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千惠 趙敏哲
中國在陶瓷技術與藝術上取得的成就,在古代就已顯現(xiàn),可以說體現(xiàn)了中國人在技術與審美上的雙重追求。
中國的瓷器制造歷史十分悠久,其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chǎn)物。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發(fā)現(xiàn)于山西省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距今約4200年。而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產(chǎn)生于東漢時期(25—220年),其主要成分為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燒制溫度約在1280~1400℃。燒制瓷器的窯口的所在位置稱為窯址。
到了宋代,名瓷名窯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yè)最為繁榮的時期。較為著名的窯址有官窯、哥窯、汝窯、鈞窯、定窯、景德鎮(zhèn)窯、德化窯等。這些窯口大多是朝廷舉國家之力投資的“國有”企業(yè),其生產(chǎn)關系為:朝廷置窯、內(nèi)府制樣、民匠造器、兵士供役。清代學者陳瀏在其《陶雅》一書中寫道:“宋官窯者絕不經(jīng)見,世人罕能識之者。”
南宋官窯鳥盞(圖片來源:浙江省博物館)
官窯粉青釉膽式瓶
宋代五大名窯之中的官窯指的是南宋官窯,窯址有兩處,分別位于杭州萬松嶺南的老虎洞和杭州鳳凰山南麓的烏龜山。有學者認為,它們就是文獻記載中南宋都城臨安的修內(nèi)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
根據(jù)考古發(fā)掘地層疊壓關系,杭州萬松嶺南的老虎洞的遺存可分為南宋時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個時期。其中南宋時期的遺存是修內(nèi)司官窯。南宋修內(nèi)司官窯被認為是宋代瓷器中藝術性最高的代表,細致純熟的工藝、流暢簡練的造型、精光內(nèi)蘊的釉色和諧統(tǒng)一,是南宋時期科技文化發(fā)達的真實寫照。
郊壇下官窯是繼修內(nèi)司官窯以后設立的第二座官窯。這座官窯燒造的青瓷胎壁薄、施釉厚,以粉青色釉最佳,晶瑩潤澤,猶如美玉,造型也十分優(yōu)美,是南宋瓷器中的優(yōu)秀作品。
實際上,北宋滅亡后,南渡的趙宋皇室在臨安繼續(xù)著他們對高品質(zhì)瓷器的追求,南宋官窯應運而生。在釉色上,南宋官窯的很多瓷器都模仿汝窯,呈天青色或與天青色相近的粉青色。當然,也有很多瓷器堅持自己的風格,顯現(xiàn)出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并且有張牙舞爪的大開片,與汝窯的細碎開片風格差別很大。
南宋官窯梅瓶
官窯器物“紫口鐵足”的特征
官窯器物最大的特點就是四個字:紫口鐵足。器物底足的顏色非常深,像鐵做的一樣,在口沿處又常常顯出隱隱的紫色。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官窯瓷器原料胎土的含鐵量極高,在燒造后的冷卻過程中,沒有完全上釉的底足部位,鐵元素逐漸被氧化,使胎體變成深色。而器物的口沿、棱角等部位,釉層較薄,像是給深色的胎體加了一層“濾鏡”,從外表上看就呈紫色?!白峡阼F足”的效果,就是這樣來的。
修復發(fā)掘出來的瓷器,要秉持可識別性(盡量保留文物所包含的一切歷史信息)、可逆性(修復過程中使用的材料必須是可去除的,方便以后新材料、新工藝的利用且不對文物造成損害)和兼容性(要考慮經(jīng)濟性與適用性,能夠兼顧保護和修復兩種需求)的原則來進行,并要以最小干預為前提,盡量保留其原真性。
具體修復步驟如下:
在完成拍照、取樣等原始記錄工作后,對殘片要進行初步的清洗及脫鹽。針對該器物的現(xiàn)狀來選擇清洗方式,用竹片等工具去除表面污垢和其他沉積物,并對表面松動的部位用濃度為5%的B72丙酮溶液進行滲透加固處理。
把脫鹽的瓷器殘片晾干,在斷茬處用5%的B72丙酮溶液進行滲透加固,使接駁處形成隔離層,等隔離層干透后,再用環(huán)氧樹脂進行分步粘接定型。粘接后的器物依稀可辨原器的大致形貌,再依據(jù)殘留部分和對稱性判斷缺失部位的樣貌。
首先要以器物身上殘留部分為參照,把缺失較少一半的器身與紋飾補全。補配材料選用醫(yī)用高強石膏加礦物顏料,在補配前先根據(jù)原器顏色做多個配方的試驗塊,選用相近的顏色進行補配。然后,在補全的部位勾勒出缺失的紋飾并雕刻完整。
接下來,要依據(jù)已修補完的這半邊器身的紋飾,以及瓷器以扉棱(青銅器或瓷器上常見的一種裝飾,一般為凸出的條狀)為對稱軸的特性,采用拓片法,用延展性較好的連絲紙把修補完的半面紋飾拓下來,刻畫出大致的紋飾圖案。再根據(jù)刻畫的圖案復制出另一面的器身紋飾,以這完整的二分之一器身為器模,用硅橡膠翻模,最后用石膏把其他殘缺嚴重的另一半器身及紋飾都補配完整。
使用礦物顏料和仿釉有機溶劑,以噴涂和筆繪相結(jié)合的方式對內(nèi)壁及口沿局部進行上色處理。這也是瓷器修復最關鍵的步驟——仿釉與仿色,要使補配部分的色澤盡量與原器物相接近,減少因色差引起的觀賞上的視覺沖突,從而使整件器物的視覺感受相對完整和統(tǒng)一。
修復后的南宋官窯樽式爐
宋代制瓷工匠在造物過程中,將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緊密結(jié)合,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既有形態(tài)美又有功能美的瓷器。
南宋官窯是至今為止在官窯中唯一出產(chǎn)具有“文人氣質(zhì)”青瓷的窯口。南宋官窯青瓷的美與其他窯口的瓷器是不一樣的,其他窯口的瓷器會有各式各樣的裝飾工藝,但南宋官窯就是靠材質(zhì)與造型,是靠陶瓷技法里最簡單的兩種東西——釉水和陶瓷黏土的塑形來體現(xiàn)美。人們賦予它們一種人文色彩,用“類冰似玉”來形容瓷器的釉色,這不僅是因其釉色似玉般美好,更是賦予它一種高潔的品質(zhì)。由于宋代文化本身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所以可以接受瓷器開片的不同狀態(tài)以及各種紋飾。
受理學思想的影響,宋代文人熱衷于對物的探討。他們在欣賞器物的過程中,不易受到個人愛憎偏見的影響,而是全身心投入品鑒的對象之中,由此獲得對器物最真實的感受認知。這種“格物致知”的思想,進而延伸到匠人的造物活動中,最終形成對器物實用功能的注重。
茶具是這種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如圖中官窯的盞托,這是宋代用來固定茶盞的附件,又名茶托子。造型為圈足上安圓形托盤,中心部分高起托圈,內(nèi)中可以安放茶盞。因其形似船,故又名“茶舟”。茶盞置于盞托上,穩(wěn)當,不燙手,講究衛(wèi)生,水溢則流入盞托內(nèi),既實用,又美觀。
乾隆皇帝曾作詩云:“修內(nèi)遺來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況非髻墾不入市,卻足清真可設筵。詎必古時無碗制,由來君道重盂圓。細紋如擬冰之裂,在玉壺中可并肩。”南宋官窯以其獨特的審美情趣在中國古代瓷器藝術史上獨樹一幟,創(chuàng)造了我國青瓷史上的巔峰。遺憾的是,南宋王朝覆滅后,官窯被毀,工匠失散,隨著技藝失傳,傳世珍品較少。但卻因這種神秘性,使南宋官窯一直是中國古陶瓷研究中一項令人矚目的課題。
南宋官窯盞托
宋代官窯:分為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北宋官窯大約創(chuàng)建于我國北宋政和年間,南宋學者葉寘在其《坦齋筆衡》中寫道:“政和間,京師(今河南開封)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蹦纤瘟硪粚W者顧文薦在其《負暄雜錄》中也有關于“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的記載。具體的窯址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
宋高宗南渡后,在臨安(今杭州)另設新窯,一個“置窯于修內(nèi)司”,后又在“郊壇下別立新窯”。為了區(qū)分,北宋官窯被稱為“舊官”,南宋官窯就稱為“新官”。其中,“舊官”厚重,“新官”輕薄。
開片:開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xiàn)象。造成瓷器開片的原因,一種是人為的,一種是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