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勝利勝東醫(yī)院護理部,山東東營 257000
糖尿病是由胰島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1]。目前,糖尿病的治療尚不能達到完全治愈,僅以控制血糖水平為主,平時血糖升高不易察覺且無明顯不適癥狀或病情相對較輕時患者很容易忽略血糖的問題,所以血糖的平穩(wěn)成為治療的關鍵[2]。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時代謝紊亂,可引起多系統(tǒng)損傷,導致眼、腎、神經等組織器官出現慢性進行性病變、功能減退甚至衰竭[3-4]。且糖尿病還是非外傷性截肢的主要原因,長期的血糖控制不佳引起微血管循環(huán)障礙,輕者表現為足部畸形、皮膚干燥和發(fā)涼;重者可出現足部潰瘍、壞疽[5]。為了避免此類并發(fā)癥的出現,血糖的控制成為關鍵,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和皮下注射胰島素以保證血糖處于可控制范圍。當然營養(yǎng)治療也不可缺少,因為營養(yǎng)治療是所有糖尿病治療的基礎,確定合理的總能量攝入,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種營養(yǎng)物質越來越受到重視[6]。除上述必要的治療外,社區(qū)作為患者院外所處時間最久的地方,社區(qū)護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要。鑒于此,該文選取2020年10月—2021年9月該院接收的60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護理健康教育的應用價值?,F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接收的60例在社區(qū)建檔立卡的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②患者相關資料完整;③家屬及患者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的意識障礙,無法配合治療者;②無法堅持完成研究,中途選擇退出者;③患心血管、腦血管等嚴重性疾病者。將患者按照抽簽方法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參比組,各30例。參比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43~83歲,平均(57.38±6.04)歲;糖尿病病程5~12年,平均(8.7±2.8)年。研究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44~81歲,平均(56.12±5.29)歲;糖尿病病程4~12年,平均(7.9±2.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參比組給予常規(guī)社區(qū)護理進行干預,主要內容如下:醫(yī)院護理人員組織社區(qū)不定期舉辦糖尿病相關健康知識宣傳講座,分發(fā)健康宣傳手冊,在社區(qū)居民樓下的健康宣傳欄張貼相關畫報,社區(qū)護理人員定期上門進行詢問病情等[7]。
研究組在常規(guī)社區(q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健康教育護理,詳情如下:①建檔立案,做好記錄。護理人員在平常生活中給予患者口頭宣教的基礎上,做好患者的檔案建立與整理工作,包括糖尿病患者的基礎信息、家庭經濟條件、患者的治療過程及目前用藥情況和病情的控制情況。針對以上所得信息,制訂相應的診療方案及具體的社區(qū)健康教育護理措施[8]。②糖尿病健康教育宣傳。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社區(qū)的現實情況及患者的身體條件和需求,制訂并開展科學健康講座,內容包括對糖尿病的常見病因誘因、如何未病先防及患病后如何治療等,并且做好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的工作,設置專家面對面一對一答疑解惑環(huán)節(jié),鼓勵其積極參與[9]。③心理健康教育。糖尿病作為慢性疾病之一,需要長期吃藥維持,但仍會出現病情加重的現象。因此,患者難免會出現焦慮、抑郁等消極心理。護理人員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一旦出現不良情緒需要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有效地開導患者并樹立戰(zhàn)勝病魔的強大信心,以免消極情緒影響患者治療效果。④指導患者科學用藥。糖尿病患者為了控制血糖的異常升高,需要給予相關的降糖藥物,為了避免血糖不穩(wěn)定對機體造成的意外損傷,護理人員應電話隨訪,告知患者定時定量服用藥物,切勿擅自做主停止藥物服用、減少藥量、更換藥物等[10]?;颊呷羰亲约鹤⑸湟葝u素,則需要告知患者在注射胰島素前,對相應部位需要嚴格消毒,避免感染情況出現。此外,還需告知患者切勿長期在同一部位進行注射,不僅不利于藥物的吸收,而且容易造成皮膚出現潰瘍等糟糕現象。⑤糖尿病足的健康教育。糖尿病足即因糖尿病導致的內分泌紊亂,進一步引起患者血管及神經功能出現異常、身體遠端的足部出現感染、潰爛、壞死等,嚴重者甚至需要截肢。護理人員需要監(jiān)督患者每天觀察自身雙下肢及雙足的皮膚色澤等細節(jié)變化,一旦發(fā)現異常情況,及時上報并介入治療[11]。
對比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前后的血糖水平,血糖相關指標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
對比兩組患者實施社區(qū)護理干預前后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各自的評分情況,每個量表20個項目,評分等級劃分如下:<50分,表示無焦慮、抑郁情況;50~59分表示有輕度焦慮、抑郁;60~69分表示有中度焦慮、抑郁;≥70分表示有重度焦慮、抑郁。
對比兩組患者給予社區(qū)護理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估情況。評估的具體內容包括6個維度,即生理功能、軀體疼痛、身心健康、活動能力、情感表達及社會功能,每個維度滿分為100分,患者所獲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血糖指標均下降,且研究組優(yōu)于參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糖水平情況對比[(±s),mmol/L]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糖水平情況對比[(±s),mmol/L]
組別空腹血糖護理前 護理后餐后2 h血糖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n=30)參比組(n=30)t值P值10.61±3.01 10.32±2.81 0.386 0.701 6.23±1.59 8.39±2.31 4.219<0.001 15.61±5.69 15.91±5.53 0.207 0.837 7.60±2.11 10.63±2.74 4.799<0.001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焦慮及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自評量表的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參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情況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情況對比[(±s),分]
組別焦慮護理前 護理后抑郁護理前 護理后參比組(n=30)研究組(n=30)t值P值58.72±5.02 59.21±4.06 0.416 0.679 50.62±3.41 43.51±3.13 8.413<0.001 61.61±4.04 62.22±3.03 0.662 0.511 52.52±5.33 42.42±2.62 9.314<0.001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優(yōu)于參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情況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情況對比[(±s),分]
組別參比組(n=30)研究組(n=30)t值P值生理功能86.81±2.43 98.62±1.21 23.829<0.001軀體疼痛身心健康活動能力70.32±3.61 78.93±3.65 9.186<0.001 63.54±5.22 76.63±7.01 8.203<0.001 58.34±5.21 69.81±4.52 9.108<0.001情感表達 社會功能72.23±4.38 79.85±3.67 7.304<0.001 56.47±4.03 69.39±3.59 13.112<0.001
糖尿病是常見病、多發(fā)病,在我國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長,并且很多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護理及控制情況不理想[12]。究其原因為:①患者對糖尿病本身的認識不充分,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簡單認為糖尿病是一個血糖升高的疾病,只需口服藥物或者使用胰島素就可以達到治療目的。②日常飲食習慣差,不認真安排日常的膳食結構,單方面采取藥物控制,不采取日常管理或不規(guī)律、不恰當的營養(yǎng)攝取[13]。對于社區(qū)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讓患者認識疾病本身的危害,做到重視疾病、治療疾病。在血糖趨于穩(wěn)定的同時,社區(qū)護理人員仍需督促患者定時定量,合理用藥。并根據個體生活習慣、病情和配合藥物治療安排每日飲食總熱量和糖類、蛋白質、脂肪的組成比例后,將熱量換算為食品后制訂食譜[14]。隨著年齡、體質量、身體素質的變化,體內的糖代謝、營養(yǎng)狀況也隨之變化,此時要注意血糖的檢測,根據血糖的變化及身體素質及時做出調整,把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因該病屬于終身性疾病,隨著病程增加,患者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負面情緒,需要加強日常的健康教育管理。如不能及時調整,很容易影響血糖的控制,導致并發(fā)癥的出現[15]。在治療的同時,做好日常健康教育,及時給予溝通交流、疏導患者,消除不良情緒,控制血糖穩(wěn)定。該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血糖指標均下降,且研究組優(yōu)于參比組(P<0.05);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焦慮及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自評量表的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參比組(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優(yōu)于參比組(P<0.05)。說明針對社區(qū)糖尿病患者實施護理健康教育進行干預,可以明顯地改善患者的病情,有效地緩解糖尿病患者的消極情緒,同時可以顯著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針對社區(qū)糖尿病患者實施健康教育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