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酒泉市東關街第一小學 王曉麗
教師會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普遍覺得寫作難度大,不知道該寫什么,導致寫作不能順利完成。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興趣受到了極大影響,也制約了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解決學生不知道如何寫作,以及不知道寫什么的問題。
寫作離不開素材和靈感,學生寫作時無話可說的原因正是由于這兩點,同時還有一定的心理因素。教師應從這些角度入手指導學生寫作,運用科學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這樣學生既知道應該怎樣寫作,也知道如何寫出質量更高的作文,由此便達到了提升寫作教學效率的目的
第一,缺少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這是客觀存在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但可以通過增加閱讀量的方式緩解,通過閱讀讓學生了解社會,在閱讀中觸碰作者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從而加深學生對生活的感悟。第二,寫作素材不足和靈感缺失也和閱讀較少有關,雖然閱讀教學受到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部分教師運用的方法有問題,全程帶領學生閱讀、分析和做題,方法傳統(tǒng),導致學生閱讀后的收獲非常少。很多教師和家長不重視課外閱讀,學生只能接觸教材上的內容,積累的寫作素材單一雷同,素材不足會直接導致缺少靈感,進而影響寫作的順利進行。第三,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主要原因是教學方法不科學。學生剛開始接觸寫作時,要由淺入深地指導,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后再提出寫作方面的要求。很多教師一開始就提出格式、題材、字數(shù)等要求,學生的寫作只能被迫進行,違背了認知規(guī)律和學習規(guī)律,而且忽視了學生的個人需求,導致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越來越淡。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寫作無話可說的問題,需努力提升學生運用素材的能力,教師要立足學生素材的應用情況,將寫作素材的積累與運用有效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主旨大意,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教師要將實踐元素滲透進教學中,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積累素材,積極使用素材,進而拉近寫作與學生的距離。
可指導學生積累課內素材,例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師可搜集關于西沙群島的宣傳片或紀錄片,讓學生在海水、海底、海灘、海島等場景轉換中體會到西沙群島物產(chǎn)豐饒、景色優(yōu)美的特點,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觀看完畢,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結合書本內容和視頻,模仿本文的寫作特點,介紹家鄉(xiāng)或者景點,這樣既能鞏固學生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也能讓學生靈活運用課內素材,不斷提高寫作能力。
很多教師授課的時候,運用無差別的教學方法,沒有顧及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有些學生貌似聽懂了,但是寫作效率不高。學生的個性各不相同,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節(jié)奏和方向,及時解答學生在素材積累過程中的疑惑,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梳理和剖析課文??紤]到每個學生的能力差異,定期進行閱讀訓練、仿寫訓練,測試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分析學生更需要哪部分的指導,力圖做到讓每個學生都能掌握寫作方法,避免盲目教學的問題出現(xiàn)。
首先,應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比如,教學《大自然的聲音》,可以播放不同動物在大自然中快樂奔跑的視頻,可配上輕松悠揚的音樂,迅速將學生和課文聯(lián)系在一起,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產(chǎn)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教學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再布置和課文有關的寫作任務即可獲得非常好的效果。其次,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充分結合,即讀寫結合。比如,在教學中,讓學生學習和借鑒文章中的好詞好句、有特點的表達方法和真摯的情感,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然后,讓學生結合對文章的理解續(xù)寫故事或模仿文章的描寫方法寫作,沒有題材和字數(shù)限制,完全自由發(fā)揮,這樣提升寫作能力就不難了。第三,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由于學生缺少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通過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開展閱讀教學能有效改善這些問題。比如,教學《慈母情深》,可以讓學生聯(lián)想母親在生活中是如何關愛自己的,生病時母親多么焦急,將課文和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情感會更加豐富。以上方法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靈活應用,通過閱讀為寫作打好基礎。
前文已經(jīng)提到,導致學生寫作時無話可說的原因是缺少素材,雖然課內閱讀是積累寫作素材的有效手段,但教材內容有限,如果只關注教材,不能拓展和延伸,作文內容很容易撞車和雷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前提是必須改變家長的傳統(tǒng)觀念,因為有些家長認為課外閱讀就是不學無術,會影響正常的學習。要讓家長明白課外閱讀的好處,然后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推薦課外閱讀材料。比如,針對一二年級的學生,可推薦繪本,并且在閱讀過程中可以結合繪本內容發(fā)揮想象力,豐富繪本的故事情節(jié),或者對繪本內容進行改編。針對三四年級的學生,可以推薦其閱讀具有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或者好作文,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注意閱讀材料的精彩之處,發(fā)現(xiàn)精彩的內容可標注或者記錄下來,積累成寫作素材,以便日后寫作時運用。針對五六年級的學生,可以為其推薦和教材內容有關的課外閱讀材料,比如教學完《草船借箭》,可以讓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教學完《猴王出世》,可以讓學生觀看《西游記》。要注意,對于三年級到六年級的學生,不能讓其閱讀停留在表面,可以指導學生深入閱讀材料,教授他們正確的閱讀方法。教師可組織分享活動,讓學生說說最近讀了哪些課外書籍,有哪些收獲。
小學生積累素材通常是機械地記錄,沒有融匯貫通,將其吸收成為自己的知識。教師要指導學生把握寫作素材的精髓,最好能將其歸納整理,分成幾個類別,方便寫作時直接運用。
例如,寫蠟燭“為不能照亮所有的黑暗而流淚”,讓學生將這種寫作手法應用到其他寫作對象中,比如煤炭。教師需要講明,“照亮”指的是蠟燭的功能,“流淚”是蠟燭燃燒的姿態(tài),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點,用富有哲理的語言表達出其本質和深意。寫“煤炭”的時候,要抓住煤炭的特點,有的學生說煤炭形成時間久遠,卻具有燃燒自己默默奉獻的特征,與蠟燭相似,從而可將積累的這句素材進行變通,轉換為“為了讓人們得到溫暖而無怨無悔地奉獻”。這種不流于形式,能抓住描寫對象神韻,并對素材進行有意識轉換的寫法,是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也對寫作素材的積累大有裨益。
坐著空想是不能獲得寫作靈感的,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學生積累了足夠的寫作素材還不夠,還需要有寫作靈感,將素材放到合適的位置。雖然閱讀對激發(fā)靈感有很大幫助,但真正的靈感存在于學生的生活中,這和閱讀教學的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不同,學生要認真觀察生活。比如,在樹下,經(jīng)常會看到小螞蟻來回爬行;太陽落山時,天空有時是金色的,有時是紅色的……這些都是生活細節(jié),學生要認真觀察這些細節(jié),寫作時這些生活細節(jié)都有可能成為突然迸發(fā)的靈感,從而順利完成寫作任務。
在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中,學生的寫作并不是自愿的,而且作文內容還有可能不是心中所想,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讓寫作氣氛更加活躍。首先,不能限制學生,比如,教學完《草船借箭》讓學生寫讀后感,通常教師都會將學生的思維約束在諸葛亮聰明、機智、勇敢等框架內,沒有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如果不做任何限制,學生有可能寫出“雖然周瑜想借機降罪于諸葛亮,但諸葛亮完成任務后,他遵守了諾言”;還有可能寫對課文的疑問,雖然當天霧很大,但曹操的士兵為什么沒有發(fā)現(xiàn)船上是稻草人?發(fā)現(xiàn)被騙后為什么沒有追擊?這些內容都和寫作要求存在較大距離,但教師不必拘泥于這些,可以讓學生自由寫作,進而提升寫作能力。而且通過這種形式,也可以讓學生迅速找到寫作切入點,無話可說的問題就解決了。
學生寫作時無話可說,還有可能是因為其對寫作存在顧慮,這和心理有很大關系。比如,學生在之前在寫作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教師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導致學生覺得寫作很難,漸漸地不愿意寫作。教師要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建立寫作信心,避免因為心理因素的影響不能完成寫作任務。
在提升寫作能力的過程中,先要讓學生形成主動思考的意識,以便合理安排素材充實作文內容。還要教授學生寫作技巧,讓學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像無頭的蒼蠅似的亂撞,不得要領。
通過提高閱讀質量提升作文水平。閱讀必須是高質量的閱讀,因為無效的閱讀不僅不能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反而會影響學生思考。通過閱讀積累寫作素材,掌握閱讀方式和技巧很有必要。
如閱讀課外故事書的時候,針對一些故事性較強,情節(jié)比較突出的童話,教師可讓學生先制作導讀單,挖掘故事的主旨。導讀單的第一行列出人物、事件、結局,再在下面畫出三個大框,簡單概括故事內容,填充到表格中。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升歸納總結能力,還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他們的思維,將寫作素材進行合理分類,寫作時就容易了。
例如,閱讀《魯濱遜漂流記》,可以指導學生用故事發(fā)展順序以及情節(jié)的轉換梳理《魯濱遜漂流記》的發(fā)展脈絡:故事的開始——魯濱遜海上漂流遇到風暴,一個人漂流到荒島;故事的發(fā)展——魯濱遜在島上種莊稼、辦養(yǎng)殖場,獨自生活了15年;故事的轉折——魯濱遜遇到野人,救了野人星期五;故事的結局——制服叛亂水手,奪回船只,帶著星期五等人回到英國。在一步一步的環(huán)節(jié)分析中,能提升學生對文本的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還能為后續(xù)的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情感體驗等都有較高要求,因此寫好作文可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但很多學生缺少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寫作時經(jīng)常無話可說,這與教師和家長不重視課外閱讀有關,學生只能接觸教材上的內容,積累的寫作素材單一雷同,素材不足會直接導致缺少靈感,進而影響寫作的順利進行。很多教師運用的教學方法不科學,學生剛開始接觸寫作時,要由淺入深地指導,寫作能力提升后再提出寫作要求。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學習規(guī)律,而且忽視了學生的個人需求,學生自然寫不好文章。教師要立足學生素材的應用情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素材運用能力,讓學生主動積累素材。在提升寫作能力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形成主動思考的意識,以便合理安排素材充實作文內容。還要教授學生寫作技巧,讓學生有章可循,避免出現(xiàn)不知道寫什么的問題。教師要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學生寫作時無話可說的問題,以提升寫作教學的效率,讓學生獲得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