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慶
教師在備課時為解決教什么、學什么、怎樣教、怎樣學等問題必須進行有效的文本解讀。可見,文本解讀不是教師在文本中尋找屬于自己的獨特見解,而是努力尋找閱讀課堂上的支撐點。無法進入閱讀課堂的文本解讀即使再具有獨特見解,最多也只能作為教師自己的解讀儲備。正因為如此,在文本解讀中,教師需要抓住教學重難點、語言訓練、學習方法等支撐點開展,這樣的文本解讀才能構建起高效閱讀課堂。
一篇課文教什么指向的就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教師在文本解讀上如果覺得什么都重要,都需要去重點訓練,實際上就成了眉毛胡子一把抓,重點反而被淹沒了。這就要求教師在文本解讀時,需要針對不同學段的閱讀目標,針對重點開展有效解讀。簡單地說,低年級重點在字詞的學習上,中年級偏重于段落的理解與表達,高年級應側重從篇章整體上去把握。但不論哪個學段,都需要以語文要素的學習為抓手,聚焦語言文字運用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突出其中的重點內容,突破相關的難點問題。
如教學《花的學?!罚n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是整個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師在解讀文本時,首先需要重視的是理解“什么是有新鮮感的詞句”,對剛入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主要是指陌生的詞語、新奇的表達和獨特的感情,這也是學生認可的“有新鮮感的詞句”。其次,是如何把這種新鮮感引入課堂閱讀中,讓學生自己捕捉、感知,也就是不僅能夠從文本中找出有新鮮感的詞句,而且能夠說出新鮮感是什么或提醒在哪些方面。再次,是引導學生把握和理解文本中的新鮮感是如何表達出來的,這是課文學習的難點所在。除了從課文中直接解讀重點、難點外,教師還需要認真解讀課后練習要求,從中懂得編者意圖,并找到教學重點、難點處理的有效方法、策略。如第1題、第2題是針對課文重點提出的詞句方面新鮮感理解的學習要求,而第3題是引導學生仿寫有新鮮感的表達,意在指出突破教學難點的有效路徑。
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和訓練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無疑也是教師文本解讀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如教學《燕子》,課文第4自然段的語言表達特色鮮明,呈現(xiàn)出了一幅生動迷人的圖畫,適合作為語言訓練點。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用課件呈現(xiàn)由一句話構成的這一自然段內容,讓學生讀讀議議:讀了這樣的語言,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感,這種畫面你在什么地方見過嗎,然后讓學生從句子中找出哪些詞語能夠體現(xiàn)出畫面感。學生能夠找出“橫掠”“……沾了水面”“小圓暈……蕩漾開去”等詞語,用自己的話說說畫面是怎么形成的,再與課文進行比較,理解文本畫面美的構成。最后觀察課文中的插圖,注意與文本進行對照,并用自己的話說說圖畫的內容。在這一語言訓練點的學習中,教師讓學生由讀到說,邊讀邊想象,抓住文本中體現(xiàn)畫面感的詞句,理解畫面感的構成與表達,還讓學生邊觀察邊用語言表達畫面感,不僅有效地學習了文本中有特色的句子,而且始終圍繞課文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開展學習,指向了訓練學生有畫面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一語文要素的重點內容。
首先需要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其次是語文要素中涉及學習方法的要求,再次是語文閱讀規(guī)律的掌握,另外還有培養(yǎng)閱讀習慣的體現(xiàn)等。這些都是可以借助文本解讀來獲取的與學習方法有關的內容。
如教學《天窗》,學生現(xiàn)在多生活在樓宇里,抬頭看到的是天花板而不可能是天空,對曾經有天窗的房子沒有印象,無形之中帶來了理解上的難點。這就是學生學習《天窗》的起點之一,需要借助一些直觀的圖片才能形成明白的印象。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中的“借助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直接指向了學習課文的方法,其中“借助關鍵語句”是手段,“體會思想感情”是目的。本篇課文中的關鍵語句是課后練習2提示的“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理解這一關鍵語句的關鍵又在一個“你”字上,這是教師需要重點指導的學習方法。課文學習不是直奔關鍵語句的理解的,而需要按照閱讀規(guī)律進行。如課前預習的開展,在初讀課文中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精讀課文,聚焦關鍵語句的理解,學生才能運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并借助教師創(chuàng)設的生活情境,探索作者所強調的“唯一的慰藉”是指什么。孩子們還可以聯(lián)系生活中類似的情形談談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樣才能水到渠成地理解關鍵語句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在有些教師的語文課堂上,無論什么課文教起來都是一個模式,問題的癥結在于教師缺失文體意識,所以教詩歌、小說、散文居然都是一個樣。統(tǒng)編教材在編排上注意突出文體,安排了多種文體單元的閱讀學習,如寓言單元、童話單元、神話單元、民間故事單元、現(xiàn)代詩單元、小說單元、說明文單元等。這樣集中在一個單元中學習同一種文體的課文,方便學生在比較中把握文體的主要特點,也有助于學生形成文體意識。
同樣屬于故事,寓言故事和童話故事就是特點不同的兩種文體。結果有些教師在寓言單元的學習中,居然把寓言文體特點與童話弄混淆了,于是在寓言學習的課堂上,教師偏偏讓學生開展童話表達方面的訓練,這是文體意識淡薄的典型表現(xiàn)。如何糾偏呢,以學習《守株待兔》為例,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想象,但想象的內容不是以大膽、新奇為目標,而是指向宋國那個種田人守在樹樁邊時總想著曾經的那只撞死在樹樁上兔子的情形,想象再來一只兔子撞死在樹上,這樣他的“守株待兔”才有指望,才會繼續(xù)下去;如果他不這樣想的話,故事的結局肯定會是另一種樣子了。這樣的想象在寓言學習中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寓意,體現(xiàn)的就是教師的文體意識。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教師經常提出的學習要求是理清課文脈絡。這種課文脈絡體現(xiàn)的就是文章的結構,這也是教師文本解讀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學生理解和把握文本內容的有效抓手。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需要教給學生一些常見的結構方式方法,如總分總結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并列結構(如《四季之美》)、因果結構(如《圓明園的毀滅》)等,還需要讓學生認識一些課文的表達順序,如時間順序、空間順序、事情發(fā)展的順序、邏輯的順序等,以方便學生學習一篇課文時,能夠借助這些知識比較快地辨識出文章的結構及特點。
如課文老舍的《貓》,學生通??床怀鑫恼陆Y構上的特點,統(tǒng)編教材經過修改后,文章結構特點變得十分鮮明:第1自然段是一句話也是總起句,在全文起到概括的作用;第5自然段是過渡段,將課文內容從大貓的古怪向小貓的可愛過渡。這樣一來,學生理解文章的結構就顯得比較輕松,這正是教材編者此次修改《貓》的結構意圖所在。
總之,在小學語文文本解讀中,教師需要盡量從學生立場出發(fā),努力從文本中抓住閱讀課堂上的支撐點,這樣才能引導學生自主進入文本解讀,并讀出成效來。
作者簡介: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羊下壩鎮(zhèn)中心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