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強
春夏秋冬,雨露霜雪,兩千多年前的先人觀天時萬物,總結出二十四節(jié)氣。花知時而開,人順勢而立,與天地唱和,與萬物相諧。節(jié)氣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天地人”合一的共生觀念,是中華兒女共有的文化基因,靜水流深,綿延至今。
◎梅玉榮
在漫長的農耕時代,二十四節(jié)氣被人們奉為圭臬,它不僅是文人雅士吟花弄月的詩化方式,更是老百姓有滋有味的恒久生活。
二十四個節(jié)氣,恰似一幅幅古樸的畫卷,一張張馥郁的詩箋,一個個靈動的音符,在歷史的回廊里旋轉,蕩漾,久久不絕……
節(jié)氣之美,美在實用。節(jié)氣中有反映季節(jié)的,如立春、立秋、夏至、冬至等;有反映氣候特征的,如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等;有反映物候現(xiàn)象的,如驚蟄、谷雨、小滿、芒種等;有反映降水情況的,如雨水、小雪、大雪等。千百年來,老百姓依據季候特點,安排農事、調整衣食。從小我們就聽到長輩們念叨“未到驚蟄先動雷,四十八天云不開”“處暑白露節(jié),夜寒白天熱”“大寒見三白,農人衣食足”等。
節(jié)氣之美,美在詩意。每一個節(jié)氣名,都清簡如詩,雙音節(jié),讀來朗朗上口,易記于心。谷雨,天清地明的春天里,谷和雨,兩種事物結合在一起,有一種樸實動人的內涵;白露,晶瑩,略有涼意,與桂花共同散發(fā)著清芬,于是中秋至,明月圓,佳人共,天倫樂。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的光芒穿透歷朝歷代。從陶淵明在南山下種的菊,到李白吟詠過的月光,杜甫居住過的草堂,蘇軾在赤壁東坡植的梅,大都可從節(jié)氣里找到相應的佐證或依據。姜夔詞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分明是雨水時節(jié)綠意滿眼的景致;晏殊詞里“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則是一派清新田園春光;“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小雪時邀友小酌,豈獨白居易一人?而在冰封雪蓋的大寒之夜,不僅有凌寒而開的梅花,還會想起杭州湖心亭看雪的張岱,想起雪夜訪戴安道的王子猷,想起寒江獨釣的柳宗元,也會想起《紅樓夢》里錦帽貂裘、大啖鹿肉的一群癡男嬌娃。那人,那景,都詩意滿滿,詩香盈懷。
節(jié)氣之美,美在哲理與禪境。簡樸自持,從容淡靜,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在節(jié)氣中是這樣的花木扶疏,風月琳瑯。天地不言,人為過客,順應自然之理。像清明,宜祭掃、踏青,一面是用淚水追思逝者,一面是用笑容迎接春光,生死互為映照,讓人多添了悟。小滿,意為“小得盈滿”,豈不是告訴我們“太盈則虧”的道理嗎?處暑,又為“去暑”,不是說明要心平氣和、祛除浮躁嗎?
每一個節(jié)氣都如此豐盈潤澤,飽滿芬芳,將光陰之變、民俗之味統(tǒng)統(tǒng)融匯其中,繪成一幅優(yōu)美蘊藉的畫卷,其味雋永,其美綿長。撫摩著節(jié)氣的清晰紋理,可以將每一年的時光過得有序有味,風情萬千。
(摘自《湖北日報》,有刪節(jié))
微評
兩千多年前的先人觀天時萬物,總結出了二十四節(jié)氣。本文就從“節(jié)氣之美,美在實用”“節(jié)氣之美,美在詩意”“節(jié)氣之美,美在哲理與禪境”這三個不同的角度給我們詮釋了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之美,讓我們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與認識。
◎許俊文
也許是因為年齡的增長吧,我對二十四節(jié)氣越來越在意了。對,在意。春夏的幾個節(jié)氣感覺還好些。秋天就不同了,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況且它們的手一個比一個涼,表情也一個比一個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著它們一步步地往歲月深處走,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走著走著,一場鋪天蓋地的白霜便突然降臨了。
其實,這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但我們還是喜歡用“突然”來表述那些出乎意料的現(xiàn)象。就說驚蟄吧,也不是陡然的一聲響雷這么簡單。據我多年的觀察,驚蟄也有著懷柔的一面,在它到來之前,常常會有幾個暄透的好日頭,笑容可掬的樣子,把藏匿于瓦礫、枯草里星星點點的殘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軟了,然后才是一記重雷。
鄉(xiāng)村就有這么個好處,它使你覺得這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是有根有脈、有因有果的。比如霜降,它的威嚴是由立秋、處暑、白露、秋分一點一點鋪墊起來的,只有當這些“法律程序”走完了之后,它才冷下面孔說“不”。而它一旦說“不”時,就是鐵板釘釘的事了。節(jié)氣就是這樣有規(guī)矩,也守規(guī)矩,該冷的時候冷,該熱的時候熱,該立的時候立,該廢的時候廢。然而冷與熱,立與廢,都使你心服口服。
對于草木、莊稼和一些小生靈,驚蟄是一道關,霜降也是一道關。這兩道關,一個主興,一個主衰,可謂一陰一陽,一魔一道,它們配合得是那么默契!在我看來,驚蟄的那一記霹靂(即使雷神消極怠工,懶洋洋地打個噴嚏),無疑是春天提煉出的一顆靈丹。那些沉睡的草木、莊稼和小生靈們,就著甜絲絲的雨水服下去,嘴巴咂呀咂的,一個個如靈魂附體,仿佛剎那間,一切該醒的都醒了,就連落在房頂瓦溝里的小小草籽也不肯錯過機會。此時沉寂已久的村莊和田野,到處眨動著惺忪的小眼睛,到處彌漫著慵懶的哈欠聲。
至于霜降,我想它更像是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的咒語。對,咒語。無論你的家族多么興旺,也無論你還有多少未盡的心愿,統(tǒng)統(tǒng)收收疊疊擱置起來吧。一語既出,該謝的,得謝,該落的,得落,沒有什么好通融和商量的,即使心懷不滿與怨恨,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姑且抱著“留得青山在”的態(tài)度,暫時蟄伏下來,或者遠走他鄉(xiāng)吧。
(摘自《散文》,有刪改)
微評
本文圍繞節(jié)氣來寫自然規(guī)律,主旨鮮明。其實,節(jié)氣也有自己的法則,無論你是否在意,它都會如期而至。作者寫節(jié)氣的變化,卻只重點選擇了春天和秋天的節(jié)氣來寫,春秋的節(jié)氣中,又重點寫了對驚蟄和霜降兩個節(jié)氣的感悟和認識,有詳有略。本文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語言雋永,生動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