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婷
課堂提問是歷史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方式,有效的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不斷思考,進而提升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想要達到這一目的,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與科學引導。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萊雷認為,如果缺乏對話,則不存在交流,也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他還認為,只有在兼具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的對話式教學中才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而在教學對話中,提問又是極為重點的部分。在本文,筆者就歷史課堂教學的立場探究有效提問的策略。
一、基于教學重點,設計課堂提問
對當前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提問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發(fā)現,很多教師把有效提問形式化處理,并沒有和教學重點相結合,導致學生一頭霧水。所以,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教師需要反復琢磨教學重點,針對教學重點構建針對性較強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可以以回答問題的方式掌握重難點。采用這種方式不但可以增強教學效果,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6課《兩次鴉片戰(zhàn)爭》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英國向我國走私鴉片,對我國造成了什么危害?我國政府是否可以對走私鴉片這件事情放任不管呢?《南京條約》的簽訂對我國造成的危害有哪些?通過問題體現出教學的重點內容,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學習課程的重難點,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
二、借助問題引導,推進歷史探究
高中歷史知識點比較復雜,彼此之間具有一定的聯系性。學生通過學習歷史知識,可以掌握每個時代的人文特色,對于拓寬視野有很大的幫助。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不但需要學生了解歷史知識,還需要學生掌握學習的技巧,可以自覺和自主地探究知識。因此,教師要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思考源于疑問,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帶領學生探究知識,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不斷提高自身的歷史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歷史必修3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時,教師設計了多個問題帶領學生深度探究,如:儒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誰?他們有什么基本主張呢?“百家爭鳴”產生的社會背景是什么?在歷史上,儒家思想具有什么樣的地位?教師還可以引入古學今用的思想,站在今天的立場上談一談儒家思想。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歷史知識的內涵,讓學生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風采,培養(yǎng)歷史綜合素養(yǎng)。
三、借助問題啟發(fā),培養(yǎng)學生思維
維果斯基給出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定義,他認為,學生發(fā)展水平可以分為兩種,首先是學生目前的既有水平,其次則是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二者的差距即是最近發(fā)展區(qū)。由此可以看出,教師需要為學生提出頗有難度的問題,以問題啟迪學生,讓他們跨越最近發(fā)展區(qū),成功地步入下一個發(fā)展區(qū)實現發(fā)展。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歷史必修1第16課《抗日戰(zhàn)爭》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段。
教師:有人說抗戰(zhàn)勝利的原因不止一個,可以用“屈原”“蘇武”和“共工”總結,“蘇武”的“蘇”指蘇聯,那“武”指的是什么?
生1:老師,“蘇武”的意思是說蘇聯運用武力幫助我國抗戰(zhàn)嗎?
教師:非常棒!恰恰是這個思路。在1945年的夏天,蘇聯派遣紅軍進攻駐扎在我國東北的日軍。那么,另外兩個名詞都是什么含義呢?
生2:“屈原”指的是美國投向日本的原子彈吧?
教師:嗯,非常好!日本投降,不但有蘇聯進攻的原因,還有美國在長崎和廣島投下了原子彈。那你們能知道“共工”的意思嗎?
學生:……
教師:“共工”的“共”可以理解為“共同”,也可以理解為“共產黨”。
生3:那我知道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擊敗了日本。
教師(進行小結):日本投降的原因有蘇聯的宣戰(zhàn)、美國向日本投放原子彈,以及我國人民持續(xù)不斷地抵抗。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重要構成。只有掌握科學的提問技巧,才可以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實現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學其實是值得鉆研的學問,而提問則是藝術,有效地提問不但能夠讓課堂氛圍更加活躍,還是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