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蓮,李躍華
(泉州市光前醫(yī)院 骨科,福建 泉州 362321)
髖部骨折是骨科的常見疾病,2020 年我國新發(fā)髖部骨折患者將達到163.8 萬[1]。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髖部骨折的首選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活動受限癥狀,促進關節(jié)功能恢復[2]。研究[3]表明,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療效與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密切相關??焖倏祻屯饪疲╡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根據循證醫(yī)學證據優(yōu)化圍手術期護理的管理,可減少患者生理和心理受到的應激,加速患者術后康復[4]。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群體多為高齡,存在身體機能較差、康復訓練不積極的情況,需要通過家屬陪同幫助患者加強疾病認知、完成康復。本研究分析家庭參與式ERAS 護理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關節(jié)功能及疼痛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在我院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82例患者。納入標準:①年齡≤80 歲;②患者及家屬對研究方案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②入院前已存在下肢運動功能障礙;③患者或家屬不能配合護理。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1例。對照組男26例,女15例;年齡61~80 歲,平均(68.27±5.41)歲。觀察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62~78 歲,平均(69.32±5.69)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以ERAS 為基礎實施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手術前1~3 d,以院內幻燈片、視頻、床旁宣講等方式針對性進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對后續(xù)護理的配合度。②控制手術室溫濕度和沖洗液溫度在適宜范圍內,根據個體差異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減輕手術對患者產生的負面影響。③術后積極觀察并溝通患者恢復情況。觀察組采取家庭參與式ERAS 護理,具體如下:①組建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家庭聯(lián)動護理小組組長,小組成員包括1 名主治醫(yī)師、3 名責任護士,由組長和主治醫(yī)師負責商討家庭聯(lián)動護理方案的制定以及護理干預相關培訓,組員負責實際方案的實施。②家屬動員。術前與患者家屬溝通,強調ERAS 護理對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恢復的重要性,獲得患者家屬的信任及支持,并邀請至少1 名患者家屬來院參與患者護理過程。③家屬參與。對患者進行術前健康宣教及術后康復訓練指導時確保至少1 名家屬陪同,宣教內容包括疾病相關基礎知識及康復訓練內容,并指導家屬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樹立術后康復的信心;囑患者及家屬注意正確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兩組患者均干預7 d。
1.3 觀察指標①關節(jié)功能:于術前、術后1 d 及7 d 采用Harris 髖關節(jié)評分[5]評估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評分越高表明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越好。②疼痛情況及生活自理能力:于干預前后分別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和Barthel 指數(BI)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及生活自理能力。VAS 評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嚴重,BI 越高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強。③并發(fā)癥:記錄兩組患者貧血、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假體移位等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④護理滿意度:通過問卷調查評價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 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Harris 評分術后1 d 及術后7 d,兩組的Harris 評分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術后7 d 的Harris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Harri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的Harri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2.2 VAS 評分及BI 干預后,觀察組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BI 高于觀察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及BI 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及BI 比較(,分)
注:與該組干預前比較,*P <0.05。
2.3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兩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n(%)]
2.4 護理滿意度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ERAS 是一種將循證醫(yī)學作為基礎優(yōu)化相關的圍術期護理方案,能有效緩解患者的手術創(chuàng)傷應激反應,加速術后康復。針對髖部骨折患者群體年齡較大、身體機能較差、康復訓練效率及依從性較低的情況,ERAS 可縮短髖部骨折患者的住院時間,有助于減輕患者疼痛[6]。但患者在接受護理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tài),可能會忽略某些康復注意事項,或無法持續(xù)堅持康復訓練,影響術后關節(jié)功能恢復,依從性有待提高。研究[7]表明,家庭參與式護理能夠幫助患者早日恢復正常生活狀態(tài),明顯改善術后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7 d 的Harris 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家屬參與可對患者術后康復訓練過程起到一定的指導及督促作用,從而促進患者關節(jié)功能恢復。另外,觀察組干預后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BI 高于對照組,表明家庭參與式ERAS 護理能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水平,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分析原因為,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多為老年人,記憶力及理解能力較差,圍術期接受的康復指導及疾病相關注意事項容易遺忘,影響恢復效果。通過邀請患者家屬共同接受護理干預,增強家屬對疾病情況、訓練方法及注意事項的認知,可使患者及時正確地開展康復訓練,且在患者出現不利于康復的行為時家屬能夠及時制止,避免影響康復進程。
綜上所述,家庭參與式ERAS 護理能夠促進患者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關節(jié)功能恢復,顯著改善患者的疼痛情況,幫助患者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