盾;斗爭策略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簡單容易的,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它要靠我們黨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決的斗爭策略。我們黨很早就提出,“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我們一定要講究工作方法”。
黨中央要求“領導干部既要敢于斗爭,也要善于斗爭”,要講求斗爭方法,針對不同的問題研究與之相應的斗爭策略?!爸v求斗爭藝術,注重策略方法”。斗爭策略的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斗爭的整個發(fā)展過程,乃至斗爭的最終成敗。連識字不多的鐵人王進喜都知道,“光有一股子干勁,猛打猛沖是不行的”,還必須把握斗爭原則,及時調整斗爭策略和方式方法,提高斗爭藝術。領導干部在開展斗爭的實踐中,應當重視斗爭所取得的效果,不能出現過程轟轟烈烈,而效果平平淡淡的現象。為了更好地增強斗爭的實效性,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方針策略,具體而言,有如下幾方面:
一、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是斗爭的重要方法。作為領導干部,必須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解決問題?!笆挛锏男再|,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guī)定的?!瘪R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研究任何過程,如果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復雜過程,那么在諸多矛盾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在主要矛盾中要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拔覀兗纫v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沒有主次,不加區(qū)別,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痹诙窢幹羞\用矛盾分析方法,就是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就是看問題、辦事情既要抓重點,又要兼顧全面。只有分清主次、輕重、緩急,抓住影響全局、制約發(fā)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抓住“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集中力量進行突破,才能有效推動斗爭結果朝著有利的方向發(fā)展。主要矛盾和問題解決了,其他矛盾和問題自然可以順勢而克,這就是斗爭的藝術。
我們黨歷來重視抓主要矛盾,并善于“將解決主要矛盾的任務轉化為黨的中心工作”。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們緊緊抓住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抓住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益探索。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緊緊抓住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進行斗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我們當前正在進行的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就是要盡最大努力來解決這個矛盾,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
二、根據形勢需要調整斗爭策略
黨中央要求在斗爭中堅持有理有利有節(jié),合理選擇斗爭方式、把握斗爭火候,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在策略問題上靈活機動。要根據形勢需要,把握時、度、效,及時調整斗爭策略。把斗爭過程和斗爭結果建立在良性可控的范圍之內,根據實踐結果的反饋及時調整斗爭策略,確保斗爭過程在正確高效的軌道上運行。
(一)合理選擇斗爭方式
斗爭千變萬化,不可能千篇一律。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的性質不同,就要采取不同斗爭策略。這就需要我們實事求是把握矛盾的性質,與時偕行地看待矛盾的發(fā)展,因時因勢地調整斗爭策略。對于人與自然的矛盾的解決,對于敵我矛盾、人民內部矛盾、黨內矛盾、自我矛盾要用不同的原則、方式來解決。各級領導干部加強對斗爭過程的研究和考察,特別是要弄清斗爭的性質、斗爭的覆蓋面、斗爭持續(xù)時間的長短、斗爭的難易程度及斗爭的發(fā)展趨勢等問題。只有對斗爭的基本情況了然于胸,才能牢牢掌握斗爭的主動權和領導權。
在斗爭中,要正確區(qū)分是敵我矛盾還是內部矛盾?是對抗性矛盾還是非對抗性矛盾?對不同的問題及同一問題的不同發(fā)展階段,要進行具體的歷史分析并采取不同的斗爭方式。當我國領土主權和國家安全受到威脅,必須做好軍事斗爭準備;當西方反華勢力對我國進行經濟制裁,要采取反制裁的經濟斗爭方式;面對黨內政治腐敗、黨內政治生態(tài)惡化問題,必須采取黨內斗爭的形式;面對西方和平演變和思想文化滲透,要采取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方式。
但是在具體的解決過程中,同一矛盾的解決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說處理敵我矛盾,有時要針鋒相對,有時要迂回曲折,有時還要做出必要的戰(zhàn)略退卻,就像列寧簽訂《布列斯特條約》那樣。對于一些特殊的敵我矛盾,我們還要采取特殊的斗爭方式。比如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對于國民黨戰(zhàn)犯, 我們就采取了專政和教育改造相結合的策略,結果成功實現了矛盾的轉化, 把人民的敵人改造成了人民中的一員。
新時代的偉大斗爭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斗爭領域特別廣。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斗爭既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建設,同時還涉及國防和軍隊建設、港澳臺工作、外交工作、黨的建設等方面。二是斗爭表現形式特別復雜。既有軍事斗爭、也有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既有看得見的公開斗爭,也有無形的隱蔽戰(zhàn)場的斗爭。三是斗爭對象復雜多樣。我們要同危害黨的領導,危害社會主義制度,危害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危害國家核心利益、重大原則,危害人民根本利益等行為進行堅決的斗爭。四是我們要進行的斗爭包括方方面面的內容,如反腐敗斗爭、反分裂斗爭、反霸權主義斗爭、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與破壞法治的行為進行的斗爭、與自然災害進行的斗爭以及軍事斗爭等等。每一領域的斗爭都有其特殊性,所以我們要注意區(qū)分不同的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采取不同的應對辦法,這關系到我們在每個領域的斗爭能否取得勝利,關系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能否順利推進。
(二)堅持有理有利有節(jié)
事物的發(fā)展具有過程性,化解矛盾、處理問題同樣需要一個過程,斗爭必須堅持有理有利有節(jié)。
有理是指斗爭的正當原則:要準確把握新時代進行斗爭的必要性、正當性、迫切性。我們講的斗爭,不是為了斗爭而斗爭,也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斗爭,而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知重負重、苦干實干、攻堅克難。中國共產黨人講的斗爭,是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為指引的合目的性、合規(guī)律性的統(tǒng)一。
有利是指斗爭的條件原則:不搞無把握的斗爭,不斗則已,斗則必勝。強調斗爭要善于抓住有利的時機,把握斗爭最佳時機,搶占斗爭先機,掌握斗爭的主動權。例如,長征途中,毛澤東在大多數干部戰(zhàn)士認識到“左”傾錯誤的情況下以團結多數的斗爭藝術促成了遵義會議的召開,結束了王明、博古“左”傾錯誤路線的領導。
有節(jié)是指斗爭的節(jié)制原則:斗爭不可以無限制地使用,也不能無止境地斗下去,要有節(jié)制。斗爭應當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不要指望斗爭能夠畢其功于一役,也不要盲目出擊。確保斗爭力度,也要掌握好斗爭火候,不能出現斗爭過火和盲目擴大的現象,避免造成被動不利、主動轉被動的局面。把握斗爭的力度分寸,既不盲目擴大斗爭的范圍、規(guī)模、程度,也不因問題微小而降低斗爭的力度。在很多問題上可以紅臉但不要翻臉,可以示強但不要逞強,可以示弱但不要軟弱,學會斗而不破,在斗爭中爭取主動,贏得勝利。
(三)采取靈活機動的斗爭策略
領導干部要準確掌握不同斗爭階段中矛盾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善于引導斗爭局勢朝著有利方面發(fā)展,及時轉化、鞏固、運用斗爭的階段性成果,要適時調整斗爭策略,不能一個調子唱到底。
面對新時代百年未有之變局,開展斗爭要做到全面斗爭與重點斗爭相結合、長期斗爭與短期斗爭相結合、整體斗爭與局部斗爭相結合、原則性斗爭與策略性斗爭相結合。在原則問題上堅決不能有任何的妥協(xié)退讓,而在策略問題上則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處理。在涉及否定黨的領導地位、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等大是大非的問題上, 在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堅定不移,要旗幟鮮明地與之進行堅決斗爭,絕不拿原則作交易。在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工作中敢于碰硬,在全面從嚴治黨上敢于動硬,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針鋒相對,不在困難面前低頭,不在挑戰(zhàn)面前退縮,不拿原則做交易,不在任何壓力下吞下損害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
但在這一進程中,也要注重策略的靈活性,要善于根據不同的情況調整斗爭策略,將斗爭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比如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zhàn)“十六字訣”,“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神來之筆,“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擊破”,“戰(zhàn)略上藐視敵人、戰(zhàn)術上重視敵人”等,都是毛澤東同志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tǒng)一的高超軍事指揮藝術的典型案例,是根據敵我斗爭形勢的發(fā)展變化而進行斗爭策略調整的成功范例,彰顯了毛主席高超的斗爭藝術。皖南事變之后,他很快提出“發(fā)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正是在這些正確策略方針指導下,我們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不斷鞏固壯大,最大限度地團結了愛國、進步、民主的社會力量,最終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并且為奪取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新時代,不管形勢如何波譎云詭,我們要始終堅持不變的立場,同時根據形勢的發(fā)展變化,及時調整斗爭策略。既要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見招拆招、來招應招的“硬功夫”,又要有四兩撥千斤,借力發(fā)力、借勢謀勢的“軟辦法”。只要能夠正確判斷形勢、根據形勢任務的發(fā)展,采取以我為主、靈活多樣的斗爭政策和策略,就能最終贏得各項事業(yè)的不斷勝利。
三、正確處理斗爭與團結關系
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斗爭中爭取團結,在斗爭中謀求合作,在斗爭中爭取共贏,從而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奮斗的力量。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黨就提出:“斗爭是團結的手段,團結是斗爭的目的。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倍窢幒蛨F結相當于一枚硬幣的兩個方面,沒有斗爭也就無法真正實現團結,只講團結不講斗爭,一味妥協(xié)退讓,對方得寸進尺,最后激化矛盾,反而適得其反;一味斗爭不講團結,最終只能導致魚死網破或者同歸于盡。
斗爭是為了更好地統(tǒng)一意志、加強團結、凝聚力量。廣大領導干部應該在斗爭中統(tǒng)籌協(xié)調各方力量,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創(chuàng)造良好的內外部環(huán)境,在斗爭中實現團結、合作。共產黨人的斗爭不是一個人或少數人的“獨立戰(zhàn)”,而是代表人民意志、捍衛(wèi)人民利益、團結人民共同參與的“總體戰(zhàn)”。要堅持走群眾路線,既要善于依靠群眾的智慧和力量進行斗爭,不斷夯實黨執(zhí)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又要善于在斗爭中教育、提高群眾,啟發(fā)他們的覺悟,使他們在斗爭中明辨是非、明確方向,聽黨話、跟黨走。
通過斗爭的方式,雙方可以尋求到更多有利于團結的共同點和更深的認識。然而,在新時代開展斗爭,不僅要在斗爭中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更要在斗爭中貫徹以團結促合作、以合作謀共贏的策略。例如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斗爭。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但力量對比決定了我們必須“做好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合作和斗爭的各方面準備”。新時代黨的斗爭觀是斗爭與和諧的辯證統(tǒng)一。在與西方國家打交道時,我們唯有主動迎戰(zhàn)、堅決斗爭才有生路和出路。當然,該合作時也要合作。在有些領域的斗爭不可調和,在原則問題上必須寸土不讓,但可以做到“斗而不破”;但在經濟、科技、貿易等領域的斗爭則可以做到“斗中有合”。最終達到“在斗爭中爭取團結,在斗爭中謀求合作,在斗爭中爭取共贏”。
面對不期而遇的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我們必須始終堅持敢于斗爭和善于斗爭的有機統(tǒng)一,講方法、講策略、求實效,對內要有力有利有效,對外有理有利有節(jié),保持戰(zhàn)略定力,牢牢把握正確斗爭方向。特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斗爭形式愈發(fā)嚴峻,斗爭任務愈發(fā)艱巨,因而愈發(fā)需要領導干部講求斗爭策略和藝術。只有學會斗爭的方式方法,掌握斗爭的技巧本領,廣大領導干部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面前沉著冷靜地應對各種風險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
2.《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