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文婷,周春燕,陳挺松,嚴 越
1.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 日間治療中心,上海 200020;2.上海市第七人民醫(yī)院 腫瘤二科,上海 200137
日間手術是患者在手術當日或次日完成從入院到手術到出院的手術過程,一般時間≤48 h[1]。為滿足群眾就醫(yī)需求,自2017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開始開展日間甲狀腺手術,在醫(yī)療資源相對緊缺的情況下,緩解了住院床位緊張和周轉慢的現(xiàn)象,減少了患者就醫(yī)負擔和等待時間[2]。近年來,我國甲狀腺癌發(fā)生率較高[3],以女性患者居多,是內分泌疾病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4]。截至2019年10月31日,我院開展日間甲狀腺手術共計1 159例,約占日間總手術量的20%。日間甲狀腺手術后,醫(yī)師會根據患者積血積液的情況,按需放置負壓引流球,減少血腫壓迫。由于患者有遲發(fā)性出血的可能,因此,日間手術引流球帶管出院現(xiàn)象普遍。臨床上常規(guī)用別針、皮筋和固定夾固定引流球,但有部分患者認為別針固定不方便,還有患者擔心有帶管脫出的風險。若居家自我照顧不當,還極易增加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為提高固定引流球的安全性和便捷舒適性,本研究在總結日間臨床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查閱相關文獻[5-6],設計了新型多功能甲狀腺術后負壓引流球固定裝置,并已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專利號為:ZL201821022864.3),該裝置同時兼顧可靠性與舒適性,引流效果較好,本研究旨在驗證其在日間甲狀腺手術后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7例日間甲狀腺手術接負壓引流球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日間手術準入標準;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根據術后留置引流球的固定方式將患者分為常規(guī)組(n=43)與觀察組(n=44)。常規(guī)組中,男性19例,女性24例;平均年齡(43.26±9.90)歲。觀察組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平均年齡(43.27±10.7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常規(guī)組:醫(yī)務人員采用別針、皮筋和固定夾將負壓引流球固定于患者的病號服上。觀察組:醫(yī)務人員將負壓引流球固定裝置環(huán)繞在患者的一側手臂上,將引流球放入網兜內,并用雙搭扣固定住引流管。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指導其活動,調節(jié)裝置松緊度,以不滑落、自感舒適為宜。出院前,醫(yī)務人員教會患者使用固定裝置,佩戴手臂或腰部均可,即使帶管出院,也能在居家環(huán)境中自行操作使用。負壓引流球固定裝置整體形似琵琶結構,尺寸為30.0 cm×18.5 cm,搭扣采用魔術貼式,單手即可固定或調整,其長度可調節(jié)改變,粘扣可避免因別針固定導致的針刺傷人,此設計達到了球和導管雙固定的效果,減輕患者居家自我照顧的操作難度及恐懼心理。新型多功能引流球裝置結構示意圖見圖1,實物圖見圖2。
圖1 新型多功能引流球裝置結構示意圖(1.固定帶本體使用棉質材質海綿墊,透氣舒適;2.固定帶環(huán)繞手臂或者腰部;3.搭扣連接,方便佩戴;4.中心部位呈網兜式,用于放置可容納200 ml引流液的引流球;5.網兜上方有雙邊搭扣的引流管固定帶,用于固定連接切口和引流球的引流管,彎折曲度柔和,不易產生堵塞) 圖2 新型多功能引流球裝置臨床實物圖
1.3 評價指標 (1)在院及帶管出院期間非計劃性拔管率:非計劃性拔管又稱自我拔管或意外拔管,指未經醫(yī)務人員同意者自行將氣管插管拔出或其他原因造成氣管插管脫落[7-8]。(2)引流球固定效果:記錄患者牽拉痛發(fā)生情況,醫(yī)務人員詢問患者認為固定是否安全、活動是否自由,綜合以上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引流球固定效果。(3)患者舒適度:參考美國Kolcabal舒適狀況量表[9],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社會文化和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調研,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的舒適度越高。(4)患者滿意度:從本院使用的人工智能隨訪系統(tǒng)調取數(shù)據,分別在患者出院后第1、3、7天跟蹤居家使用情況,自行設計滿意度調查表,由患者在第3次隨訪時給予總體評分,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則代表滿意度越高。
非計劃性拔管率=拔管發(fā)生例數(shù)/帶管總例數(shù)×100%
2.1 兩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率及引流裝置固定效果比較 觀察組在院期間和出院后均未發(fā)生非計劃性拔管,其非計劃性拔管率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牽拉痛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組,固定安全及活動便捷患者比例均高于常規(guī)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率及引流裝置固定效果比較/例(百分率/%)
2.2 兩組患者舒適度及滿意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舒適度和滿意度評分分別為(92.80±4.85)分、(96.34±3.13)分,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的(84.14±3.71)分、(91.12±4.83)分,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1 提高日間甲狀腺術后引流球固定安全性,減少患者在院和帶管出院期間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 近年來,日間手術因其短、平、快等特點[10],在我國各大綜合性醫(yī)院發(fā)展迅速,保證患者安全帶管出院也是臨床工作的關注點。妥善固定引流球和引流管、防止其滑脫,均是臨床工作中重點關注的問題[11]。新型多功能甲狀腺負壓引流球固定裝置的網兜式設計,形似背包,患者可用其固定引流球于手臂,利用手臂進行支撐,從而減輕引流球重力,減少因引流液過多造成導管不慎滑脫等意外,顯著降低了在院和帶管出院期間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使患者規(guī)避帶管出院的潛在導管滑脫、針刺風險,有效提升患者居家自我照顧能力、保障醫(yī)療安全。
3.2 保持引流管通暢,減低醫(yī)務人員觀察負擔,提高工作效率 引流管的通暢度是甲狀腺術后防止血腫引起呼吸困難和窒息的重要觀察指標[12],可有效減少切口感染和積血、積液情況[13]。新型多功能甲狀腺負壓引流球固定裝置上方設計雙邊搭扣的引流管固定帶,可以將連接切口和引流管規(guī)律纏繞,從而減少因外界干擾因素引起的引流管折疊、受壓情況。該設計不僅能保持引流管的通暢度,而且能通過雙重固定提高引流管安全性。此外,網兜使用大網眼設計,提高透氣性和透視感,醫(yī)務人員和患者都能清晰地觀察到引流液的色、質、量,能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提高臨床工作安全性、保證工作效率。網兜固定位置不變,減少了病號服或其他干擾因素對觀察效果的影響,操作簡單,在住院日較短的情況下提升臨床醫(yī)療效率[14]。
3.3 降低患者牽拉痛發(fā)生率,提高患者整體舒適度和滿意度 術后留置引流球期間,患者在翻身等肢體活動時容易引起牽拉痛,別針固定容易引發(fā)針刺傷。為減少患者疼痛,新型多功能甲狀腺負壓引流球固定裝置將固定帶環(huán)繞固定于患者手臂或腰部,減少因病號服寬松導致的移位或牽拉[15],同時,可安全靈活更改固定方向。該裝置另附有粘貼式免刺傷延長帶,患者可以根據自身臂圍或腰圍自行調節(jié)固定帶的松緊度,且拆卸方便,有效提升了患者的自主活動能力和裝置使用的便捷性。為在診療安全基礎上,提高了患者的接受度,科室設有人工智能隨訪系統(tǒng)和滿意度調查,持續(xù)關注患者出院后1周內的居家自我照顧情況。新型多功能甲狀腺負壓引流球固定裝置使用前,醫(yī)務人員通過實物演示并宣教方法,幫助患者減輕術后帶管的焦慮情緒,增強術后自信心,有利于身心恢復。
3.4 國內外引流裝置發(fā)展現(xiàn)狀、面臨問題和解決辦法 隨著全球日間手術的普及和發(fā)展,患者出院帶管現(xiàn)象逐漸普遍,國內外醫(yī)務工作者對安全有效的固定引流裝置這一問題逐漸重視。國外學者曾指出,臨床上普遍使用別針或塑料夾將引流裝置固定于床單或患者衣物上,此方法易導致導管滑脫、牽拉痛和針刺傷,增加臨床和居家安全風險[16]。國外研究也曾建議使用簡易腹部固定帶、多重纏繞等方式固定術后引流裝置[17],但此類方法皆存在相應的安全隱患。目前,全球醫(yī)務工作者對妥善固定術后引流裝置這一問題仍各有觀點,臨床普遍使用傳統(tǒng)別針固定,尚無最佳方案。本研究中新型多功能甲狀腺負壓引流球固定裝置的發(fā)明,可幫助解決日間病房術后引流管安全固定等問題,提高了多種臨床效率。
綜上所述,新型多功能甲狀腺負壓引流球固定裝置結構簡單、制作成本低廉、佩戴方便,既能有效固定,又能盡早恢復患者的自主活動能力,適用于快速出院的日間手術病房。該裝置有效提高了日間甲狀腺手術帶管出院患者居家自我照顧的安全性,明顯減輕了醫(yī)務人員的工作負擔,同時也可用于日間病房收治的包括腎切除、腎囊腫,以及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手術等術后留置負吸球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