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煒
摘要:隨著我國教學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音樂教學受到了重視。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基于民族器樂演奏,采取有效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普及民族樂器知識,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民族樂器演奏;小學生;音樂教室;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音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技能的主要場所,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讓學生接觸民族器樂的機會在增加。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缺少足夠的經費,音樂教室音響系統(tǒng)建設不完善,被教師所忽略。小學音樂教育是以弘揚民族文化為主,為學生普及相關知識。下文中,將主要針對如何基于民族器樂演奏對小學音樂教室進行優(yōu)化,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
一、改革教育理念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學理念改革是最為嚴峻的問題,對學生成長發(fā)展有著很大影響。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大多都是采用灌輸式教育,導致小學音樂課堂過于枯燥乏味,學生很難對其產生興趣。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當積極轉變對于器樂教學的態(tài)度,并提高對其的重視程度。器樂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學生通過民族器樂可以學習更多樂理知識,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體現(xiàn)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民族器樂演奏主要以合作形式為主,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節(jié)奏感以及合作能力都會得到提升。教師必須對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民族器樂演奏教學作出合理規(guī)劃,將其作為優(yōu)化小學音樂課堂的重要手段,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還能有效培養(yǎng)其興趣愛好。有很多家長認為民族器樂演奏只會占用學生的學習時間,基于這種情況,教師要做好這方面的溝通,根據(jù)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育特點,采取有效的教學模式[1]。
在實際教學中,利用網絡技術去搜索相關視頻,為學生播放民族樂器演奏會,讓學生閉眼傾聽,從中體會不同民族器樂演奏出的不同效果。引導學生在理解教材知識的基礎上,演奏技能,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對其產生興趣。例如:在學習《種太陽》這一歌曲時,有條件可以為學生提供民族器樂,一邊演奏一邊歌唱,或者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歌唱這一首歌曲伴奏。讓學生在掌握這一歌曲的正確演奏方式后,進行訓練[2]。
二、創(chuàng)新授課方式
在新時代背景下,傳統(tǒng)教學方式已經不適用于現(xiàn)代化音樂教學課堂,教師應當積極對其創(chuàng)新,通過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官,營造出一個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先讓學生去認識不同的民族器樂,再鼓勵學生對其提出自己的見解,在實際教學中,安排學生演出場景,帶領學生去了解歌曲內容,走進情境中,獲取更多與民族器樂有關的知識。例如:在學習《可愛的藍精靈》這一歌曲時,引導學生置身歌曲中,想象自己便是歌曲中的藍精靈,播放民族器樂演奏的樂曲,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另外,還可以采用新媒體體驗法,民族音樂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音樂課堂是以發(fā)揚民族音樂文化為目標進行。小學階段的學生演奏能力不足,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民族器樂的正確演奏方法,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授相關的理論知識,再播放有關該樂器的視頻,讓學生對其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感受樂曲中蘊藏的情感,可以加深印象。比如:將口琴作為本節(jié)課選用的民族器樂,由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演奏《可愛的藍精靈》這一樂曲,這首歌曲活潑有趣,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讓學生跟隨節(jié)奏去拍拍子、歌唱,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風琴、笛、胡琴等不同樂器的演奏,帶領學生區(qū)分每個器樂演奏聲音,認識我國民族傳統(tǒng)器樂并對其產生興趣,主動學習口琴的演奏方法,在不斷練習中掌握這一技能,對學生后續(xù)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3]。
三、掌握作品風格
樂器選擇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有限的教學條件下,校方很難為每位學生配備樂器,可以選擇的樂器有限,雖然有加大對其的資金投入,但是依然存在許多局限性。在樂器選擇時,音樂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為學生選擇學習場地以及樂器。民族器樂作品大多來自于少數(shù)民族,特色鮮明,作品類型比較多,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演奏能力不足,無法更好理解音樂作品內涵。教師可以為學生詳細講授音樂背景、風格,為其整理民族音樂,標記下特征、風格類型,運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直觀看到民族樂器類型,掌握區(qū)分技巧,可以加深對其的理解程度,了解民族樂器的民族特色,從而取得更高的演奏效果,小學音樂課堂也能得到優(yōu)化。比如:葫蘆絲是云南少數(shù)民族樂器,有著濃郁色彩,主要吹奏于山歌以及農曲,可以分為高、中、低音,操作比較簡單,為學生播放由葫蘆絲演奏的《我愛北京天安門》、《采蘑菇的小姑娘》等讓人熟悉的樂曲,由學生親自體驗葫蘆絲的演奏方法,與當代文化結合在一起,拓展演奏形式,幫助學生掌握這一樂器演奏風格。
四、豐富課堂教學手段
器樂學習是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小學階段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動,喜歡接觸新鮮事物,缺乏足夠的耐心,未形成良好學習習慣。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特點,讓學生研究如何讓樂器發(fā)聲?小組內討論樂器如何發(fā)聲?這是哪一個民族的樂器?與其他樂器發(fā)出聲音的區(qū)別。在音樂課堂上,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去觀察、傾聽、溝通,通過查詢資料了解這一樂器,對于自己的感興趣的樂器可以去學習演奏方法。例如: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開展相關活動,選擇自己最喜愛的樂器在講臺上演奏,為同學介紹這一樂器的特點。不僅可以豐富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還能鍛煉學生,認識更多的民族樂器。比如:在進行《春天來了》教學時,對學生分組,小組選擇不同的民族樂器進行演奏,以競賽的形式學習,比一比這一首歌曲更適合用哪一種民族樂器演奏。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活躍課堂氛圍,優(yōu)化音樂課堂。
結語
根據(jù)上文可以得知,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當加大對其的樂器投入,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其選擇合適的樂器。應當積極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采取民族器樂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挖掘學生的閃光點,發(fā)揮民族器樂的最大教學優(yōu)勢,繼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從而達到素質教育背景下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提出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張勁, 楊傳中. 二胡在民族器樂合奏中的表現(xiàn)力研究[J]. 黑河學院學報, 2020, 11(6):3.
[2] 劉偉, 潘天舒. 傳統(tǒng)民族樂器演奏在室內空間中的意境營造[J]. 2020.
[3] 楊璐一. 民族器樂合奏課對學生綜合藝術表現(xiàn)能力的培養(yǎng)探討[J]. 藝術教育, 20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