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家思想是以老莊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其中某些思想無意間契合現代工藝設計的基本規(guī)律;盡管學術界對東西方設計思想做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但這些研究還不夠全面和深入。為了更加深入地探究東西方設計思想,本文從設計應用的角度,運用舉例、對比等方法,從二者相同的設計理念、意圖表達和某些不同的創(chuàng)作手法、內在聯系入手,指出中國當代設計應該回歸人文并在不斷比較中獲得新生。
【關鍵詞】道家思想;現代主義;設計思想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2)04-184-03
【本文著錄格式】朱炎圣.道家與現代主義思想的對比及其對中國當代設計的啟示[J].中國民族博覽,2022,02(04):184-186.
從工藝美術運動開始,西方設計思潮此起彼伏,形成眾多公認的設計思想,設計的發(fā)展從滿足批量化的生產到注重人的本質和需求再到現在的回歸自然、擁抱自然,設計思想逐漸轉移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話題之上。中國古代的道家哲學畏天、畏地、畏道、畏自然,摒棄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敬畏和崇拜自然,向往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思想在當今設計界展示出古老而又不朽的魅力。人類通過自身的努力創(chuàng)建了工業(yè)文明的時代,而人類的設計思想正在朝著人與自然和諧的方向邁進。
一、道家思想的來源與發(fā)展
道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最高范疇亦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家思想不像儒家思想在發(fā)展之初就具有思想流派的雛形,它更像是一群對“天道”有一致認知的學者共同推衍出的一種哲學思潮。道家既包含古道者之學中天象陰陽術的哲理,也囊括了黃帝之學中對宇宙本原、治世、處世之道的看法,以及老子之學中對天道、世道、人道的綜合闡述。[1]
中國的傳統(tǒng)美學是以儒家為基礎,道家為主干,以老莊思想為主體的審美文化淵源流傳的。[2]道家美學推崇樸素無為、道法自然、以天合天等審美形態(tài),強調人純粹自然、逍遙自在的心性,以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在道家思想中,設計的最高境界便是人工與自然徹底融合而不留一絲痕跡,即“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美學觀念。
二、現代主義設計思想的來源與發(fā)展
工業(yè)革命極大促進了歐美各國工業(yè)技術的發(fā)展,隨之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也發(fā)生了改變,然而社會物質資料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發(fā)展,這給設計界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之前的設計運動都是逃避甚至反對工業(yè)化的現代文明:過分強調裝飾,造成裝飾的過度泛濫,致使產品的生產成本過高,違背了設計為大眾服務的宗旨,作為一種新的設計方式,現代主義的設計思想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慢慢產生了。
現代主義的設計思想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離不開每一位設計先驅的積極探索。有著“德國工業(yè)設計之父”之稱的彼得·貝倫斯,善于使用單純的幾何造型設計簡單、真實的產品,奠定了現代功能主義設計的基礎;包豪斯的第三任院長密斯·凡德羅,“l(fā)ess is more”的設計箴言影響著一代又一代設計師,是極簡主義的杰出代表;“l(fā)ess is better”的提出者迪特·拉姆斯,他的“設計十誡”至今仍是工業(yè)設計界的金科玉律。[3]他們將功能主義、理性主義、技術美學等內容運用到設計中去,將現代主義設計思想打造成內容龐雜、內涵豐富的較為完整的設計思想體系。
三、道家思想與現代主義設計思想的對比
(一) 樸素之美與功能主義
道家思想強調以自然、樸素、無為的觀點看待美與藝術,如莊子所言: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天道》)莊子認為自然樸素是理想之美,是不可比擬的美,為世間之最美。道家的樸素既是美的特性,也是美的準則:一方面指工匠在造物創(chuàng)器時應脫離世俗,保持一顆自然淳樸的心;另一方面指器物本身應遵循自然樸素之美,避免矯揉造作。古代造物創(chuàng)器的最終目的也是盡力追求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的融合,這與現代主義設計中功能主義的設計思想不謀而合,這里以明代時大彬的六方紫砂壺(見圖1)和彼得·貝倫斯的八角電水壺為例進行詳細對比。
時大彬的六方紫砂壺體現出的含蓄、內斂之美正是道家美學尊崇的大美與至美。首先,它的泥料取之于自然,采用泥沙的自然本色;其次,造型建立在代表自然的方、圓兩種基本元素之上,古代先民以天圓地方定義宇宙天地,圓方代表天地即自然,尚圓、尚方就是采用樸素自然的手法;最后,古代紫砂工匠出身低微且處于社會邊緣化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他們樸素的人格魅力,使他們始終保持簡單、質樸的心性。樸素不是簡陋,不是粗俗,也不是初學者的懵懂,是深厚的文化內涵經過沉淀后留下來的純樸的形式。1909年貝倫斯為德國通用電氣公司設計的八角電水壺,壺身由八片方形銅連接而成,每一片銅都有標準大小,可批量生產組裝,電水壺體現出貝倫斯標準化的設計思想,將產品制造提到流水線上,降低了生產成本,使產品服務于大眾。電水壺的造型和對色彩的運用與六方壺相似,兩者都采用干凈、單純的幾何造型且運用材料本身的顏色,注重產品用自身的語言來進行自我表達。
形式上的雷同不代表其內涵的相通。六方壺所傳達出的簡單形式是追求和諧的自然結果,古代的五行學說中金、木、水、火、土被看作是構成世間萬物的基本元素。紫砂被譽為“金砂”,紫砂壺通過以木取火的方式形成窯變,最終制作紫砂壺的目的是為了泡茶,燒制紫砂壺的過程被稱為“火的藝術”,紫砂泥料又是“泥中泥”,取泥于自然,然后結合木、水、火等自然元素,再由工匠進行捏塑、裝飾以及窯變最終成器的過程,完美契合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五行學說。材料取之于自然,在不違物性的基礎上通過巧妙的手法達到高于自然的藝術境界,便是道家美學呼吁的樸素之道。[4]反觀八角電水壺的造型和色彩,單一的造型和材料的本色都是以強調產品功能為核心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批量化的生產實現流水線式的作業(yè)。西方現代主義設計在功能主義的影響下產品多以簡單的幾何形式出現,在滿足功能技術的基礎上追求形式的簡約,把造物當作理性的數學問題,功能良好、簡潔實用的外形和結構就是合適的數字比例,信奉“和諧寓于數字之中”的設計思想。
(二)大巧若拙與技術美學
大巧若拙指出了巧與拙的辯證關系,對老子而言,巧存在大小之分。[5]過多地使用技巧,矯揉造作,精于雕琢,刻意為之的小巧為老子所鄙棄,老子認為這是一種虛假之美。[6]拙是巧的表現形式,巧是拙的內在體現,古代工匠進行造物活動時會牢牢把握巧與拙的關系,也就是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間的關系。所謂“工匠尚巧,巧亦有度?!比缛艄そ持皇且晃兜爻聊缬谄魑锏耐庠谛问降耐嫖吨?,在工藝技巧上窮巧極工,以巧為巧,為形式而形式的話,就很容易陷入形式主義的陷阱之中,在盲目追求技巧嫻熟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審美的惰性。當工匠們不再攀比偽飾的浮夸、不再比試技藝的高低時,拙中蘊含著工巧所不及的自然清新之美就被發(fā)掘出來,巧就回歸到不強為、不造作、樸素而不追求浮華的純全之美。
現代主義設計思想中技術美學的觀點,其追求的本質是技術的合目的性和合規(guī)律性,與大巧若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高度統(tǒng)一。技術美學崇尚技術,目的是將技術轉化為產品,生產以理性分析和科學技術為基礎的高科技工業(yè)產品;大巧若拙思考的中心問題是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間的關系,是中國哲學中較早對技術主義進行批判的代表性觀點。[7]同樣的立方體造型,明代黃花梨折疊式鏡臺(見圖2)的造型講究中式對稱的均衡美原則,在設計時長寬、高矮、曲直比例都非常切合中和的設計原理,反映出中國人獨有的中庸、平和的文化底蘊;迪特·拉姆斯的SK4留聲機的設計,有意識地拒絕“音樂家具”的形式,輕盈的人造玻璃材料在當時屬于新技術的前端,并在視覺效果上呈現出極度單純和干凈的特質。從功能上來看,明代黃花梨折疊式鏡臺的頂部打開可支起鏡子,下層抽屜存放女性化妝用品,形制大小正好可以放在桌子上,同時可作為書架使用,可謂一器多用。[8]SK4留聲機將收音和留聲兩個功能合二為一,是一款以理性分析和技術為基礎的高科技工業(yè)產品,同時體現出設計者對技術的好奇而不是對形式的激情。
大巧若拙中的巧要利于人,巧要重其功用。用現代主義設計的思想來解釋就是巧要為人所用,服務于人,并且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巧要以功能為主,注重器物的實用功能。工匠“尚巧有度”就是“大巧”,尊重物質自然之屬性,不過分賣弄技巧,在造物創(chuàng)器的過程中德藝兼?zhèn)?,造物利民,心懷善意?/p>
四、道家思想與現代主義設計思想對中國當代設計的啟示
(一)當代設計需要人文的回歸
一方面,工業(yè)設計誕生于西方,其理論是建立在西方的價值觀的哲學基礎之上的。[9]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正在面臨西方思想的挑戰(zhàn),巍巍中華,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呈現出被淡化的趨勢。通過對比研究,能更加深入了解東西方設計思想的異同,為當代的設計服務,為構建中國自己的設計知識體系服務。[10]另一方面,在工業(yè)化的今天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緊張,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能源短缺、有毒化學品污染等問題接踵而來,綠色設計、非物質主義觀點的提出便是設計界探索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重要一步,這些設計思想與道家自然而然、天人合一等哲學思想相契合,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設計的法則,讓中國的設計有根可尋、源遠流長。
(二)設計在比較中新生
在東方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代相互碰撞、融會貫通的二十一世紀,致力于從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浩瀚海洋中挖掘出具有再創(chuàng)造價值的資源并高效地移入當代設計體系的建構中,創(chuàng)造出既包含現代化思維形態(tài),又體現民族文化底蘊的現代設計理論,這已經成為很多學者共同努力的方向。不可否認,西方現代主義設計思想對當代設計有著不可抵御的吸引力,照搬和模仿不是長久之計,在掌握西方現代主義設計思想的基礎上,要做到“西為中用”。同時,在回顧中國傳統(tǒng)造物創(chuàng)器思想的過程中對比探討西方的設計思想,通過比較二者的異同,做到真正的“古為今用”,在比較中總結得失、摸索適合中國現代設計的發(fā)展道路。
五、結語
東西方設計思想都有著獨特的魅力,通過對比東西方設計思想和設計案例,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出中國傳統(tǒng)造物創(chuàng)器哲學同西方現代主義設計思想的差異性,也能清楚地認識到二者本質上的一致性。在比較中,我們汲取西方設計思想的營養(yǎng),有利于在自我特色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真正屬于中國的設計思想。
參考文獻:
[1]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104.
[2]楊葉.淺析極簡主義設計與道家思想的文化同一性[J].商業(yè)文化(上半月),2011(05):86-87.
[3]張偉. 現代主義設計探源[D].河北大學,2005.
[4]劉洋,顧平.既雕既琢,復歸于樸——論明代紫砂設計承載的道家樸素美學思想[J].藝術百家,2019,35(04):184-189.
[5]姚丹.論“大巧若拙”的美學內涵[J].美與時代(上),2015(04):12-14
[6]劉伯珍. 論“拙”[D].山東師范大學,2008.
[7]朱良志.關于大巧若拙美學觀的若干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3):33-41.
[8]孫釗. 明清妝奩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9.
[9]陳曉華. 中西方設計哲學之比較研究[D].湖南大學,2002.
[10]李硯祖.設計的智慧——中國古代設計思想史論綱[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04):27-32+80+161.
作者簡介:朱炎圣(1996-),女,山東泰安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設計學工業(yè)/產品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