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隨遷老人又稱“老漂族”,他們像候鳥一樣,遠離家鄉(xiāng),為支持兒女事業(yè)、照料孫輩,跟隨子女到異地生活。據(jù)《中國流動人口發(fā)展報告2018》顯示,我國現(xiàn)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其中專門為照顧晚輩的比例高達43%,且呈持續(xù)增長態(tài)勢。2021年10月,某商家發(fā)布的《“老漂族”逛超市報告》顯示,在上海超市匿名調查的2300名老年顧客中,隨遷老人占33%,其中72%為了幫子女帶娃,且其生活方式多為“學校-超市-家”三點一線。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唐丹告訴記者,有研究顯示,隨遷老人主觀幸福感總體偏低,以負面情感和負性體驗為主。究其原因,是因為隨遷老人主要面臨以下5大壓力:
1.城市環(huán)境壓力。這是老人隨遷后面臨的首要壓力。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環(huán)境、風土人情都不一樣,不同城市、地區(qū)的生活節(jié)奏、生活方式等也有較大差別。因此,有些老人隨遷后,可能會因不適應當?shù)氐臍夂颉⒚袼椎?,出現(xiàn)身體不適。
2.社交重構壓力。隨遷老人過去的圈子和關系網,大多會遭到徹底破壞,一般需在新城市重新構建?!耙恍┢胀ㄔ挶容^好、個性又較開朗的老人,社交重構的過程可能會比較順利,但對大部分老人來說重構社交網絡非常不易?!碧频ふf。
3.隔代照料壓力。老人上了一定年紀后,身體狀況和精力都大不如前。而如今,很多年輕人結婚和生育又比較晚,這種情況下,如果年輕夫婦當“甩手掌柜”,將照顧幼兒的任務完全交給老人,讓老人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照看孩子,會給老人帶來極大負擔。
4.家庭關系壓力。婆媳、翁婿,甚至母女、父子間,都可能因生活方式不同出現(xiàn)矛盾。尤其在第三代的養(yǎng)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上,老人與年輕夫婦間很可能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繼而給老人帶來壓力。唐丹表示,家庭矛盾給老人造成的心理傷害,要比舊有關系網破裂、重構社交關系大得多。
5.主觀心理壓力。在舊有家庭中,老人與子女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而隨遷后,老人則會成為新家庭的“輔助者”。很多隨遷老人無法適應這種角色轉變,身份認同出現(xiàn)偏差,心里常生出“自己是客人”的感覺,在子女家生活得很不自在。
唐丹認為,緩解隨遷老人的心理壓力,需要從社區(qū)、子女、老人自身等方面做出調整。
1.社區(qū)環(huán)境應足夠包容。比如,社區(qū)在組織活動時應將參與人員范圍調整為“常住老人”,把隨遷老人納入在內;或為隨遷老人提供一些隔代教養(yǎng)方面的講座,給老人提供交流機會。
2.子女要常懷感恩之心。老人帶孩子比較辛苦,子女應心存感恩,充分肯定老人的付出,并在空閑時自己照顧孩子,讓老人多休息。若老人在生活中出現(xiàn)失誤,子女要充分體諒老人的不易,并及時寬慰。生活中應及時回應老人的求助,幫其熟悉新環(huán)境。當與老人發(fā)生矛盾時,子女要主動溝通,了解彼此的想法。對于小孩的教養(yǎng)問題,唐丹建議,可提前與老人約法三章,劃定教養(yǎng)邊界,告訴老人哪些事必須按照孩子父母的方式處理。
老人自己也要積極調整心態(tài)。
1.面對環(huán)境壓力,老人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身心情況,如果出現(xiàn)不適要及時告知子女,積極就醫(yī)。
2.面對社交壓力,老人應在隨遷前做好心理準備,到新環(huán)境后積極打開心扉。唐丹說:“可多帶孫輩出門,借助孩子與同樣處境的鄰居多溝通;也可主動參與社區(qū)活動,與鄰居多交流。”
3.面對照料壓力,老人應主動與子女溝通,告知對方自己也需要休息。
4.面對家庭關系壓力,老人需拋棄舊有觀念。唐丹表示,老人需認識到,孩子父母才是教育主體,應盡量尊重年輕夫婦的教育方式。
5.面對主觀心理壓力,老人要積極找尋情緒出口,主動調整心態(tài)。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