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華 孫庚申
摘要:浮針是1996年符仲華博士發(fā)明的,2014年符仲華博士又提出了患肌的概念。患肌理論的出現(xiàn)使浮針治療疾病更加科學化,規(guī)范化,明朗化。筆者2019年9月份運用浮針以患肌理論為指導治愈腰間盤突出癥伴馬尾綜合征一例,通過此病例的治愈可能會使我們對腰間盤突出癥和馬尾綜合征的發(fā)病機理又多一份認識。
關鍵詞:浮針;患肌;再灌注活動;腰間盤突出癥;
病例資料
患者某,男性,33歲,司機
主訴:腰及左下肢疼痛伴行走困難2月余伴大小便障礙20余天。
現(xiàn)病史:2019年7月開車時因劇烈顛簸后出現(xiàn)腰及左臀部脹痛,向左下肢后外側放射。站位明顯,平臥位略緩解。因疼痛加重,于當地醫(yī)院行“腰椎間盤醫(yī)用臭氧微創(chuàng)手術”(具體過程不詳)。術后腰及左下肢疼痛緩解八成。20天后因裝卸貨物腰部疼痛再次加重,無法站立,咳嗽、打噴嚏可加重疼痛,夜間影響睡眠,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無明顯緩解。8月中旬出現(xiàn)腰部疼痛劇烈影響睡眠,左下肢憋脹無力,行走困難,呈“涉水步態(tài)”,大小便控制無力,感覺障礙。
既往無特殊病史。
影像檢查:腰椎CT示:1.L3-4,L4-5,L5-S1椎間盤突出,L3-4,L4-5椎間盤水平椎管狹窄并L4-5椎間盤水平左側側隱窩狹窄;2.L1-2,L2-3椎間盤膨出;3.T12-L4椎體上下緣及L5、S1椎體上緣許莫氏結節(jié)壓跡;4.腰椎生理曲度變直。
查體:被動體位,腰椎活動受限,鞍區(qū)觸覺、痛覺、溫覺喪失,縮肛運動減弱,左下肢觸覺、溫覺喪失,肌力減弱。左側膝腱反射減弱,跟腱反射減弱。疼痛VAS 評分8-9分。
運用患肌理論[1]查體:雙側豎脊肌下段,雙側腰方肌,雙側臀大肌,雙側臀中肌,左股二頭肌,左腓腸肌,左脛骨前肌為患肌。
診斷:1.腰間盤突出癥合并馬尾綜合征
2.腰椎管狹窄
治療:上半場,俯臥位,采用符仲華牌一次性使用浮針,在左側豎脊肌上段自上而下進針,針尖指向患肌,針體在皮下橫向運針,并以每分鐘約100次的頻率左右以扇形擺動進行掃散,約2分鐘,配合輕柔提捏豎脊肌中下段,此時患者感覺左側腰及左下肢疼痛減輕80%,VAS 評分2-3分,觸覺,溫覺明顯恢復。左側鞍區(qū)觸覺、溫覺明顯恢復,囑縮肛運動時可見肌肉收縮;第二針從腓腸肌遠端自下而上進針、掃散,做跖屈、屈膝抗阻等再灌注活動,此時小腿后側觸覺、溫覺明顯恢復。下半場,分別在雙側臀大肌周圍進針,掃散,囑做縮肛運動,此時鞍區(qū)感覺及運動明顯恢復。經過5次對上述患肌的治療,患肌的病理性緊張基本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除,VAS 評分為0分,又經過20天休息,患者恢復正常生產工作。
討論:
傳統(tǒng)觀念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因椎間盤的退變,纖維環(huán)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突出或脫出進而對神經根、馬尾神經產生化學刺激或物理壓迫所引起的一種綜合征。 馬尾綜合征(CES)是一種少見且嚴重的疾病,CES的定義是一系列腰背痛,單側或雙側坐骨神經痛,鞍區(qū)麻木和下肢運動無力,下肢感覺改變或麻木,伴有不同程度的直腸和泌尿系癥狀[2]。腰椎管狹窄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腰椎椎管相對容積減少,使相鄰神經根、脊髓受壓迫,從而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3]。馬尾神經是指在脊髓圓錐以下的腰骶神經根稱為馬尾神經,馬尾由L2-5、S1-5及尾節(jié)發(fā)出的共10對神經根組成[4]。馬尾神經穿出椎間孔走行于肌肉附近或之中。通過上述定義可以了解到腰間盤突出癥、馬尾綜合征及椎管狹窄與椎間盤髓核突出、椎管容積變小等骨性結構有關。
這位患者不僅出現(xiàn)了疼痛還出現(xiàn)了感覺及運動障礙,常理認為是混合神經干受到傷害引起。結合患者影像資料分析,CT提示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如果是上述問題壓迫神經干引起的臨床癥狀,那只能手術解除壓迫了,相關文獻報道[5]手術是相對于其他方法最為有效的治療,但是浮針對此病也有顯著的療效:不僅緩解了疼痛,還恢復了感覺和運動功能。難道通過浮針治療改善了椎間盤對神經根的壓迫?狹窄的椎管其容積會增大?由于浮針的針體只在皮下,不會觸及到椎體,所以不會對骨骼等這些致密的結締組織有直接的改變。并且,至今也沒有關于通過皮下組織改變骨骼形態(tài)的文獻報道,顯然上述假設是不成立的。
浮針醫(yī)學認為:非感染性疼痛是肌肉的病理性緊張(患?。D壓其內部或鄰近血管引發(fā)相關組織缺血導致的[6]。神經末梢收集疼痛信號并轉化為電信號,然后由感覺神經傳輸到中樞?;技〉木o張還會壓迫其內部或鄰近的神經導致其麻木等感覺障礙[7]。浮針唯一的治療靶器官是患肌,對其他組織影響的速度慢或者沒有影響。[8]
此患者腰部及左下肢疼痛范圍大致與下列患肌分布相吻合:雙側豎脊肌下段,雙側腰方肌,雙側臀大肌,雙側臀中肌,左側股二頭肌,左側腓腸肌,左側脛骨前肌。鞍區(qū)的感覺及運動是由臀上神經、臀上皮神經、臀內側皮神經、股后皮神經、會陰神經、陰莖背神經等支配,這些神經是由馬尾神經出椎間孔形成的分支,行走于豎脊肌下段、臀大肌、臀中肌等肌肉之中,當這些肌肉形成患肌時擠壓上述神經會造成感覺或(和)運動障礙。
浮針在上述患肌周圍皮下掃散配合再灌注活動,使其充分松解而達到本身及鄰近組織氣血[9]正常,所以疼痛緩解;豎脊肌、臀大肌等患肌的松解解除了對馬尾神經出神經孔后的壓迫,使其感覺及運動障礙得以恢復。
本文雖為個案,由于是在新的醫(yī)學觀點、理論為指導下成功治療,今后可以將此方法對類似疾病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6][7][8]符仲華.浮針醫(yī)學綱要[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1
[2][5]彭龍,劉揚,趙紅衛(wèi).腰椎間盤突出癥致馬尾綜合征的診治進展[J].實用骨科雜志,2019,25(01):48-50.
[3]王坤,梅偉.腰椎管狹窄癥的治療進展[J].骨科,2019,10(03):248-252+256.
[4]孔慶捷,史建剛.馬尾神經綜合征的基礎研究進展[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17,38(11):1432-1438.
[5]符仲華,甘秀倫,吳鳳芝,韓琳.氣血新論[J].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2020,27(03):68-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