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平
葉圣陶先生在《小學國文教授的諸問題》一文中反復強調學習境遇的創(chuàng)設,他所說的學習境遇到底指什么呢?它包括我們常常提到的真實的學習情境,但又不止于此。無論是體現(xiàn)單元整體意識或大單元教學理念的一門課程,還是每一節(jié)“為兒童全生活著想”的課,都應該能讓學生于不同維度體驗學習的樂趣,感受學習的價值,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意義的建構?!安煌木S度”,既指“真實”的學習情境,也指被激活的各種直接和間接的生活、學習經驗,還指教師有意識地根據(jù)學習內容和目標創(chuàng)設的學習文化場。這些共同構成了葉圣陶先生所期待的“境遇”。
多重學習境遇的聚合,讓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得到凸顯,“可見”的學習得以發(fā)生,因為合適的境遇讓學習成為一種能自主覺知的行動,確保學生投身于“有我”的學習和有目標的學習中,并有效地促成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深度理解。
一門課程、一節(jié)課中,有生活境遇、知識境遇、課本境遇和文化境遇等。生活境遇,在喚醒和嘗試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知識境遇,給學生“元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線索;課本境遇,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就是不斷實踐、遷移、發(fā)展的過程;文化境遇,讓學生以更開闊的視野了解學習的價值。在學習目標的統(tǒng)領下,多重境遇聚合成一個整體,賦予學習更豐富的意義、價值,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也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選擇。
多重境遇,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真正做到“為兒童全生活著想”。學習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富饒的西沙群島》,一張中國地圖的運用,就能巧妙地聚合多重境遇。結合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8課到第11課,讓學生從地圖中找到鸛雀樓、廬山、黃山、日月潭、葡萄溝的位置 ,再找到《富饒的西沙群島》所在單元寫到的天門山、洞庭湖、西湖、西沙群島、小興安嶺、海濱小城的位置,然后找到自己家鄉(xiāng)所在的位置。這一學習活動包括了課本境遇(相關單元的聯(lián)結)、知識境遇(地圖的運用、方位的概念)、文化境遇(壯美山河和風景名勝)以及生活境遇(這些地方與自己位置上的關系,以及拓展任務“假期游覽攻略”)。此外,課堂學習內容的組織和學習活動的設計,也要有境遇意識,比如理解什么是“關鍵語句”,可以先開展具體的句段學習,再遷移學習《海濱小城》一文中的相關段落,知識境遇與課本境遇的聚合,就很自然地實現(xiàn)了對關鍵語句的理解。
語文學習是母語學習,“為兒童全生活著想”是母語學習的應有之義。聚合多重境遇,當是語文學習的應然選擇。
(作者單位:北京亦莊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