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坤,趙玉榮,陳 瑞,冀肖健,高艷紅,燕文敬△
1.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二醫(yī)學中心/國家老年疾病臨床研究中心檢驗科,北京100853;2.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醫(yī)學中心風濕免疫科,北京100853;3.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醫(yī)學中心檢驗科,北京100853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好發(fā)于女性,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目前認為主要和遺傳、激素水平及感染等因素相關,臨床上可表現(xiàn)為多器官系統(tǒng)受累[1]。SLE無法根治,病程遷延不愈,且易復發(fā),長期緩解是SLE的治療目標,及時掌握病情進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存時間[2-3]。D-二聚體(DD)是一種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可反映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補體C3是人體內(nèi)含量最高的一種補體,血清清蛋白(Al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以分別顯示人體內(nèi)營養(yǎng)狀況和抗氧化能力,本研究擬分析SLE患者上述4個指標的水平變化,旨在探討血清DD、補體C3、Alb、SOD水平與SLE患者病情活動度的關聯(lián)性。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于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醫(yī)學中心就診的153例SLE患者(SLE組)及同期60例健康查體人員(對照組)的殘余血清標本,于-80 ℃冰箱保存,試驗開始前室溫復融。SLE組排除標準:(1)SLE患者同時患有原發(fā)性疾病或免疫系統(tǒng)疾病,如腫瘤、干燥綜合征、強直性脊柱炎等;(2)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SLE患者;(3)數(shù)據(jù)信息不全者。
1.2儀器與試劑 DD采用STA-R凝血分析儀及配套試劑進行檢測,補體C3采用西門子BNⅡ蛋白分析儀及配套試劑進行檢測,Alb、SOD采用羅氏cobas c501生化分析儀及配套試劑進行檢測。檢測開始前均做好質量控制,確保檢測結果準確可靠。
1.3方法 確保儀器、試劑性能穩(wěn)定且質量在控情況下,對所有血清標本進行DD、補體C3、Alb、SOD水平檢測,比較對照組與SLE組相關指標的差異性;采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指數(shù)(SLEDAI)對SLE患者疾病活動度進行評估[4],根據(jù)《2020中國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診療指南》[5],將SLEDAI≤6分的患者計為輕度活動組(74例),SLEDAI>6分的患者計為中重度活動組(79例),比較不同活動度組SLE患者血清相關指標的差異性。
2.1SLE組與對照組血清相關指標比較 SLE組與健康對照組在性別、年齡上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LE組血清DD水平比對照組高(P<0.05),血清補體C3、Alb、SOD水平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SLE組和對照組血清相關指標比較或n(%)或M(P25,P75)]
2.2不同疾病活動度組血清相關指標比較 隨著疾病活動度的增加,SLE患者血清DD水平及SLEDIA評分升高(P<0.05),補體C3、Alb、SOD水平降低(P<0.05),見表2。
表2 不同疾病活動度組SLE患者血清相關指標比較或M(P25,P75)]
2.3SLE患者血清相關指標與SLEDAI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血清DD水平與SLEDAI呈正相關(r=0.318,P<0.05),血清補體C3、Alb、SOD水平與SLEDAI呈負相關(r=-0.622、-0.587、-0.517,P<0.05),見圖1。
2.4SLE中重度活動度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結果顯示,血清DD(OR=4.250,95%CI1.886~9.578)水平升高、補體C3(OR=0.974,95%CI0.953~0.996)及SOD(OR=0.962,95%CI0.935~0.990)水平降低是SLE中重度活動度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在回歸分析的過程中,以聯(lián)合檢測為檢驗變量,以SLE中重度活動度為狀態(tài)變量繪制ROC曲線,模型預測的AUC為0.910(95%CI0.866~0.955,P<0.05),靈敏度為0.785,特異度為0.892,見圖2。
注:A為血清DD水平與SLEDAI評分的相關性;B為血清補體C3水平與SLEDAI評分的相關性;C為血清Alb水平與SLEDAI評分的相關性;D為血清SOD水平與SLEDAI評分的相關性。圖1 SLE患者血清DD、補體C3、Alb、SOD水平與SLEDAI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表3 SLE中重度活動度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圖2 聯(lián)合檢測對SLE中重度活動度預測價值的ROC曲線
SLE患者早期缺少有效治療途徑,不能及時緩解患者病情,隨著臨床對SLE認識的深入及診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激素的發(fā)現(xiàn)和使用,SLE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6]。據(jù)研究統(tǒng)計,SLE患者5年生存率已由1950年的50%,提高到2016年的95%[7],但SLE發(fā)病機制復雜,至今仍未明確,既無法進行預防,又沒有根治的方法,患者的死亡率仍比普通群體高2~5倍[8],其中患者并發(fā)癥及疾病活動度較高為SLE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9],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并發(fā)癥和疾病活動度的變化,盡早做針對性治療有助于患者病情緩解,延長生存時間[10]。
SLE可累及身體各系統(tǒng),本研究所收集的SLE患者血清4項指標的數(shù)據(jù)均與健康群體有差異,分析原因為這4項指標與SLE病情進展相關。DD是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可以反映機體凝血系統(tǒng)的相關情況,SLE患者血栓事件發(fā)生率較健康人群高25~50倍[11],患者體內(nèi)易發(fā)生免疫和炎癥反應導致血管內(nèi)皮細胞損傷,進而激活凝血-纖溶系統(tǒng),引起DD水平升高,本研究血清DD水平與SLEDAI評分呈正相關(r=0.318,P<0.05),與LIANG等[12]研究結果一致。補體C3是人體內(nèi)含量最高的一種補體,本研究血清補體C3水平與SLEDAI評分呈負相關(r=-0.622,P<0.05),推測原因為病情處于活動期的SLE患者自身抗體水平異常升高,激活體內(nèi)的免疫系統(tǒng)使免疫球蛋白與自身抗體形成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后者可以進一步激活補體系統(tǒng),消耗補體C3[13]。Alb是反映人的營養(yǎng)狀態(tài)的一個指標,本研究中血清Alb水平與SLEDAI評分負呈負相關(r=-0.587,P<0.05),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隨著病情活躍程度的增加而變差,分析原因為SLE患者常見肝臟、腎臟受累,前者受損會導致Alb合成減少,后者受損會引起Alb排泄增加,且SLE患者往往因心理或腸胃因素導致飲食攝入不足,均可引起血清Alb水平降低[14]。SOD是體內(nèi)一種重要的抗氧化酶,能夠催化超氧陰離子等自由基發(fā)生歧化反應,清除自由基進而維持機體內(nèi)氧自由基的動態(tài)平衡,本研究血清SOD水平與SLEDAI評分呈負相關(r=-0.517,P<0.05),SLE患者體內(nèi)存在脂質過氧化,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引起SOD糖化進而導致活性降低,此外也有研究表明SLE患者體內(nèi)有自身抗體可以和SOD結合進而抑制SOD活性[15-16]。
激素類藥物是目前臨床上治療SLE的首選藥物,在其快速緩解患者病情的同時引發(fā)的不良反應也較多,如骨質疏松、肥胖等,且激素的用藥量與不良反應的危害程度呈正相關[17],根據(jù)SLE患者并發(fā)癥和疾病活動度進行個體化給藥有助于在保證療效的同時減少不良反應[18]。本研究結果顯示,當疾病活動度增加時,患者血清DD水平升高,補體C3、Alb、SOD水平降低,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表明血清DD水平升高、補體C3和SOD水平降低是SLE患者中重度活動度的獨立危險因素,模型預測的AUC為0.910,靈敏度為0.785,特異度為0.892。定期監(jiān)測SLE患者血清DD、補體C3、Alb、SOD水平既可以及時了解患者相關并發(fā)癥的情況,也有助于預測患者疾病活動度的變化,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樣本數(shù)量有限,沒有針對SLE的并發(fā)癥做出分組比較,有待進一步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量分析。
綜上所述,血清DD、補體C3、Alb、SOD水平與SLE患者病情進展相關,且對疾病活動度向中重度發(fā)展上有一定的預測價值,建議定期監(jiān)測上述指標水平以掌握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