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廣麗
在虢仲墓發(fā)掘出土的眾多精美文物中,出土了一批種類齊全的竹木器,可分為帽、籃、圈、席殘片和殘竹編器等,與當時的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由于竹木器長期處于地下埋藏環(huán)境中,受地下水中酸、堿、鹽和其他有害物質的侵蝕,導致木質纖維素嚴重降解,木胎腐朽,出土后暫存于虢國博物館庫房中,簡單地存放在木盒、紙盒及玻璃容器里,存放環(huán)境沒有干燥劑之類等吸濕防潮類物質,這些器物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胎體殘缺、斷裂、變形、裂隙、竹膜脫落、卷曲起泡等病害現象,而且還在不斷的發(fā)展中。為了預防竹木器發(fā)生新的病害,需要進行保護和修復,一方面有利于竹木器的長久保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發(fā)揮文物的展示價值,為揭示周代手工業(yè)發(fā)展的綜合水平和虢國手工業(yè)歷史的研究提供豐富的實物資料。
針對竹木器的病害狀況,應制訂科學的保護方案,選擇竹木器殘片作為分析試樣,利用傅里葉紅外光譜儀、X 射線衍射儀及環(huán)境掃描電鏡等方法,對竹木器的成分、顯微結構等方面進行初步分析;根據出土竹木器的保存狀況,探討它們的病害特征及腐蝕機理,為竹木器保護方案的制訂提供依據。由于部分器物破損、缺失、變形嚴重,出土前的原始狀態(tài)難以確定,導致這些器物在補配過程中缺乏可靠依據,從而使得器物拼對和復原難度很大。所以在文物修復方案確立后,首先要收集同時期同類型器物的相關信息,從中尋找出可靠依據;然后咨詢相關專家,進行技術指導解決加以消除。在保護修復時嚴格遵循“最小干預”“可再處理性”的原則,對于器物的不同情況,采用傳統(tǒng)和現代科技方法,恢復和保持竹木器原有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更好地發(fā)揮陳列展覽及對外文化交流作用,最后完成修復檔案,達到記錄規(guī)范,資料記錄完整無缺、詳細、 真實。
保護修復原則
(1)原真性原則:在對干縮竹木竹器進行修復時,應保持文物的歷史真實性和藝術性,確保修復后該文物的原有風貌基本保持不變;
(2)最小干預原則:在滿足原真性原則前提下,選擇適合的保護手段進行修復處理;
(3)耐久性原則:復原材料同木胎具有較好的匹配性,確保復原后的木胎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能夠保證文物的長期保存;
(4)可重復操作性原則:復原過程中所采用的保護材料,不影響將來可能的再次保護處理,應具有可再處理性;
(5)綠色環(huán)保原則:所采用的修復材料應盡量滿足對環(huán)境友好、人體無害要求,不滿足環(huán)保要求的材料應予以替代或應達到環(huán)境排放標準。
保護處理后,木胎文物的環(huán)境適應性明顯提高。
保護修復技術路線和步驟
保護修復竹木器制定的技術路線:文物保存現狀調研→文物本體性能及病害分析→ 病害機理分析→ 脫水材料、工藝現狀調研及確定→ 小規(guī)模潤脹復原試驗→ 規(guī)范化、規(guī)?;Wo處理→ 完成保護檔案的編制。
保護修復竹木器的主要步驟:器物的清洗、脫鹽、再飽水潤脹復原、脫水、加固、封護等。對變形竹木文物的復原程度取決于木材種類及劣化程度,密實度大、劣化高、變形大的文物復原難度通常較大。
1.信息采集
(1)文字記錄:對每件器物進行編號登記,填寫包括出土地點、年代、質地、文物特性、病害狀況等在內的詳細文字記錄,并將修復過程所使用的方法、 工具及材料填寫在修復卡上。
(2)照相記錄:對修復前的器物進行不同角度的照相記錄,從多角度反映文物修復前的原始狀態(tài),照相記錄貫穿修復前、中、后整個過程。
(3)繪圖:繪制文物原始狀況線圖、病害圖等。
2.科學分析
通過挑選殘片作為分析試樣,利用傅里葉紅外光譜儀、X射線衍射儀及環(huán)境掃描電鏡等工具,對竹木器的成分、顯微結構等方面進行了初步分析;根據出土竹木器的保存狀況,探討它們的病害特征及腐蝕機理,為出土竹木器保護方 案的制訂提供依據。
3.清洗
將竹木器上附著的硬結物、霉斑污漬等污染物清除干凈。針對具體情況,選用無水乙醇、過氧化氫復配溶劑對竹木器進行清洗,最終將附著在竹木器上的微生物、泥垢等物質浸濕并剔除干凈,以還原其本色。清洗之后應采用去離子水進行反復置換,確保清洗過程中不引入其他污染物。
4.脫鹽
竹木器脫鹽處理采用去離子水以噴淋方式進行;通過水分的置換作用,使得文物中原有的鹽分進入水中,通過水分的交換從而逐漸減少竹木器中鹽分的含量,以達到去除鹽分的目的。脫鹽程度可利用離子色譜分析儀定期對溶液中的氯離子、硫酸根、硝酸根、磷酸根離子濃度進行檢測,一般認為離子濃度低于50ug/g 脫鹽工作可以結束。
5.潤脹再飽水復原
采用活性堿對干縮變形部位進行矯形復原處理。采用活性堿對干縮變形部位進行潤脹處理,如果干縮變形嚴重可在潤脹過程中進行加熱處理,加熱方式可采用噴射水蒸氣的方式進行。待變形部位矯正后,采用器具進行復位固定,以利于下一步脫水定型加固的進行。
6.脫水加固處理
采用PEG(聚乙二醇)進行脫水處理;PEG是一種低分子量聚合物,國外用PEG 解決古代飽水木的尺寸穩(wěn)定性比較成功。它在木材組織內起填充作用,與木質纖維的氫鍵結合,能穩(wěn)定木制品的形狀。但如果采用單一的大分子(3000—4000)的PEG對木質文物進行滲透后,脫水后PEG僅起填充作用,這種單一的填充作用不能完全阻止飽水木質文物脫水過程中的變形,另一方面單一的PEG填充脫水后,木質文物在空氣濕度較高時,易吸潮,表面有粘稠感;木質感較差,呈蠟狀感,且色澤呈暗黑色,會嚴重改變木材的外觀顏色。因此,為了克服單一PEG的缺點,保護修復擬采用“PEG200+脲”復合液對這批竹木器進行處理,因為復合液中尿素分子結構中有羰基,PEG(聚乙二醇)為多元醇,分子中有醇羥基,纖維素分子也是多元醇,每個葡萄糖單元有三個醇羥基,這樣,脲可以與PEG、纖維素分子產生醇醛反應,起交聯作用,可阻止纖維素大分子的收縮,使木組織不發(fā)生變形、開裂等現象。
竹木器文物的脫水加固工作采用“PEG200+脲”進行脫水預處理,再用“PEG3000+活性堿”脫水處理定型加固兩步完成。具體為:先采用“PEG200+脲”對竹木器進行脫水預處理,預處理結束后,再用5%含量的“PEG(聚乙二醇分子量3000)+活性堿”的復合液浸泡,并逐步遞增 PEG 的濃度直至60%(需加熱處理),在脫水浸漬過程中,可加入一定量的活性堿,以進一步提高PEG的滲透性及預防其酸化,待竹木器浸漬飽和后,在室溫下讓其自然干燥,直至穩(wěn)定,脫水定型加固完成。
7.修復
竹木器脫水定型加固完成,待其基本干燥后,對竹木器部分部位存在的開裂、起翹、脫落,進行相應的復原、粘接修復處理。具體修復程序包括以下幾點:
(1)拼對
對脫落部位、散亂的各個塊件,根據各自的端口所呈現的痕跡進行拼接,并做好記號。
(2)回軟
對翹曲和變形嚴重的部位,可采用活性堿潤脹復原、經脫水加固定型后再進行粘接;對變形輕微部位,可采用熱蒸汽對著變形部位加熱,通過物理化學作用使之回軟后,采用“干縮濕漲”的原理并適當加壓,使它恢復原貌。
(3)粘接
將對好端口的木塊以B-72膠進行拼對粘接,必要時輔助以器具進行原位固定。B-72 膠合力強、耐老化,而且耐油、耐水和耐酸堿性能較好,并具有再次處理的優(yōu)良性能,廣泛用于陶制、木質等多種材質文物的粘接。
(4)補全
缺口部位用B-72樹脂和木屑或者粉料混合的膠泥為之彌合。補全部位可作色使之與竹木器其余部位的色調、質感相匹配。
(5)做舊
補全、粘接處理后的竹木器,在上述處理部位可采用作色、做舊,使之與竹木器整體面貌相近。
8.建立環(huán)境控制系統(tǒng)
應通過控制環(huán)境,減少不利因素,降低竹木器進一步劣化的發(fā)生;同時應根據竹木器自身的保護特點,可以有選擇性地通過環(huán)境控制的建立,控制保存環(huán)境溫、濕度,使之溫度保持在20℃左右、濕度保持在60%左右,以便為竹木器的長久保護提供有力保障。
9.建立保護檔案
所有的保護修復工作完成之后,對脫水后的器物拍照、繪圖,同時填寫保護卡片,該卡片的內容包括脫水過程所進行的各種科學分析方法和結果,保護修復工作所用到的材料和化學藥劑,以及對該器物保管提出的科學建議,同時編寫完成保護報告。
保護后的保存環(huán)境建議
文物的保護環(huán)境對文物的保護具有直接的影響,尤其是竹木器的保護與環(huán)境的溫度、濕度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建議保護修復后竹木器應存放于溫度在15℃—20℃,相對濕度為40%-60%之間穩(wěn)定的潔凈環(huán)境中,在保管或外展過程中,保管庫房及展柜避免強光直接照射,盡量保持恒溫恒濕,防止有害氣體的侵蝕。定期巡檢,發(fā)現問題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