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建紅
(酒泉職業(yè)技術學院,甘肅 酒泉 735000)
近幾年對分課堂在全國教育界全學科、全學段引發(fā)廣泛實踐。對分課堂核心理念是課堂時間對等劃分,一半時間教師講授,另一半時間交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這個教學模式最大的亮點是有效融合了傳統(tǒng)課堂和自主課堂,讓學生在自主課堂中自主探究討論,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同時,在英語學習方面,文秋芳提出的輸出驅動假設認為,輸出比輸入對外語學習的內驅力更大,一個沒有輸出驅動的學習過程即便有高質量的輸入其習得效率也有限。作為一名一線的高職英語教師,筆者也認識到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無法給學習者提供足夠的語言輸出機會,學生的語言技能很難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也無法提高,于是積極嘗試各種新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對分課堂的出現(xiàn)為筆者提供了新思路,彌補了傳統(tǒng)課堂的不足。對分課堂的講授、吸收、討論三個階段可以最大化地實現(xiàn)輸入與輸出的平衡。教師可以在講授階段講解基本的詞匯語法和以記憶理解為主的概念性知識,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個性化吸收,最后在討論階段進行輸出。整個過程最大的挑戰(zhàn)在討論階段。就高職英語教學而言,目前我國很多高職院校公共英語因師資等原因都采用大班授課的方式,班級平均人數(shù)都在60 人以上,所以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課堂管理,討論階段一般都是先小組討論后班級集體討論。能否組織有效的小組討論就成了決定對分課堂實施成敗的關鍵。因此,本文對高職英語課堂組織有效小組討論的策略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高職英語課堂小組討論活動內容大概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就某一給定話題交流各自的想法,比如大家各自談談廣告的利與弊,另外一種就是小組成員集思廣益共同完成一個任務,比如大家集體制作一份英文海報。這些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會提出各種不同的想法、觀念,通過小組一起討論,學生可以確認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也可以借鑒他人的觀點重新反思自己的想法,當然也可以質疑他人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重新構建自己的認知完成學習,這樣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都有機會得到鍛煉。
布魯姆把學習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由低到高分為6 個層次——記憶、理解、分析、應用、分析和評價。高職英語對分課堂講授階段教師精講基本的語言知識,引出下節(jié)課要解決或討論的問題,隔堂討論時學生會把學到的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在實踐語言技能的同時深層次探討某個知識點,完成深層次的學習。例如,在講“feeling”這一話題時,筆者在講授階段通過設計各種課堂活動讓學生掌握相關的詞匯和表達,討論課上組織學生討論判斷和控制各種情緒的方法,然后對這些方法進行評價衡量。學習結束后,不使學生的語言技能得到了提升,還提高了他們的應用、分析和評價能力。
對于語言技能提升,語言的輸出學習過程和輸入學習過程同等重要。相較于傳統(tǒng)課堂,對分課堂中的小組討論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言輸出機會,讓每個同學都有更多機會開口發(fā)言,而每個人的發(fā)言都可以看作是給其他成員搭建的語言“腳手架”,后發(fā)言的同學如果需要可以學習之前同學的語言形式輸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即便是語言基礎比較差的同學也不懼開口。另外,當學習者和別人交流時就有機會通過觀察對方對自己輸出的語言的反應判斷自己的對錯。如果得到的反饋是積極的,他就會更加有自信地參與下一輪的討論,反之,他會及時修正自己的語言形式并在之后的討論中多次實踐自己語言的對錯。
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講授重點單詞或常用表達,學生只是從教師那兒知道這個單詞或短語很重要、很常用,然后機械地把它們輸入大腦,至于未來哪天能用上這些知識,能有機會輸出,學生不明了,所以會使學生缺乏學習動力。但在小組討論階段中,當他想表達一個意思卻不知道如何去說時,他自己就發(fā)現(xiàn)了自己語言的缺失,于是他就會自己去查找相應的表達,幫助自己語言輸出。這個過程中學生就有了學習動機,就從“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
怎么組織小組討論及如何順利進行是小組討論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教學應用中小組討論主要分為三個實施階段,即討論前師生準備階段、正式討論階段、總結評價階段。
(1)劃分討論小組。合理科學地分組是小組討論順利進行的基礎。課堂中教師經(jīng)常采用的方法有三種,即讓學生自己選擇、隨意分組、教師指定。每種分組方式都有明顯的缺點,比如讓學生自己選擇小組成員,學生往往選擇和自己關系好的同學,討論中很有可能有討論之外的閑聊;隨意分組可能會出現(xiàn)性格相似的同學組成一組,如果小組內所有人的性格都很內向、不善表達,討論勢必很難進行;相較前兩種教師指定應該更保險一些,教師綜合考慮性別、性格、語言水平等因素后進行分組。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的實際在討論課前選擇其中的一種。
(2)做好語言準備。目前高職英語課堂中小組討論無法順利進行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生語言功底欠佳,無法用英語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討論課前做好語言準備,討論前教師要教會學生一些與討論話題相關的表達和一些常用表達。對分課堂的隔堂對分模式給學生小組討論提供了充分的準備時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水平進行內化吸收,之后的討論課上無論是語言方面還是知識方面學生都是有備而來。
(3)選擇合適的話題?!皢栴}是課堂討論的核心內容,也是課堂討論的有效載體。教師能否提出有效的問題是影響課堂討論質量好壞的最重要因素”。要挖掘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并且討論話題基于課文,挖掘課文的內涵,讓學生在討論前進行資料的收集,形成自己的觀點看法。在設計小組活動時,教師應注意語言學習與活動有機結合,即讓小組活動成為有意識的語言操練活動與無意識的語言交際活動的平臺。討論前老師和學生都要搜集資料熟悉話題,這樣討論時才會有話可講。另外,教師給學生的討論問題也要很有技巧,提出的問題要有討論的意義,不能簡單地用yes或no 來回答。
(1)教師發(fā)起討論。發(fā)起討論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師直接說:“Today let’s talk about how to deal with bad emotion.”學生很可能就沒有討論的熱情了。教師可以拋磚引玉說自己是怎么做的,然后問同學們平時都是怎么做的,然后再讓同學們開始討論還有哪些有效辦法。這樣同學們馬上就會七嘴八舌開始討論。
(2)學生開始小組討論。討論中每個成員應該都應該清楚自己應該干什么。討論可以自由發(fā)言,為了保證大家都能參與討論,可以采用Round robin 法,每個成員輪流發(fā)言。當有人發(fā)言時,其他成員應該認真聽可以在筆記上寫下關鍵詞,當發(fā)言人在表達觀點時遇到語言困難其他成員可以及時提供幫助,當發(fā)言結束后,大家要及時表達對對方的肯定,并總結出主要觀點。每個小組也可以給不同的成員安排不同的任務,比如可以安排一個記錄人記錄下每個人的發(fā)言,一個觀察者記錄每個同學的發(fā)言次數(shù)、目標語的使用情況,便于討論結束后分析評價討論效果,一個匯報人代表小組匯報本組的討論成果,通過不同的分工讓每個成員參與討論。
(3)教師監(jiān)控討論過程。同時,Nystrand指出,討論給教師提供了機會,通過觀察學生表達的觀點和提出問題檢查學生對內容的理解。討論中教師要在各小組之間來回走動觀察各小組的討論情況,看看有沒有偏離討論話題,有沒有人發(fā)言,有沒有認真聽同伴發(fā)言等,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干預,推動討論進行。教師還可以通過隨機選一位同學復述別人的觀點的辦法來鼓勵學生認真聽其他成員發(fā)言。比如在一個同學表達完觀點后再無人說話,教師就引導說:“How do some of the rest of you feel about that?” 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簡單地討論后又沉默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話題的深入討論“Can you say a little more about that?”對發(fā)言的學生教師可以及時地給出反饋:“Thanks for saying that.No one had mentioned that before.” 學生得到類似的積極的反饋后參與熱情會更高。教師在討論過程中給予學生肯定,既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也能夠增強其自信心。教師也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有效的推進小組討論的進行。筆者通過學習通的課堂討論功能和投屏功能,讓每個小組將討論得到的主要觀點輸入學習通平臺,這樣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從教室前的大屏上看到各小組的討論進程和討論成果,小組間可以互相借鑒學習交流,效果非常好。
(1)討論結束后小組內進行觀點的歸納,然后在班級內進行匯總,最后教師做最后的總結。歸納應緊扣討論主題,匯集集體的思維成果,凸顯討論內容。歸納是對課堂討論成果最直觀的展示,會讓學生擁有學習的成就感和收獲感。
(2)小組反思。小組的每個成員在討論過程中觀察其他人的發(fā)言情況或把討論的過程錄下來回看后進行評價。自己也要對自己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從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價(見表1),這個評價結果對后續(xù)的討論有很好的幫助。
表1 小組討論評估表
(3)教師反思。每一次討論后教師都會學會如何更好地探討類似的話題。教師要簡單地記錄討論的進展情況,反思學習內容從內容到難易程度是否合理,以及討論時間、學生參與情況,這樣便于日后的改進。
綜上所述,小組討論是高職英語對分課堂經(jīng)常采用的教學活動,也是促進語言輸出、實踐語言技能的有效途徑。但小組討論需要師生共同努力,特別是老教師一定要明確教師不是簡簡單單的問題發(fā)布者,在討論的整個過程中要精心設計、打磨才能讓小組討論達到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