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佳
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領域,習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教學中,教師都有一“愁”——如何讓學生不愁習作。我也不例外。可如今,習作教學卻已從最初令我頭疼到現(xiàn)在令我有激情、有成就感,連我自己也頗感意外。
有不少人把習作比成學好語文的“攔路虎”,對于此話,我不大同意。習作怎么能是“攔路虎”呢?它明明是語文課堂最美妙之所在。
轉角處現(xiàn)秘訣
我深知習作教學的重要性。如大多數(shù)教師一樣,每逢單元的習作課,我都會無比慎重地對待:備課時認真研讀《教師教學用書》,課上循循善誘,耐心引導學生運用語言表達,每當學生在課上侃侃而談時我都會心中暗喜。上完課,我又期待學生將要交給我的成果??蛇@些學生挖空心思并交給我的“作品”,且不說語言是否優(yōu)美,文筆是否細膩,就連最基本的句子通順大多數(shù)都沒有達到。無聊、乏味、空洞的習作比比皆是。更有甚者,交上來的習作連半張紙的篇幅都沒達到,唯有寥寥數(shù)語。我猶如被迎面潑了一盆冬日里的冷水,隨之澆滅的還有我對習作教學的熱情。
我陷入了一改再改,實在不行就讓學生重寫的惡性循環(huán)中,其成效也是微乎其微。學生一度對習作談之色變。更令我崩潰的是,我開始厭惡批改習作,此刻我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無論是誰,一旦缺乏熱愛,做什么都將變成敷衍了事。
我的習作教學出現(xiàn)的第一次轉機,是在前年一堂公開課《小蝦》之后。當時,接到學校給我的任務后,我如所有年輕教師一樣,在熬了數(shù)個通宵之后精心準備了一堂公開課。試教四次,我的課堂依舊死氣沉沉。迫于無奈,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后我決定課上準備一缸小金魚。果然,剛走進課堂,小金魚們可愛活潑的身姿就瞬間成為了焦點,引爆了全場,學生議論紛紛。在公開課的末尾,我設計了一個觀察小金魚的隨堂小練筆。課后,其他地方無處安置這些活潑的精靈,便在教室給它們“安家”。出人意料的是,那周我布置的周記《觀察小金魚》,學生寫得出奇地好,有文風華麗的,也有質樸真實卻童言童語格外可愛的,有效仿《小蝦》課文句式仿寫小金魚的,也有富含情感表達對動物喜愛的……平時無聊乏味、空洞的習作突然變得有趣。反思良久,我發(fā)現(xiàn),或許是學生喜愛,也有時間去觀察,習作的動力就具備了,再加上我在課堂上的引導,學生對小金魚的描繪和喜愛就變成了文字,翩翩然展現(xiàn)在了習作紙上。熱愛給學生的習作注入了靈魂,真實的觀察也讓學生的周記生動活潑了起來,學生的小小成果更點燃了我心底熄滅已久的習作教學熱情。
習作教學的第一個秘訣一定是對習作教學充滿熱愛。
遷移中見秘訣
第二次轉機則是在去年,當時我正好布置了單元習作“綠豆生長記”。這不是學生第一次寫觀察日記,在三年級時我就布置過同類單元觀察習作,當時學生的習作有網(wǎng)上的套文,有父母口述學生記錄得來的習作,“成人化”口吻嚴重。
這一次,我吸取了三年級時的教訓,強調真實感。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布置學生回家去種喜歡的豆子。學生有種綠豆的,有種紅豆的,也有學生擰著眉不樂意,私下里偷偷問我可不可以換成養(yǎng)“風信子”。對于學生的種種要求,我都微笑著答應了?!熬G豆發(fā)芽了!”“綠豆長高了!”接下來的幾天里,學生每天都主動在學習群里分享豆子的生長照片和文字。學生都很興奮,甚至連家長也躍躍欲試,和學生一起種,比一比誰種的豆子長得高、長得快。
“綠豆寶寶的根,白白的、嫩嫩的、彎彎的,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它長得像英文字母Q!”“有的綠豆寶寶大概嫌熱了,悄悄扒開了它綠色的大衣,正好奇地打量著這個世界呢!”我驚訝于這是算上標題只能寫出五六行的小沈同學的文字。我忍不住私下問小沈:“”這是你寫的嗎?”他據(jù)理力爭:“這就是我自己每天觀察寫的!”過了一天后,我拿著他的習作,在習作講評課上,當著全班學生的面讀了出來,請學生評價并猜猜是誰寫的。不出所料,這篇觀察習作得到了大家的贊賞,當我說出作者是小沈的時候,全班學生臉上都寫滿驚訝,再看小沈,他整個人坐得筆直筆直的,因為平時很少受到贊賞,此刻全班的視線集中于他,促使他的整個小臉變得紅紅的,小眼睛也亮亮的,可愛極了。
這節(jié)習作講評課,所有學生都異常積極,這讓我又產(chǎn)生了新念頭:何不趁此機會進行同類遷移,讓學生去觀察身邊的一種動物呢?這個念頭付諸行動后,許多學生又有了新的“大作”,如《鳥兒洗澡記》《麻雀》……我也順勢替他們投了稿,有獲得習作大賽一等獎的,也有被選在學校公眾號“習作大王”里的,還有刊登在報紙上的,班上學生一時對此事都很熱衷。
我這才知道,發(fā)表作品對于學生的影響是那么大。我也悟到了習作教學的一個新秘訣,即引導學生進行真實的觀察,讓他們去捕捉內心真實的想法,哪怕只是一剎那的內心感受。
雷同中顯秘訣
一次復習階段的閱卷,當閱到習作部分時發(fā)生了一件好笑的事情,可以算是我第三次習作教學的轉機,也讓我對“欣賞力”有了新的理解。
試卷的習作題目是《寫一件印象深刻的事》,試卷上的開頭語“歲月像一把無情的刻刀……”幾乎被大半的學生引用在了習作中。于是,我馬上拿著試卷到班級里,說道:“同學們,我們今天來看個好笑的事!”我打開投影儀,一篇篇翻閱習作?!班?,歲月像一把無情的刻刀!”“喲,又是一把刻刀,大家替我數(shù)一數(shù),這是第幾個同學啦?”學生數(shù)得來勁,到后來“七、八、九……”,全班都哄堂大笑,等笑完了,我隨機問了幾個學生為什么會這樣,小夏樂呵呵地站了起來回答道:“因為大家都認為題目里這句是好詞好句,想用上去唄!”我又從試卷里挑出了一篇習作,那是小鐘的習作,小鐘最近特別喜歡用排比句、比喻句來開頭,我忍不住發(fā)問:“這是你自己寫的嗎?”小鐘害羞地回答道:“老師,這是習作輔導班老師教我們的,開頭要多寫點比喻句和排比句。”隨后,我又拿出了學生心中公認的“習作大神”小包的習作,小包習作寫得好,但經(jīng)常是苦心經(jīng)營,恨不得把所有成語都用上,最后句式雜糅,語意曲解,顯得刻意做作。有同樣問題的還有小杜,她喜好全文一半以上都使用對話描寫……三年級的時候,我曾告訴剛學會習作的學生“多用成語,多用好詞好句,習作層次就高了”。而現(xiàn)在,這招卻不靈了。為什么這招不靈了呢?這節(jié)講評課我告訴學生:“所謂的好詞好句人人都用,用得多了,就變成了‘陳詞濫句’,正是因為好詞好句缺乏新鮮感,所以要學會欣賞有新鮮感的句子或詞語?!?/p>
很多教師教給學生,只要是成語、比喻句、擬人句等就是好詞好句。對此,我不完全贊同。第一,太多的修辭會造成文章的乏味無趣;第二,沒有絕對的好詞好句,只要句子用得合適了、對味了,耐人尋味,富有新鮮感,就是所謂的好句子。
此后,我開始珍視學生寫的一些別樣的、有新鮮感的句子,也經(jīng)常因為批改到學生的一些原創(chuàng)的好句子而興奮,跑到班級和學生一起分享。有一次,班上小秦同學在《掃地記》里寫了一句“塵土在我皮鞋上跳著舞,這讓我感到特別心煩”,我就在旁邊給她打了100分,讓她歡喜了好幾天。我也經(jīng)常拿班上學生的習作玩記憶力的游戲,我讀一篇班上的習作,學生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記住令他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詞即可。慢慢地,學生學會如何去品詞析字,欣賞好的詞句,對習作也有了新的認知。學生的習作也不再是通篇的比喻句、擬人句和人物對話,不再像沒有光澤感的脫絲布一般枯燥、干癟了。
(作者單位:浙江海寧硤石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