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詠
近年,隨著國家經濟發(fā)展加快,人民文化需求提高,各地加大了對博物館方面的投入。承德作為經濟發(fā)展落后地區(qū),也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大量投入。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影響,但距離國家文化服務的需求和滿足廣大民眾文化需求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在此,通過分析博物館在公共文化中的服務屬性,淺析博物館的發(fā)展理念,并結合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的開發(fā)理念進行探討。
博物館作為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huán)境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場域,是一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事業(yè)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和提高公民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體系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緊密結合“當代性”特色,成為妥善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廣泛傳播文化科技知識、促進文化消費、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載體。
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
公共文化是為了滿足社會在文化方面的共同需要進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其職能是以社會全體公眾為服務對象,人人參與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創(chuàng)造文化。
從“五四”文化運動以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文化理念,形成了一個按照歐美學科劃分的知識體系。但是,在文化的知識體系中,“公共文化”概念一詞還沒有得到使用。進入21世紀,尤其是2003年以來,“公共文化” 一詞的內涵有了深刻轉變?!秶摇笆晃濉睍r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首次把“公共文化服務”一詞納入其中,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創(chuàng)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體制和運行機制;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yè)等。
博物館的發(fā)展方向
博物館作為一個典藏和展示文物及藏品的場所,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文化紐帶,是人類和人類環(huán)境的“物證”。博物館的功能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延伸和完善。博物館不僅是具有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功能的機構,而且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關注社會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多功能的社會公共文化設施。
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表述博物館定義時,將“教育”作為“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展出”等博物館基本業(yè)務的共同目的之一,也就是說,博物館各項業(yè)務活動都應遵循“教育”的目的。作為國家公共文化體系的一部分,現代博物館應當破除知識的等級,成為家庭與課堂教育的延伸,提供更加全面、優(yōu)質的博物館服務,幫助啟迪民智,塑造身份認同。博物館與觀眾的關系不應該是施教者與受教者的關系,而應該是一種平等互動的關系。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思維和新觀念層出不窮的時代,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思維方式乃至生活條件正在迅速地發(fā)生變化,就青少年而言,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乃至學齡前兒童,他們生長在信息時代,思維活躍、追求時尚,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博物館以往的傳播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對博物館的需求,這就需要探索不同以往的傳播內容、不同以往的教育方法、不同以往的工作語言,以適應不同受眾對象。博物館教育應從受眾需求出發(fā),通過為受眾自主學習提供服務,積極創(chuàng)造學習的氛圍和互動、對話的條件,使觀眾主動參與博物館教育傳播的過程。博物館利用藏品展品資源開展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憑借其內容獨特、形式多樣,讓每一個受眾都可以享受到博物館文化的陪伴與熏陶。
避暑山莊博物館利用博物館資源,通過建立館校合作機制實現資源共享。與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承德醫(yī)學院、承德職業(yè)旅游學校合作成立了歷史學避暑山莊博物館實踐教學基地,成立基地的思路主要是聯合培養(yǎng)人才、承擔實踐教學任務、加強科研力量以及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更好地傳承優(yōu)秀文化。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常年開設“避暑山莊學”開放式課程,不定期舉辦講座和報告,并每年組織學生到避暑山莊博物館進行實踐活動。避暑山莊博物館利用每年3月下旬和10月下旬開展“請進來 走出去”活動,邀請中小學生走進博物館,進行傳統文化宣講活動,不定期地走進學校,進行山莊文化進校園宣講活動。
承德各縣博物館積極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活動。平泉市博物館由管理人員和講解員組建了專職的校外輔導員隊伍,對接學校制訂的實踐活動計劃,統籌安排學校的實踐活動。在春節(jié)、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重要節(jié)日期間組織送展進校園活動,每年開展巡展、助教活動,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生活,充分發(fā)揮了博物館作為社會教育第二課堂的職能作用。該市將博物館的歷史文化資源與中小學教育的有機結合,注重學生體驗和實踐相結合,提高了教育的實效性,形成利用博物館教育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與社會實踐的良好文化氛圍。
作為文化傳遞的重要機構,博物館通過文化展示與文化活動,將文化的價值與內涵以大眾接受的形式進行傳遞,進而影響公眾的文化認知和審美水平。博物館通過提供空間、安排展覽、設立文化藝術獎項等措施,給文化藝術參與者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間與機會,這些措施成為刺激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的動力。博物館通過舉辦學術交流、主題講座、研討會和特展的專題研究等活動,帶動全社會文化創(chuàng)作研究人才的培養(yǎng)。博物館通過組織館藏展和特展,協助文化發(fā)展基礎數據的建立,從而為文化研究工作提供重要信息。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根據古建筑原有的不同功用及藝術特點,進行了整體規(guī)劃,按照避暑山莊宮殿區(qū)展示清宮廷歷史文化、湖區(qū)平原區(qū)展示園林建筑藝術、外八廟展示藏傳佛教藝術的總體思路,以供游客深入研究。目前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正在展出的共計 40余項內容豐富的陳列展覽,生動再現了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鼎盛時期的多個重要場景,使游人可以更好地了解避暑山莊內涵,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以此充分發(fā)揮文物的社會教育功能。
為促進對外文化宣傳與交流,我們多方聯絡,基于極具特色的清代宮廷生活文物和藏傳佛教造像文物,舉辦或參與了國內外多項文物巡展工作,在上海、吉林、北京、香港推出特色展覽,參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組織的臺灣地區(qū)、捷克、匈牙利的展覽,擴大了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在國內外的影響和聲譽。
博物館通過挖掘藏品內涵,將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的發(fā)揮與文化創(chuàng)意、旅游等相關行業(yè)緊密融合,大力開發(fā)博物館文化衍生產品,增強博物館的自我造血能力,實現博物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近幾年,為實現文物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利用,我們憑借景區(qū)品牌優(yōu)勢和獨特文化特色,與多行業(yè)合作研發(fā)景區(qū)自主品牌系列產品,包括金絲楠木、茶、糕點、御用沉香、清宮御寶松花石硯、文房四寶、宮廷玉璽等避暑山莊文化創(chuàng)意系列產品。 其中,“離宮御膳坊”牌糕點——“避暑山莊清宮八件”,在第三屆中華糕餅大會暨“瑞華杯”首屆中華糕餅創(chuàng)新大賽中榮獲金獎。
承德的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理念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可以稱得上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清代皇家園林及寺廟群。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的開發(fā)利用,將對承德的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的發(fā)展思路有以下幾條:
1.順應需求,豐富景致——形成景區(qū)四季旅游氣氛
近年來,為順應游人不斷增加的游覽需求,按照恢復避暑山莊皇家園林意境、豐富游玩內容的思路,使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所承載的深厚文化鮮活起來,我們精心策劃春季牡丹節(jié)、夏季荷花節(jié)、秋季菊花節(jié)、冬季冰嬉會等四季節(jié)事活動,將景區(qū)文化資源有效轉化為文化旅游產品,使游人在輕松快樂氛圍中了解體驗避暑山莊文化。
2.依托特色,舉辦活動——神秘隆重的佛事活動
普寧寺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合法宗教活動場所,每年舉辦多項大型的佛事活動,在推動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發(fā)展相適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佛教文化為基礎,打造“吉祥圣地·禪修之都”的文化項目,合理利用文物文化元素,研發(fā)文化系列紀念品,促進文化產業(yè)鏈發(fā)展。普寧寺每年除節(jié)假日和重大事件舉辦祈愿祈福法會外,主要舉辦六大常規(guī)法會,即祈愿法會、八關齋法會、嘛呢經大法會、結夏安居大法會、祈愿超度法會、燃燈節(jié)萬供法會,誠邀十方信眾,云集廟宇,共沾法喜。
3.廣開渠道,擴大宣傳——適應市場發(fā)展專業(yè)化營銷格局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的對外營銷工作,已從“進入市場”階段發(fā)展到“適應市場”階段,以專業(yè)化營銷思路,通過廣告、人員、網絡、事件等手段拓寬營銷市場,形成覆蓋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多家媒體廣告;客源市場設立辦事處深入客戶終端;以事件營銷方式策劃相關活動的多渠道營銷格局,達到了廣告投放市場上70%以上的廣告信息傳播覆蓋率,對提高景區(qū)旅游人數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4.深入研究,廣泛宣傳——不斷提高全民文物保護意識
深入研究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編纂匯集研究成果,出版各類歷史、園林、宗教等多領域的刊物書籍,為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的展示宣傳教育工作提供基礎資料和詳實依據,促進了承德文化遺產的對外交流發(fā)展。
為做好文物保護宣傳工作,每年在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國際古跡遺址日和節(jié)假日期間,我們采取多種形式,組織開展大規(guī)模的文物保護系列宣傳活動,普及文化遺產相關知識,不斷提高全民文物保護意識,營造“保護文物、人人有責”“山莊是文物、保護靠大家”的良好氛圍。每年國際博物館日根據不同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系列紀念活動。紀念日當天,在避暑山莊博物館門前懸掛“避暑山莊博物館慶?!?·18國際博物館日”大型橫幅。在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采取文藝演出、宣傳橫幅、展板、有獎知識競賽、座談會、萬人簽名等多種宣傳方式,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彰顯宣傳文化遺產的重大作用和意義。
結 語
博物館不是一建了之,也不是一展了之,新建的博物館膽子要大,敢于設想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如何存在;傳統博物館更要敢于破舊立新,將傳統的文化以現代需要的方式展現。如何發(fā)展好博物館,讓其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持續(xù)“熱”下去,還有待我們進行更廣泛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