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楠
內容摘要:本文采用生態(tài)批評話語分析理論,利用語料庫檢索軟件AntConc,從詞匯選擇、語態(tài)、情態(tài)、名詞化四個方面對China Daily中五篇氣候類新聞報道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第一,詞匯選擇方面使用頻率較高的詞為climate,change,以及countries,表明當前氣候問題已經相當嚴重,波及到了全球范圍內;第二,語態(tài)方面,涉及到被動語態(tài)的句子多為描述生態(tài)資源遭到破壞這一現狀及對后續(xù)環(huán)境發(fā)展和解決方案的預測,避免了施事的出現;第三,情態(tài)方面,語篇主要將情態(tài)動詞用于改善當前氣候狀況的建議以及對未來全球溫度持續(xù)上升導致的后果的預測;第四,名詞化方面,名詞后綴主要用于溫室氣體排放、土壤侵蝕、濫砍濫伐、碳污染等一系列生態(tài)問題,同樣隱藏了動作背后的施動者。
關鍵詞:生態(tài)批評話語分析 語態(tài) 情態(tài) 名詞化
自進入21世紀以來,在人類對科技進步的不懈追求下,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品問世,如汽車、電腦、空調、手機。然而,這些產品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給人類以及地球帶來了巨大的傷害,溫室氣體排放、水土流失嚴重、生物多樣性減少、水資源短缺等等,生態(tài)環(huán)境已經遭到嚴重破壞。雖然大多數人已經意識到了環(huán)境問題的重要性并采取相應措施來補救,但他們中的很多人還是以人類利益為根本出發(fā)點,更多考慮的是這種動植物或自然資源對人類的益處而相應的評估它們的重要性,這一點從國內外環(huán)境新聞報道的詞匯及語法層面就能看出。此類現象亟待改正,人們必須將生態(tài)環(huán)境與自身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正確認識非人類存在在生態(tài)系統中的角色以及與人類的關系。本文通過分析國內權威新聞報道China Daily的生態(tài)語篇,來探討國內官方機構對生態(tài)系統的認知,展示批評話語分析模式。
一.理論基礎
1.生態(tài)語言學研究概況
生態(tài)語言學研究的是語言與生態(tài)的關系,主要包括豪根模式和韓禮德模式。生態(tài)語言學的興起源自豪根的“語言生態(tài)”,他將“語言生態(tài)”視作“研究任何特定語言與其環(huán)境的互動”,把語言和言語社團的關系比喻為生物和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豪根模式屬于隱喻模式,認為語言有自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態(tài)環(huán)境是語言發(fā)展的基本條件。韓禮德模式屬于非隱喻模式,強調語言本身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作用,例如文章中所用詞匯能否促進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韓禮德模式注重生態(tài)話語的批評分析,從批評的角度審視日常生活中以及書面語篇中的話語,力求整理出更適合自然生態(tài)系統的語言,使生態(tài)系統與語言文字更加和諧。豪根模式與韓禮德模式各有側重,相互補充了各自所欠缺的方面。
2.批評話語分析理論
批評話語分析,是西方學術界在對話語的研究經歷了形式主義和功能主義話語觀后從批評的視角對話語進行研究的一種分析方法。批評話語分析研究話語事件和社會政治、文化因素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話語在社會中如何在意識形態(tài)上受權勢關系的影響和自身又如何影響權勢關系。生態(tài)文本也是批評話語分析的對象之一,運用批評話語分析的理論來研究生態(tài)語篇,吸收了當代批評語言學的思想來批評和分析生態(tài)語篇的語言上描述自然系統的不當之處,增強人們保護大自然,平等對待一切事物的意識。
二.文獻綜述
生態(tài)語言學興起于最近幾年,由于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每況愈下,才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由此產生了生態(tài)語言學這一新興領域。批評話語分析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誕生于資本主義社會矛盾中。國內將批評話語分析與生態(tài)文本結合的研究起步較晚,基本集中于近幾年。黃國文、趙蕊華(2017)介紹了生態(tài)話語分析的內涵、原則、方法,指出生態(tài)語言學的興起是由于經濟迅猛發(fā)展而導致環(huán)境嚴重破壞,自然生態(tài)資源急劇枯竭,嚴重威脅人類生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哈長辰、張煉(2018)闡述了生態(tài)語言學的背景以及它所包含的兩大模式:豪根模式和韓禮德模式,指明了生態(tài)批評性話語分析的對象及其目的;戴桂玉、仇娟(2012)采用生態(tài)批評性話語分析的方法,從及物性過程和態(tài)度資源兩方面對20篇生態(tài)酒店英文簡介的語言特征進行分類、數據統計和分析,以此來闡釋語言、環(huán)境和社會之間的聯系與互動;張媛媛、張心路(2021)自建小型語料庫,對新冠疫情期間俄羅斯主流媒體《俄新社》涉華報道進行批評性話語分析,發(fā)現俄方的報道客觀公正,能夠真實準確的反映我國的抗疫歷程;秦有緣、陳彧(2019)基于費爾克拉夫的批評話語分析模型,從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文化實踐三個層面對《寂靜的春天》中的轉述話語進行了語言分析;郭莉(2020)運用生態(tài)批評話語分析理論,選取近一年內英美國家的知名新聞機構(CNN和BBC)的環(huán)境報道新聞,分別從物質過程、關系過程和言語過程三個層面系統分析這些語料中所體現的生態(tài)思想。
國外研究生態(tài)語言學的學者主要有英國的Stibbe,美國的Scheleppegrell,以及奧地利的Alexander。Stibbe(2018)把新興的生態(tài)語言學領域作為批評話語研究的一種新形式來探究,批判不利于生態(tài)環(huán)境友好發(fā)展的詞匯并鼓勵將大自然與人類視作同等地位的詞語;Etsuko Kinefuchi(2018)將跨文化交際和批評話語分析理論相結合,這兩個領域反映了他們對解構主義的批評和主要以人類為中心的探究的壓倒性的強調;Sonia Amparo Guerrero Cabrera(2016)用批評話語分析的方法來探討環(huán)境問題,選用的語料是2013-2014年期間出版在《共和國》報紙上的43篇文章,目的是突出哥倫比亞生態(tài)形式的社會組成部分。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
本研究嘗試用自建語料庫的方法進行生態(tài)語篇的批評話語分析,語料來源選取了中國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的國家日報China Daily,在其中以Climate Change為關鍵詞,搜索氣候類新聞報道,并從中隨機選取五篇文章,運用AntConc語料庫檢索軟件對其進行分析,重點關注文章中的語態(tài)、情態(tài)以及詞匯的使用。
通過對國內氣候變化新聞報道語篇中的非生態(tài)因素進行識別與批評,旨在喚醒大眾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視,增強人們的批判性思維,意識到語言中存在著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問題,呼吁人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創(chuàng)建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
四.China Daily氣候新聞報道的實例分析
1.詞匯選擇分析
在生態(tài)語篇中,對詞匯的使用往往能間接反映作者的意識形態(tài)和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視程度,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現狀。本文通過對語料中的詞匯按照其出現頻率的高低進行排序,再人工篩選出有代表性的名詞,得到的出現頻率前六位的詞匯及其頻率為climate(53)、change(39)、emissions(38)、China(32)、countries(27)、greenhouse(24)。
出現頻率最高的詞為“climate”,其次是“change”,表明當前氣候變化問題十分嚴重,并且我國對此大為關注,運用大量篇幅來進行氣候類環(huán)境新聞報道。其余出現頻率較高的詞有“emissions”、“countries”、“greenhouse”,說明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汽車尾氣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并且氣候變化的問題已在多個國家出現,由此產生的溫室效應的影響是世界性的。
2.語態(tài)分析
語態(tài)表達了主語與謂語動詞之間的一種關系,英語中分為主動語態(tài)和被動語態(tài)兩種形式。主動語態(tài)表示主語是動作的執(zhí)行者,被動語態(tài)表示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由此反映了該動作狀態(tài)是積極主動還是消極被動以及實施該動作的主體是否在文中出現。本文運用AntConc語料庫檢索軟件對五篇新聞報道中的被動語態(tài)詞組進行統計,結果發(fā)現is被動詞組的出現頻率為8,are被動詞組的出現頻率為3,含情態(tài)動詞的被動詞組的出現頻率為5。
在英語被動句中,主語為動作承受者,而施加動作的人往往并不出現在句子里。這種語言現象在生態(tài)文本中反映了人們有意隱藏“施事”,將造成環(huán)境惡化事件的真正責任人藏于文本背后。例如:
(1)Some of this heat travels through the atmosphere. However, most of it is absorbed and retained by greenhouse gases before leaving.
(2)Extreme sea-level events that used to occur once a century are projected to occur annually by 2100.
在(1)中,運用了be absorbed and retained 這一被動詞組,表示大多數熱量被溫室氣體所吸收和保留,但究竟為何會產生這些溫室氣體,是誰釋放了這些熱量無從得知,文中也并未體現。在(2)中,極端海平面上升事件預計在2100年發(fā)生,以極端生態(tài)事件這一結果為主語,但并未給出造成這一事件的事實及其原因,隱藏了事件背后的真正責任人。
3.情態(tài)分析
情態(tài)動詞用在行為動詞之前,表示說話人對這一動作或狀態(tài)的主觀設想。情態(tài)是說話者對某種狀態(tài)認知上、情感上和意愿上的態(tài)度,反映了說話人對事件的關心程度。本文語料中情態(tài)動詞的使用頻率情況為can:11次、could:3次、will:34次、would:2次、should:8次、must:3次、need:4次。
“can”表示可能、能力,是一種判斷程度較低的詞,“could”比“can”的可能性程度更低。例如:
(3)We can also contribute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by cultivating plants such as mangroves in high-risk wetlands.
(4)Since then, global temperatures have risen by more than 1 C, with scientists predicting that this could rise to between 2 C and 6 C in the next century.
在句子(3)中,表達了改善氣候的一種建議:在高風險濕地地區(qū)種植紅樹;(4)中描述全球氣候有所上升,專家預測在下個世紀溫度將會提升兩到六度,用could表達了一種程度較低的可能。
“will”表示說話人意愿和對未來情況的推測,“would”比“will”語氣稍弱,意思相近。例如:
(5)High sea levels will also cause salty water to threaten fresh water supplies, and affect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the bulletin said.
(5)中闡述海平面上升將會加劇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程度,從而威脅到淡水資源的供應,并影響農業(yè)和工業(yè)的生產。從該預測趨勢來看,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后果不容樂觀,極有可能威脅到人類生存,體現出當前氣候問題相當嚴重。
“should”表示義務、責任、建議、勸告,“must”表示必須、一定要,“need”? 表示必須、需要、有必要,三者的語氣強烈程度不同。例如:
(6)Many experts agree that governments, not individuals or private enterprises, should lead the 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
(7)We must immediately implement new solutions based on land development, an issue that is currently receiving little attention.
(8)We know we need to accelerate the transition to renewable energy.
(6)中表達了專家認為政府應當采取措施阻止氣候繼續(xù)惡化,是一種建議的用法,所以用了“should”這一語氣適中的詞;(7)中說話者認為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蝕、水土流失和因此導致的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需要受到重視,并且應當立即采取措施來應對,所以用了“must”來表達采取措施的必要性和緊急性;(8)中只簡單表達了轉型到可再生能源的需要,因此使用了語氣較弱的“need”一詞。
4.動詞名詞化分析
名詞化是指詞性作用的名詞性轉換,即把動詞、形容詞轉換為名詞,但表達同樣的意思。英語中的動詞轉換為名詞之后,則無需出現動作實施者,但呈現出的意思與直接用動詞來表達并無二致,從而巧妙隱藏了動作背后的施動者。本文以“-sion”“-tion”“-ment”這幾種常見的名詞后綴為目標詞,利用AntConc語料庫檢索軟件檢索五篇報道中的名詞,再人工去除非動詞詞根的單詞,得到的結果為以-sion結尾的名詞出現了11次,以-tion結尾的名詞出現了81次,以-ment結尾的名詞出現了29次。
下面將每種名詞化類型一一舉例加以說明:
(9) China will endeavor to draft an action plan for methane emission control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2021-25) period.
(10) That is why the land use sector is responsible for soil degradation, deforestation and loss of biodiversity.
(11) Carbon pollution can also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systematically developing forest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encouraging investment in renewable energy solutions associated with farmland and grasslands.
(9)中表明中國將在第十四個五年計劃期間起草行動綱領來控制甲烷的排放,“emission”的詞根為“emit”,其主語為排放溫室氣體的人,但“emission”的使用則避免了主語的出現;(10)中闡述了幾種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的現象:土壤侵蝕、濫砍濫伐、生物多樣性減少,均使用了名詞詞組的形式來體現,實施這些破壞環(huán)境行為的人卻只字未提;(11)中提出了有效減少碳污染的方法:植樹造林,并鼓勵在可再生能源方面進行投資,用了“investment”表示可再生能源方案目前尚不成熟,并未規(guī)劃具體投資細節(jié)。
本研究使用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方法,探究了China Daily中對氣候變化類新聞報道的話語表征及意識形態(tài)。研究發(fā)現,詞匯選擇方面使用頻率較高的詞為climate,change,以及countries,表明當前氣候問題已經相當嚴重,波及到了全球范圍內,氣候變化的影響范圍十分廣泛。語態(tài)方面,涉及到被動語態(tài)的句子多為描述生態(tài)資源遭到破壞這一現狀及對后續(xù)環(huán)境發(fā)展和解決方案的預測,避免了施事的出現。情態(tài)方面,語篇主要將情態(tài)動詞用于改善當前氣候狀況的建議以及對未來全球溫度持續(xù)上升導致的后果的預測,語氣較為強烈,說明了氣候問題不容樂觀。名詞化方面,名詞后綴主要用于溫室氣體排放、土壤侵蝕、濫砍濫伐、碳污染等一系列生態(tài)問題,同樣隱藏了動作背后的施動者。
縱觀全文,可以看出中國政府對于當前的生態(tài)危機問題十分重視,較為全面的報道了造成氣候問題的原因,并積極提出整改措施。本文以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tài)倫理為哲學基礎進行批評話語分析,提高大眾的生態(tài)危機意識,使人們注意到語言中暗含的人類中心主義,對此進行反思并加以改進。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決生態(tài)問題。
參考文獻
[1]常軍芳,叢迎旭.2018,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生態(tài)話語分析模式建構[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04)27-32.
[2]黃國文.2016,生態(tài)語言學的興起與發(fā)展[J].中國外語,(01)9-12.
[3]王澤霞,楊忠.2008,費爾克勞話語三維模式解讀與思考[J].外語研究,(03)9-13.
[4]黃國文,趙蕊華.2017,生態(tài)話語分析的緣起、目標、原則與方法[J].現代外語,(05)585-596+729.
[5]哈長辰,張煉.2018,中美氣候變化新聞報道的生態(tài)批評話語分析[J].教育文化論壇,10(04)111-114.
[6]戴桂玉,仇娟.2012,語言、環(huán)境、社會—生態(tài)酒店英文簡介之生態(tài)批評性話語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01)48-52.
[7]張媛媛,張心路.2021,基于語料庫的新冠疫情期間《俄新社》涉華報道的批評話語分析[J].現代語言學,(05)1199-1206.
[8]秦有緣,陳彧.2021,《寂靜的春天》中轉述話語的批評互文性分析[J].英語教師,21(01)23-27.
[9]郭莉.2020,英語新聞報道的生態(tài)批評話語分析[J].科教文匯,(05)180-183.
[10]阿倫·斯提比,李佳.2018,批評話語研究的生態(tài)語言學進路[J].鄱陽湖學刊,(01)18-25+125.
[11]Etsuko Kinefuchi.2018,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ecological tur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 Review of Communication,18(03)212-230.
[12]Sonia Amparo Guerrero Cabreba.2016,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 ecological discourse that integrates the social component[J]. Enunciacion,21(1)45-60.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
文學教育·中旬版202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