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微課從陌生到熟悉,沒有給一線教學留有余地,大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之勢。微課,最核心的組成是一段視頻。這段精選的內容,以恰當的邏輯關系和呈現方式,在短時間內營造結構化、主題式的學習資源包。因為好用,使用頻率就很高。例如,教學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時,有教師使用微課,引入大腦工作的動畫片,讓學生感受預測是如何發(fā)生的。首先,大腦提取原有的經驗,這些經驗來自閱讀,源于生活積累;之后加工信息,反應、關聯(lián);最后做出判斷。這一過程原來是秘而不宣的“黑箱”,通過生動的微課展示出來,就成了清晰可見的過程。學生熟悉這一過程后,能夠按部就班地遷移:讀文—關聯(lián)—猜想。預測的學習,在微課的輔助下,不是隨機、散亂的,而是有規(guī)律、有路徑、有方法的。這一單元的學習目標為“學習預測的一些基本方法”。學習就要探尋規(guī)律,就要遷移運用,微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教師很喜歡在教學中插入微課。這是一種時尚。沒有這段微課,課好像有點“舊舊的”。為什么“微課”能一下子引燃課堂,煥發(fā)出全新的生命氣象?微課有三個突出的優(yōu)點:清晰,微課展示了學習的過程,提供了學習方法;省時高效,微課將學習中最核心的知識濃縮在短短的幾分鐘里集中呈現;生動,微課通過音畫配合的方式,生動、立體地呈現知識和學習過程。
可見,微課將本節(jié)課中最需要講,但恰好可能是教師個人講不清楚的知識予以集中呈現。無論是哪一個學段,微課總能起到輔助學習的效果。例如,給一年級學生講“查字典”方法的時候,具體到“查”的流程怎么做,每一步如何推進,現場翻閱字典的過程很難呈現,使用微課最合適。再比如,三年級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司馬光》的時候,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注釋?看了注釋后,怎樣用注釋來解釋文言文?關于“注釋”的第一次學習,可以使用微課。
微課使用頻率高、范圍廣、作用大,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其火熱的根源。仔細觀察微課的效果,我們發(fā)現并不如意。奇怪,看起來很熱鬧,一步到位,真實情況是學習并沒有發(fā)生。為什么?筆者觀察了多節(jié)使用微課的課堂,發(fā)現教師在微課的使用上,至少出現三大紕漏。
紕漏一:“看”不懂。不少教師在微課演繹過程中,靜靜地、面帶微笑地等待學生看完。播放之后就問了一句:你們看明白了嗎?學生一律回答:看明白了。實際上,越是核心知識,越難一看就懂。即便是用動畫配音的形式呈現,即便是用畫面展開了學習過程,也不是通過“看”懂的。這一過程沒有真正的學習發(fā)生,或者說,和學習發(fā)生的流程是不匹配的。
紕漏二:“給”不夠。教師制作微課,并在課堂上擇機播放,微課內容、播放時機等都是教師決定的。看起來微課是助學,實質上是單向灌輸——我給你看什么,你就看什么,我覺得這是重點,這就是重點。重點的選擇取決于教師。
紕漏三:“量”過大。雖然微課已經是濃縮的,大約在10分鐘之內。但僅這10分鐘的內容,也存在信息量過大的問題。而且,所有信息以“打包”的方式輸出,容易出現短時間里的認知超載,讓學生陷入學習的盲區(qū)——看時都會,看過就忘。
關注使用微課的實際情況,筆者提供微課使用時的三個建議。第一個建議:分層設計。即便是核心知識,也不要打包成“膠囊”,一次性讓學生“吞下”。依然可以分解為一個又一個的“知識顆?!?,以分階段獲取的方式,讓學習由淺入深地發(fā)生。在不同的階段設置“暫停鍵”,讓學習過程分解為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如《曹沖稱象》中的微課。在趕大象上船,畫出吃水線時,暫停一次,配合讀文;在趕大象下船,用石頭代替,畫出吃水線時,暫停一次,配合讀文;在稱重石頭,代替大象重量時,暫停一次,配合讀文。三個流程,三次暫停,實現圖文結合學習。
第二個建議:教練融合。微課播放過程中,教師不能袖手旁觀。既然設置暫停鍵,在關鍵時刻就要暫停,就要積極組織教學。讓學生“趁著新鮮”,加強對應的練習,讓微課的使用效果得到凸顯。
例如,上文提到的《曹沖稱象》的微課。相關課文如下:曹沖才七歲,他站出來,說:“我有個辦法。把大象趕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著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再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為止。然后稱一稱船上的石頭。石頭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在每一次暫停時,除了讀文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關注文中使用的表示順序的詞:再、然后。教師結合微課,讓學生理解曹沖稱象的順序,進而推進教學,讓學生使用這些詞語練習復述曹沖稱象的過程。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順勢完成課后的“排序”練習。練習過程中,微課可以重復播放,讓其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
提煉關于順序的詞,就是提取思維的路徑。借助微課成像,讓思維清晰可見。微課的使用,讓第一學段的語文課堂不僅停留在圈畫、尋找、檢索這一認知層級,而且讓學生為高階思維做好準備。同時,也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讓學習效果更加突出。
第三個建議:精選內容。選擇,至關重要。精選內容,作為使用微課的提醒與補充,在最后提出,即在必須使用微課時,也要有所顧忌。例如,有的課使用三四個微課,擠占了教師的講解時間,成了一種“展示課”——展示教師微課制作的水平?!皺C器人”取代真人,學習也變得冷冰冰。
任何新事物,總會經歷一個被接受的過程,相信我們將在使用微課中發(fā)現真相,不斷完善。
(作者單位: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