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隆迪是我的學生,他個子很高,也很英俊。但他在小學時就已經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進入初中后依然不愛學習。他總是管不住自己,不僅不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好好學習,還經常做一些違反紀律的事情。無論老師如何提醒甚至批評,他總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
站在講臺上,老師會看不見哪一位學生呢?其實,教室里的一切都在老師的視線之內,每一位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變化都會引起老師情緒的細微波動,這種情緒的波動繼而會傳遞給教室中的每一個人。這就是我們的教育。
有一次,布隆迪在上課時旁若無人地玩起了手機。老師發(fā)現后,自然是進行干預,并且沒收了他的手機。布隆迪情緒激動,與老師吵鬧不止。無奈之下,我便把他請進了校長辦公室。20分鐘后,布隆迪才平靜下來,開口就是要老師還他手機,而且語氣堅定。
對此,我連問了布隆迪幾個問題:“學生上課玩手機是不是對的?學生在校園里是否需要用手機?你需要怎樣做才能拿回手機?”面對我的提問,布隆迪沒有任何反應,我只好幫他回答問題。我說:“上課玩手機肯定不對,一是自己沒認真學習;二是不尊敬老師;三是干擾了其他同學。學生如果帶手機上學,進校園后就應該將手機關閉,等放學出校門時再將手機打開。因為學生在校期間基本不需要對外聯系,若學生在校期間確實需要使用手機,要征得老師的同意,并注意場合。這就和教師在課堂上嚴禁接打電話是一樣的,校園和課堂都是有規(guī)矩的。”
對于校園中的手機使用,我認為師生是有區(qū)別的,而且學生受限更多。因為學生屬于校園,教師屬于社會,教師需要與社會中的人聯系,也需要與家長互通信息。
我接著說:“上課玩手機違反了班紀校規(guī),你需要認識到錯誤,并向老師承認錯誤才能要回手機,而且以后要改正。事實上,你面臨的更大問題是如何改變你的學習狀態(tài),這一定是從不玩手機開始,從改正不良行為習慣入手?!?/p>
我這個校長已經把道理說盡,可布隆迪同學就是沒有認錯的勇氣。一個小時后,我只好說:“布隆迪,看來你一時半刻也想不通,我讓老師把手機先給你,你也回教室上課,放學后安全回家,只當今天的事沒有發(fā)生一樣?!辈悸〉贤饬?。我擔心他進不了教室,就給老師寫了一張紙條,說今天布隆迪的事暫不處理,讓他進教室學習,等他想通后主動找老師認錯。
布隆迪拿回了手機,帶著紙條回教學樓去了。臨走時,我對他說:“布隆迪,老師給你時間慢慢想,想通了你要主動找老師交流。你應當明白,一個人犯了錯,不認錯,不改正,事情就沒有了結,如同一個石頭扔上了天,得見其落地,人是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布隆迪似懂非懂地離開了我的辦公室。
有人說,學校就是一個讓青少年試錯并且不斷改錯的地方。在不斷試錯、改錯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漸漸地明白一些道理,懂事了,長大了,成人了,成才了。
在我看來,一朵花兒如果不是自然地開放,而是人為地用手將其掰開,花兒就會失去應有的模樣和芬芳。在滿心的期待中,如果我們忘了給花兒澆水和施肥,那花兒也會難以開放,甚至會枯萎凋零。
校園中的哪一位學生不是花兒呢?學生一定要擁有面對生活和現實的信心和勇氣,因為教育的核心是“自育”,教師給學生傳遞的知識和道理如同給花兒澆水和施肥,但花兒的開放總得靠自己。
責任編輯/曹小飛
馬國新
武漢市光谷實驗中學校長,湖北省校長協會初中分會秘書長,湖北省第二批“荊楚教育名家”成員,華中師范大學等高校研究生兼職導師,國內“幫教育”的倡導者,著有《為何而教》《教育是幫的藝術》《幫教育:一位校長對教育的理解》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