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運玲
孩子的成長過程不輕松,家長帶孩子的過程也不輕松。面對種種不輕松,不妨和孩子約定——
早上叫女兒起床,她突然撲進我懷里:“媽媽,我做了個噩夢,嗚——”哭聲中帶著難過與驚恐。我問她做了什么噩夢,她說:“你離家出走了!嗚嗚——連我都不要了!”
這真是個令人難過的夢。我特別能理解女兒——她還那么小,那么依賴媽媽,卻要“失去”媽媽,確實無法接受。如果我只是敷衍她,“沒事,夢都是假的”,肯定不足以安慰她。于是我輕松地說:“放心吧寶貝兒,就算我離家出走,也會帶上你的?!迸畠侯D時破涕為笑:“再帶上我的小鷹(她的毛絨玩具)?!?/p>
我接話:“好。再帶上你噴的藥?!迸畠夯剂丝谇粷?,正噴一種藥。
女兒又想到了一樣必帶品:“再帶上床?!?/p>
我不禁笑出聲來:“行,咱倆扛著床,再帶上故事書。”
女兒補充:“再帶上鍋,你給我烙餅吃;再帶上房子?!?/p>
我已經(jīng)笑得肚子疼:“離家出走還帶上房子???也就你這么聰明的小孩兒能想得出。要不這樣吧,誰惹咱生氣了,咱干脆把誰趕走算了,帶這么多東西離家出走多麻煩??!”
女兒一聲歡呼,我倆心有靈犀地一擊掌,就這么愉快地“決定”了。女兒開開心心地穿衣起床,開始了愉快的一天。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煩惱或困難。這時,孩子的內(nèi)心肯定不輕松。家長如何陪孩子一起面對,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我們不當回事,不理會,孩子就需要更長時間去自我消化;如果我們只是敷衍一句,難以打消孩子內(nèi)心的不安;如果我們責怪孩子,則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不如以輕松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化解,比如就像這次,我和女兒通過玩“離家出走帶什么”的語言游戲,輕松化解了她做噩夢后的不安與恐懼,讓她恢復了輕松愉快。這樣不但給了孩子理性的引導和愛的滋潤,還熏陶了孩子的樂觀性情。
其實不僅是孩子,家長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不輕松——要照顧孩子,要承擔工作和生活的重負,也需要以一種讓自己輕松的方式來應對。
有一次我吃壞了肚子,腹瀉到虛脫,偏偏還有一項緊急工作要處理。這時,女兒卻要求我和她一起畫畫。我說了句“媽媽有事要忙”,想打發(fā)她。她卻繼續(xù)糾纏:“你答應過下午和我畫畫的?!蔽衣犃讼氚l(fā)火,身體的難受加上工作帶來的煩躁,讓我瀕臨崩潰。我是答應過女兒,也可以暫時放下工作陪她玩一會兒,但我心里卻不想那樣強迫自己,只想獨自待一會兒。于是我調(diào)整了一下情緒,認真地對女兒說:“乖,你看,媽媽身體不舒服,還有工作要忙。你先自己玩,等我忙完了歇一會兒,再陪你畫畫,好嗎?”
女兒使勁點頭:“嗯,媽媽我等你。”說罷,她乖乖地出去了,還幫我?guī)狭碎T。
我忙完工作,又在床上躺了一會兒,感覺身體舒服多了,心里也輕松不少,才出去陪女兒畫畫。
其實孩子很懂得體諒我們,當我們有事要忙,或身心疲憊時,不妨對孩子直說,然后選擇一種自己感覺輕松、舒適的方式調(diào)節(jié)一下,再以飽滿的熱情陪孩子。
總之,孩子的成長過程不輕松,家長帶孩子的過程也不輕松。面對種種不輕松,不妨和孩子約定:讓我們以輕松的方式來面對、來相處吧!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