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秋霞
[摘 要]文章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中融入時政熱點的必要性、可行性展開研究,對時政熱點有效融入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解決對策與保障進行探析,旨在提升教學實效,助力高職大學生與時代同行,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文章提出,應采取雙主體全員參與、全過程有機融入、全方位協(xié)力融合等措施,以提升時政熱點融入高職“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職院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時政熱點;有效融入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8-0094-05
時政熱點一般指近一年內發(fā)生的引起人們普遍關注并對人類當前或今后的生產生活、思想觀念、價值導向產生一定程度影響的國際國內重大事件。透過時政熱點,我們能及時獲悉國內經濟社會發(fā)展動態(tài),了解世界形勢的瞬息變化,關注人類生存與發(fā)展中共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有鑒于此,習總書記明確指出:“當前形勢下,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中來看待?!盵1]作為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核心課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程融入時政熱點既是應有之義,也是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打牢大學生成長成才科學思想基礎之勢所必然。
一、時政熱點有效融入高職“概論”課的必要性
(一)從教學內容來看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在高職院校開設的思政理論課中,“概論”課是對大學生展開馬克思主義教育的關鍵課程。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能永葆青春活力,是因為該理論乃實踐的產物,它所具有的實踐性品質決定了“概論”課小課堂只有與社會大課堂密切結合,將大學生所關注的社會熱點融入教學中,才能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同時,馬克思主義也是不斷發(fā)展的開放的理論,必然會“不斷探索時代發(fā)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zhàn)”。因此,在“概論”課教學中,以鮮活的時政熱點為燃料,驅動課堂教學“熱”起來,書本理論“活”起來,能更有效地“教育引導青年正確認識世界,全面了解國情,把握時代大勢”,既“為他們馳騁思想打開浩瀚天空”,又“推動他們腳踏實地走上大有作為的廣闊舞臺”。[2]
(二)從教學任務來看
“概論”課旨在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處于“拔節(jié)孕穗期”的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夯實信仰信念和信心。以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為指導,在落實這一教學任務時,首先要明確理論來源于實踐,用于指導實踐。因此,在教學中適時融入時政熱點,才能使理論教學更“接地氣”,有效引導大學生以寬廣的視野看世界,在歷史與現實邏輯的思辨中,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從而增強“四個自信”,不負習總書記厚望,“成為具有中國情懷、全球視野的人才,不僅能肩負起建設祖國的使命,而且能承擔起為世界、為人類做貢獻的責任”。[3]
(三)從教學對象來看
“00后”高職大學生普遍思維活躍,樂于接受新事物,但閱歷尚淺;個性鮮明,但時有偏激沖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但存在重專業(yè)課,輕思政課的現象,不少高職生仍然視思政課尤其是“概論”課為枯燥乏味的說教,采取敷衍式學習態(tài)度;他們普遍熱愛祖國,一心向黨,但知識結構尚不完整,三觀正在塑形中。在我國日益擴大開放,同世界的聯(lián)系更緊密、相互影響更深刻、意識形態(tài)領域面臨的形勢和斗爭更復雜的大環(huán)境下,高職學生亟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武裝頭腦。“概論”課教學中將第一手的時政素材與科學理論有機融合,能有效引導學生審時度勢,學會在“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對社會假惡丑現象的批判中弘揚真善美”。[4]
二、時政熱點有效融入高職“概論”課的可行性
(一)契合思政課教改精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校思政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時代感和吸引力,以提升學生的獲得感。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思政課“八個統(tǒng)一”的教改原則,要求思政教師“要善于利用國內外的事實、案例、素材,在比較中回答學生的疑惑,既不封閉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5]顯而易見,作為集理論性、實踐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為一體的思政課程,“概論”課教學有效融入時政熱點,是貫徹落實教改精神的體現。
(二)豐富“概論”課教學資源
一方面,新時代以來,教育部非常重視思政教材建設,不僅要求各高職院校規(guī)范使用統(tǒng)編教材,而且組織專家與時俱進地修訂教材,但因國內外形勢、黨和國家工作任務發(fā)展變化較快,往往導致一些新理念新決策新思想難以及時納入教材?!案耪摗闭n教學中,思政教師主動作為,及時穿插黨和國家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和會議精神等重要時政資源,往往會與教材內容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另一方面,于思政教師而言,講好思政課是畢生的職業(yè)追求,但僅憑對統(tǒng)編教材的駕輕就熟,卻不一定能達此目標,甚至可能因為照本宣科而被學生所厭棄。怎樣打造一堂好課?一堂好課猶如一碟佳肴,佳肴除了主料還需優(yōu)質配料,同樣,好課除了教材內容,還需與之有機匹配的教學素材。信息化時代,“兩微一端”的新媒體平臺與傳統(tǒng)的書籍、電視、報刊等為我們提供了頗具時效性的海量信息?!案耪摗闭n緊跟時代節(jié)奏,以問題為導向,選好用活時政熱點教學資源,在融會貫通中展開理論教學,能有效激發(fā)高職大學生學習興趣,引發(fā)其情感共鳴,進而使科學理論如春風化雨,入腦入心。
(三)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養(yǎng)
新時代,中華兒女已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時代呼喚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要求高職大學生既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fā)展,又在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有較強參與能力。顯然,實現這一人才培養(yǎng)目標,思政教師責無旁貸。“概論”課教學中采用多樣化途徑與教法學法,針對性地融入時政熱點,引導學生課外研學、閱讀思考,課內研討、展示分享,能使學生在學思悟行中拓展眼界,增強用理論武器解決個人思想困惑與社會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涵養(yǎng)家國天下情懷,增長“強國有我”的使命擔當感。
三、時政熱點有效融入高職“概論”課存在的問題
誠然,在“概論”課教學中融入時政熱點能提高教學質量,但在教學實操中,以下問題的存在,可能使時政熱點融入的有效性降低。
(一)課程方面
高職院校開設的三門必修思政課中,“概論”課教材最厚重,內容最豐富,涉及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方方面面。在與4學分相配套的現有課時總量下,課堂教學時數本仍不算充裕,若是融入必要且充分的時政資源輔助理論教學,時常會造成課堂教學進程緊張,影響教學目標達成;若是零星融入時政資源,蜻蜓點水式地授課又往往導致對社會現象和問題的分析浮于表面,最終因說理不透而使學生難以信服。
(二)教師方面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教師隊伍建設,要求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 350的比例設置專職思政教師崗位。按照這一配比,各高職院校廣納賢才,逐漸解決了師資欠缺的難題,但不少高職院校又出現青年教師占比激增,老教師、骨干教師相對不足的新情況?!案耪摗闭n教學中,部分青年教師或缺乏對時政熱點融入教學的敏感性和主動性,導致課堂上空洞說教,沒有生氣;或沒有悟透時政要義而牽強融入,導致課堂話語生硬,達不到育人功效。老教師則在信息化教學手段方面滯后,不善于用網絡時政影音素材來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還有部分教師誤以為“形勢與政策”課程是講授時政熱點的主陣地,其他思政課程不必過多涉及??梢?,思政教師隊伍教學素質的參差不齊,必然影響時政熱點融入“概論”課的有效性。
(三)學生方面
“00后”大學生的政治思想主流是積極健康的,但相當一部分高職生政治理論素養(yǎng)較為薄弱,當今世界的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往往讓他們如霧里看花,人云亦云,若不適時引導,其思想有可能被西化、分化。置身新媒體時代,各類網絡信息雖唾手可得,但高職學生更熱衷于刷偶像、明星、網紅等嘩眾取寵的八卦新聞,易受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腐化價值觀的不良影響。他們對國事雖有留意,但對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發(fā)生、重要會議的召開、重大決議的出臺等不明其詳,聽課時可能不感興趣,分享時可能不得其要,讓聽者味同嚼蠟,時政融入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四、時政熱點有效融入高職“概論”課的對策
基于上述認知,提升“概論”課教學中時政熱點的有效性融入,可針對性地采取以下對策:
(一)雙主體全員參與
諸多學者認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動行為者,都具有主動教育功能,因而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主體。[6]教學活動應當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主體互動,教師作為“教”的主體發(fā)揮主導作用,學生作為“學”的主體參與教學活動。據此,提升“概論”課時政熱點融入的有效性,是一場“師”與“生”的雙向奔赴過程。
就教師主體而言,可從兩方面發(fā)力:
1.教師個體:在鉆研、吃透教材的同時,要養(yǎng)成時政熱點的教學融入意識,在課外下功夫做好對時政資源的及時采集、深度思考、精心篩選、用心積累等一攬子工作,在課內根據學情需要,做好時政素材的適時適量融入等工作。
2.教師團隊:正所謂內容為王,“思政課教學內容要跟上時代,只有不斷備課、常講常新才能取得較好教學效果”。[7]因此,提高時政素材融合的有效性需要發(fā)揮教師團隊合力,落實常態(tài)性的集體備課制度。與“概論”課(2021年版)各教學專題的教學目標緊密貼合,教師團隊在學期初預先分工收集時政素材,挖掘其育人元素,有的放矢,分類融入。如,“堅定文化自信,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專題教學中,可采用春晚爆款節(jié)目視頻片段,觀《只此青綠》中高髻青衣的少女們翩翩起舞,如詩如畫;賞《金面》中舞者與青銅大面具跨越時空表演,蝶變升華。通過預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體味中國文化的美妙浪漫,增強文化自信的底氣。其次,對于一些未經預料即發(fā)生、社會影響大且學生聚焦的人物或事件,本著弘揚社會主旋律的原則,思政教師應不遮不掩,在課堂上及時探析。如從少年劉學州的悲劇事件中評析網絡暴力的危害,對學生展開“互聯(lián)網并非法外之地”的網絡道德與法治教育。
就學生主體而言,高職學生的時政學習習慣和參與社會生活的主人翁意識的養(yǎng)成,有賴于:
1.老師外引,在學期初定規(guī)則,以班級為單位,全體學生組建學習小組,每組6-8人。分組時,既尊重學生意愿,又根據個性、興趣以及學習基礎等搭配組合。組長民主產生,負責召集人員、分配任務、組織學習活動及向老師反饋學情等。隨后,教師“授之以漁”,向學生推介了解時政熱點的渠道,如《學習強國》《人民網》《中青網》等平臺及《人民日報》《環(huán)球時報》《新聞聯(lián)播》電視節(jié)目等,引導學生關注時政的主流渠道,使其減少對庸俗化的娛樂、游戲、市井瑣聞等內容的獵奇。期末時,將學生參與時政教學活動的表現作為平時考核項目。
2.學生內化,自主培育時政素養(yǎng),包括每日閱覽時政要聞,對網絡熱議話題不人云亦云,學著獨立思考、理性交流,在點滴積累中,“慢慢養(yǎng)成了一種參與社會管理的能力和責任感,從而使學生獲得了終身發(fā)展所需的一張‘門票”。[8]
(二)全過程有機融入
“概論”課教學中的時政融入要發(fā)揮長效性作用,就必須實行教學全過程融入,實施舉措包括:
1.課前“時事論壇”大膽發(fā)聲
這一常態(tài)化的實踐活動可充分發(fā)揮高職大學生的聰明才智,每次課前舉行,小組輪替主持。組員分工合作,提前自選前沿熱點主題,制作PPT,在課堂上限時5分鐘分享,可說可唱,形式多樣。
需要注意的是,此任務雖由學生自主完成,但教師不能放任自流,要做好調控:課堂展示前,對小組選題和內容提前把關,必要時引導學生以重大會議精神、英模事例、社會焦點等為分享主題;學生展示后,教師當即點撥,或矯偏糾錯,或進一步思想啟迪。例:對于熱議的娛樂明星劣跡行為,以事實為根據,揭露其挑戰(zhàn)道德、法律或民族大義底線的本質,“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這一活動不僅讓教師及時把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和日常關切,發(fā)掘立德樹人新契機,而且能引導全體學生將書本知識與社會實際有機融合,實現隱性育人目標。
2.課中理論與時政相融相生
時政熱點融入“概論”課重在提升有效性,為此,需格外注意的問題是:
(1)忌強行融入,要與教學內容相呼應,用恰當的時政素材來印證原理,用相應的原理來解決實際問題。
(2)少單一融入,時政元素盡量多元化,可以是音頻、視頻、圖片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呈現方式。
(3)勿單方灌輸,可通過案例分析、情境體驗、自由辯論等多樣化教學方式,促進師生雙主體共同探討。
此外,一堂課征引的時政案例遵循適量原則,所謂過猶不及,過多時政素材的融入往往喧賓奪主,影響理論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事實上,有時一個熱點案例貫穿課堂始終,講深講透,也是有效之舉。如“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專題教學中,可一案到底引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所包含的諸多育人元素:巧用中國24節(jié)氣倒計時的創(chuàng)新理念,零排放的氫能材料點燃主火炬,以“微火”照亮世界的綠色理念,運動員們走過的冰雕“中國門”,寓意歡迎全世界朋友相聚冬奧的開放理念,署名所有參賽國家(地區(qū))的片片小雪花聚攏為“協(xié)和萬邦”的大雪花凸顯共享理念。對一則案例的深耕細挖,無疑也能使學生愛聽愛學,提升課堂獲得感。
3.課后混合式教學延伸
“概論”課的學習既在課堂內,又在課堂外,時政熱點融入教學也必然要求保持課堂內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延續(xù)性。保持這種延續(xù)性的媒介可以是微信、QQ等交流工具,但更可取的是借助超星學習通等教學平臺,在“概論”線上課程中開設時政熱點欄目,展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日常交流。
課后時政教學延伸往往出于以下教學需要:
(1)因課堂時長所限,融入時政資源時意猶未盡的問題,師生可以于課后在網絡平臺上探究,力求講明事實,說清道理。
(2)處于進行時態(tài)的時政事件,可引導學生持續(xù)關注,例如每年召開的重大國際國內會議,可由教師對議題、議程和影響等滾動發(fā)帖,動員學生在教學平臺上留言蓋樓。
(3)一段時間內發(fā)生的多起熱點事件,課堂上無法一一提及,可借助網絡平臺,由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或學生主動發(fā)帖探討。
(4)學生在課后提出的一些往往涉及深層次學理的敏感性問題,也需要教師及時回應,答疑解惑。
(三)全方位協(xié)力融合
當前,各高職院校正在教學改革中打造“大思政”格局,“概論”課的教改創(chuàng)新也需順勢而為,合力而行,具體舉措包括:
1.與學校宣統(tǒng)部門協(xié)同發(fā)力,通過校廣播站、宣傳欄、學校公眾平臺等渠道傳遞時政要聞,重點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與學工部、校團委協(xié)作舉辦學生演講賽、知識競賽等活動,發(fā)動學生以參賽方式廣泛學習黨中央最新發(fā)布的大政方針或會議精神。
3.“概論”課教師與專業(yè)課教師協(xié)作備課講課,向學生傳遞行業(yè)發(fā)展最新動態(tài),或將企業(yè)家、勞模請進來做報告,或讓學生走出去,前往企業(yè)、教育基地研學,培育新時代高職學生應具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等。
五、時政熱點有效融入高職“概論”課的保障
(一)確保正確的政治方向
“概論”課職責重大,“它是一門理論上正本清源、思想上培根鑄魂、認識上守正創(chuàng)新的思想課”,[9]其第一要務就是堅守政治立場。為此,“概論”課教師必須政治素質過硬,在時政融入時強化主流價值導向,謹遵習總書記的囑托,教學中“可以討論問題,更要講清楚成績;可以批評不良社會現象,更要引導學生正面思考;可以講社會主義建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更要引導學生對社會主義前景充滿信心”。[10]
(二)鍛造過硬的教學素養(yǎng)
思政教師肩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習總書記對思政教師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六點要求,以此為遵循,“概論”課教師既應厚植對學生的仁愛之心,又要根據“概論”課與時俱進的學科品質,認識到在教學中,“需要教師一方面做到時政結合實際,另一方面做到時政結合教材”,[11]平素苦練教學“內功”,既勤讀原著深研理論,又廣覽時政要聞積蓄素材;既提升教學話語魅力,又創(chuàng)新教法;既把控好課堂教學主陣地,又對學生課外學習狀況進行管控。
(三)健全暢通的大思政格局
“概論”課教學中時政熱點的有效融入,也離不開學校相關部門的協(xié)同聯(lián)動,合力打造大思政格局。學校要加大對思政課建設的資金投入,外派全體思政教師參加各類培訓,確保教學團隊掌握最新的教學動態(tài)和資源;要協(xié)同思政教師帶領學生投入田間、工廠、社區(qū)等社會大課堂,切身了解國情社情民情;要堅持思政課教學規(guī)范化建設,完善思政課教學考評機制,為思政教師營造樂為、敢為、有為的良好氛圍。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新時代高職大學生唯有胸懷大格局,才能在將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中更好地奉獻社會,成就個人夢想。毋庸置疑,高職院?!案耪摗闭n教學中有效融入時政熱點,能助力大學生切準時代脈搏,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在青春奮斗中“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2]
參考文獻:
[1][4][5][7][10]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7.
[2]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4-15.
[3]人民日報評論部.以知識見識錘煉真本領[N].人民日報,2018-9-20(5).
[6]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7.
[8]嚴衛(wèi)林.時事論壇讓學生‘活起來[J].江蘇教育,2014(7):79.
[9]鮑善冰,湯曉彤.理直氣壯講好思政課的關鍵點[N].山西日報,2022-2-8(11).
[11]郭文蓉.時政教學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困境及對策淺析[J].高教學刊,2017(7):163.
[1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http://www.gov.cn/xinwen/2021-07/01/content_5621847.htm.
(責任編輯:杜家和)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current political hot spots
inthe "Introduction"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an Qiuxia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Hunan Food and Grug vocation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conducts research on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current political hotspots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current political hotspots into teaching, and solv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guarantees, aiming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help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o walk with the times, become adults, and aspire to become talents. 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measures such as full participation of dual subjects,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and all-round concerted integration should be adopted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rrent political hotspots into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higher post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current political hot spots, effective 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