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疫情打亂了很多職場人原本的工作計劃和節(jié)奏。如果有疫情職場人圖鑒,相信大致分為幾種,待業(yè)迷茫型、在職恐慌型、裸辭崩盤型、失業(yè)狂躁型……但事實上,這場公共危機也是一個“隱形起跑線”,給每個人一次成長的機會。
“停擺期”最適合做一次“校準”
職場人最能夠感受到社會發(fā)展的迅猛,我們的生活節(jié)奏似乎被按上了“快進鍵”。社會發(fā)展快,競爭壓力巨大,作為社會的生力軍,家庭的頂梁柱,職場人的焦慮可想而知。而疫情期間的意外“停擺”,對于很多行業(yè)來說都是一次校準,對于個人來說,同樣也是一次內在的校準,讓我們有時間去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真正想做什么、自我的價值在哪里,也就是促使我們去找到自我的內驅力。
你可以厘清自己未來的職場目標,比如你就想做營銷總監(jiān),那去招聘網站瀏覽相關的職位要求,哪些是自己目前還欠缺的,將它劃分為階段性的小目標,一步步地讓自己成為這個崗位可以擔當?shù)摹白羁孔V的那一個”;還可以擴大一些自己的發(fā)展機會,嘗試加入一些圈子,做一些兼職的運營,嘗試做一些線上業(yè)務的探索和開展,說不定能摸索出一條更適合自己的路。
擺脫“一切盡在掌控”的幻想
尋求適度的掌控感,可以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然而在無法預知的公共災難面前,每個人的內心都承受著沉甸甸的不安,為前途不明的未來焦慮。在強烈的情緒沖擊之下,人們可能會退回到早期的狀態(tài),用更加原初的方式來應對超出我們承受能力的危機。
在生命之初,襁褓中脆弱的小嬰兒無力理解自己饑餓、寒冷的感受,他們試著將這種難受的感覺歸咎于母親,當這些感受都凝聚到“壞媽媽”身上,嬰兒丟出了心里面的包袱,自己的內在世界得以“存活”。然而,一個人從孕育到死亡的過程一直在面對未知和喪失,失去親人或是戀人,失去青春或是昨天。對襁褓中的小嬰兒來說,擺脫“一切盡在掌控”的幻想是他必須經歷的一份功課,這也是在疫情面前,我們必須修煉的心理“內功”。疫情突襲時,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里,你能掌控的只有你自己。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如何成為“不可替代”的那一個
疫情固然殘酷,但不要再因環(huán)境而焦慮,因為同樣環(huán)境下,依然有人脫穎而出,而你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成為“不可替代”的那一個,乘風破浪。
處理高壓力和焦慮的第一步是首先要意識到你正在處理它。壓力可以以多種方式表現(xiàn)出來,包括悲傷、困惑、易怒、拖延、身體緊張和身體疼痛、缺乏精力,甚至睡眠問題。我們對壓力的反應各不相同,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每天從身體和心理上審視自己,了解自己的感受,認識壓力的癥狀。避免常見的思維陷阱,試著去留意那些可能會誤導我們,并阻止我們專注在可控事件上的錯誤觀點,避免小題大做;亦或是陷入到另一個常見的思維陷阱,即基于假想的恐懼而非實際情況推測出的未來狀態(tài)。此外,增加運動量也是促進心理健康最簡單及最有效的方法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