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衛(wèi)紅 鄒衛(wèi)紅
摘? ?要:近年來,隨著教育形勢的巨大變化,青年教師的成長路徑日漸多樣化,各種線上、線下培訓及研討活動豐富且便利。其中,模仿優(yōu)秀教師的課堂無疑是一個快速提高教學水平的方法。然而,一味地專注于“移植”優(yōu)秀的課堂,淡化傳統(tǒng)的教材研讀、分析等備課活動,是不可取的。青年教師一定要在模仿他人的同時,研讀教材和新課程標準,從而真正體會教材的精髓,讓“移植”課堂重新生根,長出新葉。
關鍵詞:“移植”課堂? ?名師? ?“本土生根”
一、關于“課堂移植”的思考
“移植”的本義就是把植物轉移到別的地方,在教學領域中,我們可以理解為借鑒他人的經驗、做法等?!罢n堂移植”就是將他人的課堂經驗、做法甚至風格“移植”到自己的課堂中。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名師的“移植”課堂并不少見,教師應博采眾長,將名師課堂的亮點“移植”過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作為一名一線數(shù)學教師,筆者曾“移植”特級教師的“認識線段”課堂。在特級教師的課堂中,教學過程如下:(1)認識線段的特征,區(qū)分哪些是線段,哪些不是,并找出原因;(2)找一找生活中的線段;(3)畫出長短不同的線段,進行長度比較。整個教學過程層次分明,學生在說一說、畫一畫的過程中,逐漸了解了線段的特點。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思路清晰,學生學得興致盎然。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只有讓學生真正動手實踐,他們的智慧之花才能開花結果。讓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能夠使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變得更具體、更形象。
“移植”課堂要針對學情,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數(shù)學教師應經常參加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取長補短,構建精彩的數(shù)學課堂,助推學生的成長。
例如,在教學“正方形、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一課時,教師可以“移植”成功的課堂,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可以引入故事:“阿凡提趕著羊回到財主家里,財主要他把羊趕到長方形的羊圈內,可是長方形的羊圈容納不了這么多羊。財主說:‘你自己想辦法解決。最后,阿凡提成功把羊趕進了羊圈,你們知道阿凡提是怎么做的嗎?”學生提出,可以把羊圈圍成正方形,也可以圍成圓,然而都裝不進去。這時,有學生提出羊圈的一邊可以靠墻。教師順勢提問:“怎樣靠墻圍半圈面積最大?”從而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直到下課鈴聲響起,學生依然沉浸在思考中,他們團團圍住教師,暢談自己的思路。
教學創(chuàng)新并不是憑空的想象,而是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教師結合自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去繼承、變通、整合。只有這樣,數(shù)學教師的教學才不會浮于表面,才能夠汲取優(yōu)秀課堂的精華,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
二、“移植”名師課堂教學的經驗
作為教師,我們應善于將名師成功的教學經驗“移植”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迅速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學校要經常開展“我與名師有約”活動,組織數(shù)學教師觀看名師課堂教學的錄像,整理出一份詳細的課堂實錄,并結合自身的情況設計出教案,然后進行展示。課后,鼓勵教師進行對比和反思,同時請其他教師參與聽課、評課活動,讓教師能“站在名師的肩膀上成長”,以達到提升學科教學質量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的認識”一課時,教師的“移植課”不再浮于形式,而賦予了課堂教學更豐富的內容。學生在判斷自己的生日是“大月”還是“小月”時,有位女生坐在座位上一直埋著頭,顯得忐忑不安。這時,教師走到她的座位前,輕聲問:“你的生日是‘大月還是‘小月?”她紅著臉說:“我是2月出生的,不知道屬于‘大月還是‘小月?!苯處熚⑿χ鴮ζ渌麑W生說:“有誰知道2月有幾天嗎?”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2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閏年有29天,平年有28天。”這位女生終于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中,學生能產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情感體驗,從而實現(xiàn)自主學習和發(fā)展。
“名師移植課”是教師成長的一條捷徑,教師應多反思,找差距,把優(yōu)秀的課堂教學案例引入自己的課堂,模仿名師的教學方式。青年教師應重點關注如何上好高質量的公開課,如何靈活應用有效的教學方式,課前準備是否充分,重點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否合理,難點的突破是否精準等。在課堂準備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反復思考,精心備課,對教材知識做到心領神會,并且不斷汲取有價值的教學思想觀念,從而讓“移植課堂”本土生根,重開新枝,再發(fā)新芽。
三、讓“移植課堂”重新生根,長出新葉
“移植課堂”不僅要“移”,更要“植”,“植”的是思想、理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傳承名師風范,挖掘課堂的閃光點,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體現(xiàn)數(shù)學學科的教學價值。
在教學中,教師要“練內功”——認真研讀教材,用心領悟知識點,深挖教材的精髓。教師應多維解讀、深入探究名師課堂,關注名師的知識、技術、文化、智慧,不再滿足于“看熱鬧”,而要逐步學會“看門道”;不僅要“移植”課堂教學的總體框架,還要“移植”名師內在的神韻,帶領學生埋下實踐操作的種子。讓學生體會學習的快樂,才能真正打動他們的心,構建高效的課堂。
例如,在“植樹問題”的教學中,筆者先對名師課堂進行了多維解讀、深入探究,隨后在課堂上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敲鐘問題”“安裝路燈問題”及“鋸木頭問題”,告訴學生這些都是“植樹問題”的另一種形式。在教學中,學生能夠理解“安裝路燈”“設立車站”“架設電線桿”“設置飲水點”等問題就是“植樹問題”,然而卻不能夠理解“敲鐘問題”“鋸木頭問題”與“植樹問題”的關系?!爸矘鋯栴}”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植樹,這條路線被樹平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線的不同及植樹要求的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shù)(間隔數(shù))和植樹的棵數(shù)之間的關系也就不同了。對此,筆者指導學生通過線段圖建立“植樹問題”的數(shù)學模型,讓學生用畫示意圖和線段圖的方法輔助思考,找出一般規(guī)律。也就是說,“植樹問題”的關鍵在于指導學生學會利用畫圖的方式解決數(shù)學問題,體會分隔的點數(shù)和栽樹的數(shù)量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并根據(jù)實際情況總結出栽樹的數(shù)量與間隔數(shù)之間的關系。教師要帶領學生經歷畫圖的過程,感悟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再總結規(guī)律。
教師的工作對象特殊,因此必須具備一定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在業(yè)務上加強自身修養(yǎng),強化教育理論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提升自身的數(shù)學素養(yǎng)。同時,教師要具備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更好地把握課堂的整體狀態(tài),高效完成教學任務。
總之,青年教師想要增強教學技能,可以圍繞“移植與創(chuàng)新,繼承與發(fā)揚”原則,鉆研“移植”課堂的內容,繼承與發(fā)揚他人的優(yōu)點,同時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適度創(chuàng)新。要想上好“移植”課堂,教師必須做到: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大膽取舍,設計合理的教學思路;結合自己的教學特點和學情,適當修改與調整。教師需要“練內功”,認真研讀教材,不斷“反思”,推敲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認真進行總結,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構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沈子興.數(shù)學教學中“過程性目標”的確定與實現(xiàn)——以“斜率”教學為例[J].上海中學數(shù)學,2016(6):10-12.
[2]余建國.如何在數(shù)學概念教學中實現(xiàn)“過程性目標”[J].數(shù)學通訊,201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