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秋
群文閱讀教學要求學生不僅有廣泛的閱讀量,而且要對文章具有真正的理解。同時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要求,可以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相結合。也就是說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原有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從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語言能力運用的角度出發(fā),提升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思維運用等方面綜合素質的能力。本文著重探討了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作用與指導方法,從而進一步推動語文閱讀教學的發(fā)展。
一、核心素養(yǎng)下群文閱讀的作用
(一)可以擴大學生閱讀量
所謂的群文閱讀,就是教師將多篇文章按照相同的主題構成整體,學生在進行閱讀時可以清楚看到主題,并針對主題思考、提問等。這種方式雖然并不是新穎的教學方式,但是其作用卻十分明顯。讓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最明顯的特征及好處就是能夠讓學生擁有更大的閱讀量。隨著閱讀量的提升,學生的閱讀習慣也會隨之建立起來。在群文閱讀中,學生讀得越多,思考得也將越多,他們會主動投入到閱讀之中,伴隨著教師的引導,他們將圍繞主題進行分析和思考。思考的過程將結合多篇文章的特點,進而站在多個角度進行閱讀分析,提升個人閱讀效果。
(二)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閱讀是基于文本的學習方式,群文閱讀更是能讓學生見識更多文本。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將會積累和梳理文章文字內容,進而促進個人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群文閱讀與單篇閱讀相比,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在于文章思維結構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群文閱讀在教學時更加強調文字之間的關聯(lián),當學生在一篇文章中陷入思維誤區(qū)時,可以從另一篇文章中找到答案,如此往復,形成了互文的作用,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也將被開發(fā)。比如,教師在對學生閱讀文章《雷雨》進行講解時,里面涉及的場景較多,可以讓學生多閱讀與之相關的閱讀素材,再來綜合理解這篇文章的主旨。
(三)可以提升學生文學審美素養(yǎng)
群文閱讀還能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的文字審美能力。閱讀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和積累文字,另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能對文字作品進行評價和鑒賞。通過鑒賞文章,學生能夠提升自身的文字審美能力,進而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群文閱讀將這個鑒賞過程系統(tǒng)性地集中了,學生通過群文閱讀,可以將主題或寫作手法相近的文章進行對比,感受文章意境表達的交錯感,進而增強文學審美。比如,學生在閱讀古文《登岳陽樓》時,教師選取課外文章王粲的《登樓賦》與之進行文學對比的群文閱讀。學生會發(fā)現(xiàn)《登岳陽樓》運用了更多場景構成的意向交錯,虛實結合;而《登樓賦》雖然也運用了很多視覺效果渲染,但是穿插了聽覺等感受,多種感官結合表達意境。這就是兩篇文章的異同之處,學生發(fā)現(xiàn)不同的文章側重點不同,但是情感表達都很美。此時,就完成了文學審美的過程。
二、核心素養(yǎng)下群文閱讀教學的指導方法
(一)選取合理的文章內容并系統(tǒng)劃分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運用群文閱讀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首先要選取合適的文章進行群文教學。具體來說,教師首先要明確本堂課文章整合的依據(jù)。這個依據(jù)可以是同一個主題,也可以是同一位作者,也可以是相同的題材等,具體的劃分依據(jù)要根據(jù)本堂課教師的教學重點來決定。其次,教師要明確學生當前的心理特征和實際接受能力,把握學生當前的學習興趣。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適合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比如古文《離騷》,雖然主題比較好把握,即是屈原的愛國思想,但是由于其內容的繁瑣性和復雜性,學生一時之間無法準確對文章進行理解,因此也很難進行接下來的群文分析。最后,教師要對文章內容本身進行鉆研,設置好系統(tǒng)的主題問題和理解脈絡,使脈絡貼合學生的理解能力,而問題略高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群文閱讀的效果發(fā)揮到最大,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對于某些能力較弱的同學,教師還可以將文章打散,對段落進行重新排列,讓學生在閱讀時方便找到文章重點。比如,在閱讀思鄉(xiāng)主題文章時,教師可以進行群文閱讀。如將《鄉(xiāng)土中國》《故都的秋》綜合起來閱讀,讓學生看到作品里主人翁的故鄉(xiāng)情結與思緒,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二)通過對比文章內容拓展學生思路
為了使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發(fā)揮最大的效益,教師應該從提升學生的思維、開闊他們的思路入手設計群文閱讀。通常來說,對比是激發(fā)反差刺激,進而引導學生從差異中理解感悟的好方法。在群文閱讀中也經(jīng)常用到這種方法。具體來說,在群文閱讀中運用對比方式來激發(fā)學生思路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全文對比和逐句對比。全文對比比較好理解,就是將群文閱讀中的文章拿來進行對比,找到作者的思考方式、寫文章時的心理、文章描寫手法等的異同。學生可以綜合寫作背景和作者人物性格,對文章進行分析。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文章進行合理的想象,讓學生根據(jù)文章內容走向思考后面的情境,或者對作者的心情進行猜測等,也都是十分有助于他們理解群文的方法。逐句對比更傾向于從群文閱讀中找出關鍵性的語句,對句子進行精讀,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思路。
例如,在對《歸園田居》和《短歌行》進行群文閱讀時,教師先讓學生帶著問題通讀文章:“都是表達時光易逝的主題,兩位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分別是什么?”然后針對詩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以及“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進行精讀,學生發(fā)現(xiàn)曹操感慨時光已逝,更多是憂愁,因為還沒有“天下歸心”,而陶淵明感慨時光飛逝為的是歸隱,因為想遠離官場,及時“守拙”。接下來,學生結合兩位詩人當前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都是人過中年,一個大業(yè)未成,一個官場沉浮,但是自身的理想都沒有實現(xiàn),因此才感慨“時光易逝”。至此,兩首詩的異同之處就通過精細的群文閱讀理解出來了。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而且可以豐富他們的理解思路,以宏觀微觀相結合的方式完成群文閱讀和素質能力的提升。
(三)在閱讀中注重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在對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時,教師還要擴展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這一點從文章的選取就能有所體現(xiàn),既要優(yōu)美,又要有深度。除此之外,在進行群文閱讀時要向學生講解文章相關的文學常識,從情感和文字的角度出發(fā),幫助學生理解。這樣一來,他們就能在課堂上同時受到文學審美和情感文化的熏陶,進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活用多媒體,運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相關文化視頻或文字片段幫助學生理解群文閱讀內容,增強自身文化素養(yǎng)。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群文閱讀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學生可以通過對多篇主題相近的文章進行閱讀和理解,整合文章的價值觀,吸收文章的好詞好句,并通過對比寫作手法和行文的思想偏差來理解文章。通過這樣的學習,能使得學生拓寬文化視野,提高他們的閱讀效率,并進一步提煉他們的閱讀能力,從而為今后語文核心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