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萍 葉 葉
(西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國際文憑項目(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簡稱“IB”)為全世界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四個階段的課程學習,即小學課程(IB-PYP)、中學課程(IBMYP)、大學預科課程(IBDP)和職業(yè)相關課程(CP)。IBDP是針對16~19歲高中生設計的國際課程,學制為2年,旨在培養(yǎng)學生成為“求知、知識淵博和富有愛心的年輕人”,方便全球學生轉學到國際高等教育機構。[1]IBDP課程由六個學科組(語言文學研究、語言習得、個人與社會、科學、數(shù)學、藝術)與三個核心要素(知識論、擴展論文、創(chuàng)意活動與服務)組成。地理是第三學科組(個人與社會)的選修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國際意識與批判性思維的重要科目。
IBDP的課程體系嚴謹,富有挑戰(zhàn)性,受到各國家長與學生的青睞,每年選擇IBDP的學生不斷增加,全球已有5000多所學校開設了IBDP課程。IBDP獨特的課程理念、體系、考試、評估等已經引起各國研究者的廣泛關注。IBDP考試性質類似于我國的高考,國際文憑證書也成為進入國際一流大學的重要指標,研究表明:在中國修讀IBDP的學生72%進入了世界500強大學。IBDP地理考試的試題及評估體系有何特殊之處?本文通過介紹IBDP地理考試,分析試題特點,以期為我國高中地理試題命制與評價體系建設提供一些新思路。
IBDP地理課程根據(jù)學時與學習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標準水平與高等水平,課程內容包括核心主題與選修主題。所有考生都要參加IBDP統(tǒng)一考試,但選擇不同水平地理課程的考生參加考試的試題、考試時長及分值比例均有所不同(見表1)。[2]其中,地理標準水平與高等水平考試使用的試卷一相同,考查學生對核心主題的學習狀況;試卷二的試題是對選修主題的考核,不同水平的考生選擇2個(標準水平)或3個(高等水平)主題進行作答;試卷三是針對高等水平的考生對拓展主題進行考核。
表1 考試類型表
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簡稱“IBO”)每年組織兩次全球統(tǒng)一考試,北半球考生5月份參加考試,南半球考生11月份參加考試,考試時間持續(xù)三周左右。IBDP地理考評周期是連續(xù)、循環(huán)的過程,共有九個步驟,分別是:考試準備、考試、標準設定、評分、等級判定、“風險”評估、結果發(fā)布、查詢結果及評估設計,其關鍵是從前一階段中總結學習經驗,來提高下一階段的質量。[3]其中,IBDP地理試題的命題、閱卷和標準設定等均由IBO指定的考官研制。
IBDP地理考試考核目標包含四個方面,[4]分別是:(1)展示對核心主題、選修主題和特定地理研究主題的知識與理解;(2)演示知識、對知識的應用與分析,如演示在特定情況下對地理概念和理論的認識;(3)綜合演示與評估,如檢查和評估地理概念、理論與看法,使用地理概念和示例來表述,提出論點;(4)選擇、使用和應用適當?shù)募寄?,如使用適當?shù)男g語制作結構合理的書面材料。從四個考核目標來看,IBDP地理課程強調培養(yǎng)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寫作能力。
樣題選自國際文憑預科項目地理科目2017年5月份的試卷一,試題涉及的四個核心主題是:人口轉變、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環(huán)境質量與可持續(xù)性模式、資源消耗。試卷一分為A、B兩部分,A部分題目屬于必答題,共有4題;B部分題目是選做題,共有3題,考生只需選擇1題進行作答。人口變化是我國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重點,因此樣題選取A部分人口轉變主題的題目和B部分的全部題目進行分析。
A部分
(1)人口轉變
柱狀圖顯示了世界上被聯(lián)合國歸類為強迫移民的總人數(shù)(見圖1)。
圖1 世界上強迫移民的總人數(shù)變化圖
①如圖所示,描述1990年至2010年間國內流離失所者人數(shù)的趨勢。(3分)
②說明決定被迫遷移者是難民還是國內流離失所者的關鍵因素。(1分)
③提出導致2011年以來強迫移民總數(shù)增加的政治因素與環(huán)境因素。(4分)
④a.列舉親自然主義國家的名字,并說明在最近的親自然主義國家政策中使用的兩個激勵措施。(2分)
b.解釋為什么在這些親自然主義國家引入這些激勵措施。(2分)
B部分
(1)討論試圖減少社會經濟差距有時會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討論這句話:“氣候變化只會加劇全球貧富差距”。
(3)研究石油作為能源的重要性的變化。
IBDP地理試卷一的評分標準分為A、B兩部分,其中,A部分列出了與樣題相對應的評分標準(見表2),B部分的評分標準只列出總體要求(見表3),具體要求未單獨列出。
表2 A部分第1題評分標準
表3 B部分總體的評分標準
IBDP地理試題以論述題為主。題目類型通常是用所學的地理知識描述現(xiàn)象、分析原因、尋找規(guī)律、提出對策或給出評價方案等開放性的(見表4),考查學生是否會用地理原理或地理規(guī)律分析或者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如第1題第③問要求學生提出自2011年以來強迫移民總數(shù)迅速增加的一個政治原因和一個環(huán)境原因。此題創(chuàng)造了一個真實的情境,考查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是否具有全球意識和國際理解能力。開放性題目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的提升,如選做題第2題討論“氣候變化只會加劇全球貧富差距”這一說法。相當于一個以地理視角分析問題的小論文,學生可以根據(jù)理解,運用正確的地理術語及合適的案例說明自己的觀點,考查學生的知識儲備、寫作能力以及對待全球性問題的情感態(tài)度。
表4 題型分類表
第一,IBDP地理試題內容的主題與教學大綱一致,每一題均與地理教學核心主題相對應(見表5)。第二,試題內容不僅考查學生的基本地理知識,還有對跨學科知識的考查,學生要綜合政治、歷史等學科知識解答試題。如第1題中提出導致自2011年以來強迫移民總數(shù)增加的政治因素與環(huán)境因素的問題,考生作答時需要聯(lián)系歷史、政治等學科知識。第三,試題內容多關注全球性問題,如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資源消耗和人口發(fā)展等,從我國高考考點的分類來看,基本上屬于人文地理的內容,考查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
表5 試題內容分析表
試題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xiàn),文字材料較少,文字主要表述題目內容、圖表內容以及對問題的闡述。統(tǒng)計圖表豐富,A部分4個必做題中的前3題都有一個圖表,第1題是柱狀圖,第2題是折線圖,第3題是統(tǒng)計圖,表明IBDP對學生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圖的判讀能力的考查較多。如第1題中描述1990年至2010年間國內流離失所者人數(shù)的趨勢,學生答題時需要從三個階段描述人數(shù)變化趨勢,相比后面三問,相對比較簡單,可以根據(jù)題目所給圖文材料得出結論。
通過對IBDP地理試題的分析,結合我國高考的特點,總結了IBDP地理試題對學生能力考查的重點。
一是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考查。對大規(guī)模學業(yè)測評中科學寫作試題的編制與測試實踐案例的分析表明,精心編制的科學寫作試題能夠測查學生基礎知識和概念的掌握情況,還能給予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和展示社會認知與社會情感的空間。[5]如IBDP地理試題中的選做題的第2題中討論“氣候變化只會加劇全球貧富差距”。學生在作答時首先要有氣候變化方面的基礎地理知識;其次學生還要能結合自己獨特的案例儲備來說明自己的觀點,這也是學生展示獨特創(chuàng)造力的方式;最后通過學生在回答“全球貧富差距”這一全球關注的問題時所表現(xiàn)出的同理心、同情心和尊重,考查學生獨特的社會認知和社會情感以及通過自己的行動使他人的生活和周圍的世界發(fā)生積極變化的意識。
二是對學生跨學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真實情境中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需要各學科知識的綜合,IBDP地理試題著重考查學生跨學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第1題中提出導致自2011年以來強迫移民總數(shù)增加的政治因素與環(huán)境因素的問題,學生要綜合政治、歷史及地理等學科知識。首先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要列出可能的政治因素,如戰(zhàn)爭沖突、國家迫害、剝奪個人或團體的人權;其次學生要列出可能的環(huán)境因素,如氣候變化增加了干旱與洪水的發(fā)生率;同時學生還要對各國歷史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學生還要有廣闊的視野和綜合這些因素解答試題的能力。
三是對學生信息獲取能力的考查,特別是學生對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圖表中信息的獲取能力。例如第1題的“描述1990年至2010年間國內流離失所者人數(shù)的趨勢”,學生答題時需要從三個階段描述人數(shù)變化趨勢,不僅要求學生會讀柱狀統(tǒng)計圖表,還要求學生會分階段描述。
IB具有嚴格的評估和評分標準。[6]IB成績采用的是7分制,地理總成績由考試成績與內部評估復合而成,分數(shù)范圍在1~7(見表6)。[7]
表6 成績分析表
就考試來看,IBDP地理試題的評分標準既有總體要求也有具體要求。評分標準中預設了學生的可能性回答,將得分點予以細化,作答時鼓勵學生與相關實例相結合。例如,A部分第1題第①問“描述1990年至2010年間國內流離失所者人數(shù)的趨勢”,需要3個有效的描述,參考數(shù)據(jù)需要說明趨勢,列出可能性的回答;第②問與第④問的回答需要具體的原因,并且要與案例相結合。此外,B部分評分標準的獨特之處在于依據(jù)等級賦分,分為六個等級(A、B、C、D、E、F)和四個層次(AO1知識/理解、AO2應用/分析、AO3綜合/評價、AO4技能)來綜合評判學生的回答,依據(jù)地理知識的準確性、回答問題的全面性、使用專業(yè)術語的適宜性以及文章內容的邏輯性等綜合給出論文分數(shù),通過學生答題的情況,可以體現(xiàn)出學生思維的連貫性和結構水平。
我國地理考試由“知識能力立意”評價向“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評價轉變。[8]IBDP地理考試成熟,具有嚴格的命題思路與評分標準,對我國高中地理考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第一,IBDP地理試題中B部分的三個選做題,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擅長且感興趣的題目,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第二,IBDP地理試題題目是以全球性問題為主的論述題,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學生可以根據(jù)平時積累的案例,運用地理視角和融合各學科知識分析全球問題,在作答過程中體現(xiàn)綜合思維能力和寫作水平。第三,IBDP地理試題評分標準細化,B部分六等級四層次的評分標準,使評分過程有據(jù)可依,也能體現(xiàn)出學生作答過程中思維的連貫性和水平層次。
IBDP地理試題也有不足之處,例如IBDP地理試題無客觀題,對知識點的考查較寬泛,難以檢測學生對基礎地理知識掌握。因此,在借鑒IBDP地理試題的優(yōu)勢時,應結合我國具體考情,優(yōu)化試題命制思路,完善評分體系。
(1)創(chuàng)新試題內容,突出對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2016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提到,深信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yǎng)負責任而又活躍的公民必不可少。[9]在試題內容的設計方面,應增加真實情境中全球性問題的內容,學生利用地理視角分析和解決全球性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國家認同以及國際理解等方面的素養(yǎng)。
(2)創(chuàng)新試題形式,突出對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
首先在試題設置上應注重論述題的考查,通過“提出論點、進行論證、得出結論”的流程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其次地理試題可以適當融入對其他學科內容的考查,學生通過綜合各學科知識分析和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增加對統(tǒng)計圖表的考查,通過對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圖表中信息的提取加工,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
(3)優(yōu)化評分體系,突出對思維結構的評價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教學評價建議”中指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重視學生地理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發(fā)展。建議嘗試更多思維結構評價和表現(xiàn)性評價等?!盵10]思維結構評價要求學生在回答問題時,首先能夠在腦海中回憶出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節(jié)點,接著對知識節(jié)點進行要素歸類。但目前我國高考按照“采點法”的傳統(tǒng)評卷方式,試題的標準答案是“封閉”的且缺乏邏輯上的因果關系。[11]IBDP地理試題B部分的評分標準分為六等級四層次,在這一評分標準中,首先學生要對與問題相關的知識點和案例進行回憶,其次進行歸類并且準確描述。根據(jù)評分標準對學生作答過程進行思維結構評價。這對我國地理考試進行思維結構評價、制定評分標準以及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