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哲鑫
“互聯網+”背景下,我國多行業(yè)多領域實現了飛速發(fā)展,同時也在較大程度上推動了教育教學發(fā)展。充分開發(fā)利用互聯網資源,可以進一步豐富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及形式,優(yōu)化課程設置,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體系的完善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合理設置高中信息技術課程
信息技術基礎是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設置的一項必修課程,此課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處理與交流技術、信息技術素養(yǎng)、社會實踐技能。同時,互聯網所具備的共享、交流等特點,可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獨立加工、管理信息等任務,促進學生基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此外,教師在教學時還應圍繞高中信息技術選修課程展開進一步拓展,將網絡技術應用、多媒體技術應用等納入其中,注重學生技術能力、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設置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過程中,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科學進行課程設置,不斷促進學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提升。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當前,互聯網應用十分普遍,這需要教師不斷更新與完善教學內容,充分應用“互聯網+”技術。在開發(fā)互聯網教學內容時,教師應注意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保證學習內容制定的個性化及合理化。教師既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來拓展學生的學習內容,又要教會學生準確應用方法與技巧,進一步提升自主學習效果。如在學習“網頁制作”過程中,教師應在完成基礎網頁制作方法與技術講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技術練習網頁制作,不斷促進學生計算機操作水平的提升。
建立以學生為核心的高中信息教學模式
基于“互聯網+”開展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活動,應將學生置于教學主體地位。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并注意要與課本內容有機結合。例如,在開展“多媒體技術操作應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按照因人施教的教學原則評估學生學習情況,并結合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及不足之處,布置學習任務。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結合實際教學效果展開優(yōu)化、調整工作,確保學生能夠掌握“互聯網+”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進一步優(yōu)化。
科學評價高中信息技術教學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當前教學評價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變革。例如,教師可采用定期組織信息技術實踐競賽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針對競賽結果開展科學化評比;學生可在學校微信公眾平臺進行網頁制作并將作品上傳,師生、家長均可參與至作品評價過程中,為教學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提供有效保障。
總之,教師應不斷進行有關“互聯網+”知識的深入研究,結合互聯網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指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現實問題,推動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