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殷琳
摘要:目的:探討如何降低心理科青少年患者健康危險行為發(fā)生率。方法:運用抽樣調查法從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我院心理科收治的青少年患者中抽選60例作為研究對象,再利用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患者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用針對性護理,對比兩組患者健康危險行為發(fā)生率和SAS、SDS評分。結果:經過護理,實驗組患者健康危險行為發(fā)生率和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對心理科青少年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可有效降低患者健康危險行為發(fā)生率,并改善其心理狀況。
關鍵字:心理科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
前言
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是指學生個體或群體在偏離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的期望方向上表現出的一類行為,這類行為可能給學生的健康和完好狀態(tài)乃至成年期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直接或間接的損害[1]。青少年時期的不良行為與生活方式(如吸煙、飲酒、缺乏體育鍛煉、不良膳食行為等)將影響成年期的身心健康,并引起社會問題。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的發(fā)生發(fā)展是內在因素和外在生活環(huán)境因素雙重影響的結果[2]。本文對心理科的青少年患者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分析對患者健康危險行為發(fā)生率的影響,具體如下: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運用抽樣調查法從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我院心理科收治的青少年患者中抽選60例作為研究對象,再利用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患者30例。對照組患者最大年齡18歲,最小年齡14歲,平均年齡(15.97±2.03)歲;實驗組患者最大年齡17歲,最小年齡14歲,平均年齡(15.77±1.23)歲。經分析,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對研究結果無影響,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
1.2.1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即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健康危險行為的危害以及對身體的影響,使患者轉變心態(tài)。
1.2.2實驗組
給予實驗組患者針對性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護理人員首先需要對青少年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身體狀況進行調查和了解,充分認識患者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狀態(tài),并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
(2)護理人員需參考科學的作息時間,并在專業(yè)營養(yǎng)師的建議下,制定飲食營養(yǎng)調整方案和作息表并投入實施,在實行期間按時提醒患者吃飯或睡覺,幫助患者盡快適應飲食和作息調整后的生活節(jié)奏,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提醒患者多攝入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減少對辛辣、生冷及刺激性食物的攝入;同時早睡早起,確保充足的睡眠,保持身體的活力,減少熬夜對身體造成的傷害,緩解疲勞。
(3)護理人員需要通過與患者對話、面對面溝通等方式,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獲取患者信任,了解患者內心需求,耐心傾聽患者的訴求,教會患者使用手握冰塊感受涼意后分散注意力且發(fā)泄患者不良情緒,在紙上寫出心理所想后,把紙進行撕碎發(fā)泄不良情緒,或是挑動皮筋感受疼痛后分散注意力,幫助患者釋放情緒,緩解心理壓力。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對比兩組患者健康危險行為發(fā)生率和SAS、SDS評分。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 和t表示計量資料,使用x2和%表示計數資料, 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研究結果
2.1實驗組和對照組健康危險行為發(fā)生率對比
實施護理后,實驗組共發(fā)生健康危險行為2例,健康危險行為發(fā)生率為6.67%,對照組共發(fā)生健康危險行為6例,占比為20.00%,對比可知,實驗組患者的健康危險行為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x2=7.688,P=0.006<0.05)。
2.2實驗組和對照組SAS、SDS評分對比
護理前,實驗組SAS、SDS評分分別為(36.37±3.27)和(32.13±2.11),對照組SAS、SDS評分分別為(56.33±3.22)和(47.32±2.14),實驗組患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t1=23.822,P1=0.001,t2=27.684,P2=0.001,P均<0.05)。
3 討論
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指給青少年健康、完好狀態(tài)乃至成年期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直接或間接損害的行為。青少年是健康危險行為的高發(fā)人群,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青少年隨著年紀的增長,其心態(tài)和生理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伴隨著青少年性意識覺醒,常常故意做出危險動作,并且在個性方面也發(fā)生了變化,大部分青少年獨立意識強,自視較高,評價能力不足,對危險預知性差,自制能力不足,因此常常養(yǎng)成不良的生活習慣,心理狀況受到影響,進而出現健康危險行為[3]。
健康危險行為對于處在生長發(fā)育關鍵期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需要對青少年患者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以改善其身心狀態(tài),促進其健康成長。常規(guī)的護理干預對青少年患者的護理效果較差,難以改善患者生活狀態(tài),因此,需對患者采取其他更為有效的護理措施。針對性護理是針對患者身心狀態(tài)所制定的一種全面的護理干預模式,通過了解青少年患者的生活習慣、身心狀態(tài)來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向患者說明健康生活的重要性,護理人員通過深入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變化后,結合實際情況實施心理疏導,分散患者注意力,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情緒,緩解負面情緒,同時為患者制定健康的生活飲食計劃,使患者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4]。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健康危險行為發(fā)生率、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對其身心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通過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降低健康危險行為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 張?zhí)斐桑?張福蘭, 陸盛華,等. 武陵山區(qū)少數民族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及聚集模式分析[J]. 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20, 41(6):5.
[2] 張江萍. 大學生父母心理控制與健康危險行為的關聯[J]. 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20, 41(6):4.
[3] 吳彩霞. 延伸護理干預對高血壓患者健康行為及血壓控制影響[J]. 家庭醫(yī)藥, 2020, 000(001):155-156.
[4] 王雅辭, 閆冰雪, 關馨瑤. 時間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危險行為及精神癥狀的影響[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20, 2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