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詩歌鑒賞無論從提高自身修養(yǎng)還是從高考層面都是不可忽視的。該如何鑒賞詩歌首先應該明確詩歌自身的特點。
首先要明確詩歌的語言。它有自身的獨特特點,首先要區(qū)別與科學語言,對詩歌語言不能太較真,因為詩歌語言追求的不僅僅是以言達意,還要追求它的境界“意在言外”。詩歌的語句就功用而言,是暗示性的,也就是只說五分之二,留下的空白需要讀者根據自己的閱歷、經驗、稟賦去再創(chuàng)造。暗示本身就是有含蓄性的,講求神、意、境、韻和味的統(tǒng)一。既含蓄蘊藉又虛實相生。所以我們要讀懂“詩家語”,語法結構上經常改變詞性,顛倒語序,省略句子成分。詩詞“再造”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感受意境,充分利用想象填充省略掉的部分。大部分語言不是直接的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李商隱《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達對妻子的懷念,但不直接敘寫而寫“何當共剪西窗燭,卻把巴山夜雨時”,對歸家團聚,作巴山夜談的憧憬,隱于空白。
其次要讀者填空留白。讀懂詩歌還要字字思量,善于想象。聚焦詩歌語言營造出內容,定調明情。關注到注釋,注釋往往暗示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細審讀。詩歌介紹背景令暗示思想主旨,介紹作者暗示本身的思想感情和寫作風格,比如貶官、流放類似注釋,詩人仕途失意,對現實不滿,報國無門,壯志難酬。抓意象,意識作者思想情感意念。象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觀物象經過作者感情浸潤之后的獨特形象。意象是理解詩歌的抓手,首先,渲染氣氛營造意境。意境是作者的主張情感和客觀景物的融合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境界。
最后,把握意象營造的意境。通過意象營造出來氣氛和意境,讓讀者讀出身臨其境的感覺。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作者景內心情感融合到物象里,而不直接表達就會產生朦朧蘊藉的藝術效果。要把握詩歌中藝術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內涵,進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況出該形象的象征意義或社會意義。高考對形象的考察側重于對形象的識別,對形象特征的把握和對形象特征的象征意義和作用及價值的理解和賞析。在詩詞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傳統(tǒng)意象,他們的基本含義的固定的,熟悉這些意象有助于理解詩歌。詩人對意象的選取和描繪,正是作者主觀情感的流露。例如“月、雁、落花、柳”等等是沉淀了特定的文化內涵而得意蘊豐富。送別類常用意象“楊、柳、長亭、酒”,思想鄉(xiāng)類“月亮、鴻雁、鱸膾”,愁苦類“梧桐、芭蕉、猿猴、杜鵑、斜陽”,戰(zhàn)爭類“投筆、長城、樓蘭、玉門關”,閑適類“五柳、東籬、菊花、三徑”等等。理解意象的含義時,需要聯(lián)想到平時學習積累的意象含義,在抓住詩歌中描述此意象的關鍵性詞語,結合詩人的經歷和背景,找到“情”與“物”“志”的結合點,把握特定語境的深層含義,先分析表層含義,在探求深層含義。意象的作用首先是渲染氣氛,奠定基調等營造意境。其次塑造背景,多個意象組合群,為人物活動提供環(huán)境和背景。最后在表情達意方面,意象在表情達意有自己固定的作用,還能襯托人物性格,多表現在詠物詩中。在結構上還有線索的作用,有的意象貫穿前后,作為線索貫穿其中。
對詩中意象的賞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形態(tài)外部形象的賞析,重要的是揭示其中蘊含的感情,就是所謂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景和情直接的關系包括以樂景寫哀情,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如此一來,就有了景和情之間的表達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體會景和情的關系,就是感受意境的基礎上,理解作者寫景的目的,是意境分析的延伸。回憶教材,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描繪閑適恬淡的意境,杜甫“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蒼涼悲壯的意境,李白“西風殘照,漢家陵闋”壯闊蒼涼的意境,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雄渾壯麗的意境等等。作者反復錘煉某些字詞,最能描繪這種意境,動詞描寫對象的動態(tài),形容詞描寫性質和狀態(tài),跟動詞比較,形容詞更注重靜態(tài)的描述。詩歌表現的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無外乎“喜怒哀思愁”。對感情的概況,盡量具體內容,通過各種修飾成分,也就是情感的來由和原因,比如,傷感的情感,就有很多具體表現,仕途失意的傷感,才華埋沒的傷感,理想失落的傷感,國破家亡的傷感,與友人分離的傷感,懷念家鄉(xiāng)的傷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