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允儀
摘 要:數學實踐學習活動是數學教學的有效手段,教師在活動中借助結構鮮明、易操作的直觀材料,促使數學課堂教學內容更為靈動活潑。文章探究如何通過實踐活動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從而達到實踐活動在課堂教學中落地的目的。
關鍵詞:數學學習;實踐活動;課堂教學
一、在實踐活動中建立深刻的知識表象
活動中發(fā)現是指導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的主動探索,再現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發(fā)現數學規(guī)律的操作性訓練。對于學習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如特征、規(guī)律等。一般都會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動,這樣學生便從實際活動中形成一種表象的模式規(guī)律性數學知識的發(fā)現。再讓學生通過把反復實驗,發(fā)現規(guī)律建立深刻表象形成科學認識,從而激發(fā)他們發(fā)現規(guī)律性數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在課堂教學當中,學生的學習是離不開教師的設疑、啟發(fā)觀察、提問思考的一步步引導。
如利用“認識四邊形”一課中的光明小學校園的主題圖。圖中,學生正在進行各種活動,仔細觀察,在校園里有許多的圖形,像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菱形、梯形這些都是平面圖形,都是四邊形。提問學生:你認為怎樣的圖形是四邊形?這些四邊形有什么特點?讓學生根據剛才看到的圖形動手找出圖形,并涂上喜歡的顏色。提問:為什么這些是四邊形,而那些卻不是?概括出四邊形的特征都是有四條直的邊和四個角。為了讓學生更深入了解圖形四邊形特點有四條直的邊和四個角。讓學生通過給四邊形涂色的操作活動初步建立四邊形表象關系。充分地讓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地位。學生通過動手畫一畫、找一找、量一量建立正確的表象,使教學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實踐活動中發(fā)現,根據四邊形特點,無論怎樣都是有四條直的邊和四個角。同時再反復實踐操作,還發(fā)現長方形和正方形同其他的四邊形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長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邊形。為了激發(fā)學生探索的興趣,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畫出一個四邊形,并剪去一個角,它會變成什么形狀。正是在這種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有了深刻的表象,激發(fā)他們學習新知的興趣。
二、在實踐活動中深化知識概念的形成
學習數學是一個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的實踐活動。從本質上說,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自主構建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的過程:因此,學習抽象的數學知識,如數學概念、數量關系等,通常先要從自己原有的知識活動經驗和理解走進學習活動,并通過自己的主動活動、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構建對數學的理解。從這一規(guī)律出發(fā),充分地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試一試,對實際事物進行理解性操作,正是建立數學概念,逐步發(fā)展學生深化形成抽象概念的基本途徑。因此每一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理解、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策略。
以教學“周長”為例,導入時用多媒體動畫軟件,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圍——用繩子圍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描繪——用色彩描繪出圖形一周的長度:動畫——演示一周的長度。通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由具體到抽象,使學生逐步建立對“周長”概念的表象。教師提出要求:請你在電腦上畫出你所喜歡的圖形的周長是指什么樣的長度。讓學生實際動手直觀理解周長的一般含義,即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如果學生能從周長的實際意義去思考,就不難理解周長的含義。關于求出一周的長度是多少這一問題,可以通過多媒體軟件動畫演示終點和起點的切合,更深化學生對周長實際含義的理解。
又如:長度單位與面積單位的對比。先引導學生在練習本畫出1厘米的線段和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并進行對比,學生很直觀區(qū)分了1厘米是線段而1平方厘米是正方形的表面。通過動手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切實感受兩種單位的區(qū)別,區(qū)分了兩種單位的含義以促進相關概念的精確分化。
三、在實踐活動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睂嵺`活動是兒童構建空間表象的主要形式,只靠觀察是不夠的,針對這個特點必須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活動,讓學生自己比一比、折一折、畫一畫。進而獲得幾何知識并形成空間觀念。同時,作為教師,通過設置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些讓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實踐活動的情境,讓學生從中去發(fā)現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形成深層次認識探究,在此,應給予學生充足探究的空間和時間。
例如:在學習“銳角和鈍角”時,怎樣區(qū)別“銳角和鈍角”是關鍵。為避免學生出現把銳角記成鈍角或把鈍角記成銳角這一概念上的混亂情況。要突破這個難點,筆者采用了先讓每個學生自己想象銳角和鈍角的樣子,再引導學生在一張圓形的白紙上嘗試親自動手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學生很快折出了直角和各種不同的角,于是,筆者引導學生把折出的角與直角進行大小比較。學生很快就發(fā)現有些角比直角小,有些角比直角大,再把這些角臨摹在練習本上,從而得出結論:“比直角小的角叫銳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鈍角?!?/p>
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在觀察、分析兩方面有了較深層次的探究,還在抽象、概括方面得到更好的發(fā)展。例如:教學“環(huán)形面積”時,課前讓學生用硬紙剪一個前半徑是15的圓,再以同一個圓心畫一個半徑是10厘米的圓。堂上先讓學生剪下畫好的半徑為10厘米的圓,啟發(fā)學生想象:“留下來的部分像什么?”再讓學生看著學具說說環(huán)形是怎樣得到的。從而讓學生清晰地認知到:大圓內剪去一個同心的小圓,剩下的部分就叫環(huán)形。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如何計算環(huán)形面積?”經過學生小組討論,得出了一般解法:環(huán)形面積=外圓面積-內圓面積。這樣,環(huán)形的知識教學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學生在操作中掌握了什么叫環(huán)形,理解了環(huán)形面積公式的產生過程。個別學生還聯想到根據乘法分配律等方法來解決求環(huán)形面積的問題。
實踐活動使學生對新知識有了“再發(fā)現”,實踐指導培養(yǎng)了學生深層次指導探究的能力,有效地改進了傳統教學模式,優(yōu)化了教學結構,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使教學目標順利達成了良好效果。
四、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
小學數學內容的系統性較強,很多知識都是先前所學知識的概括、發(fā)展和加深。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要充分挖掘可遷移學習的內容,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實現數學知識、技能。技巧、方法等的遷移,從而獲取新知。要用舊知獲得的新知,有必要組織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等進行驗證,從而既能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又能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筆者讓學生用加法計算3+3+3+3+3+3=18然后繼續(xù)往后加+3……接著教師越念越快,不一會兒學生就跟不上節(jié)奏,這時學生通過用加法計算感悟出問題“我可以換一種方式使計算既快又準確”,引出乘法。讓學生初步感知乘法是相同數相加的簡便算法。同時學生興奮地體驗到“用乘法算式表示真簡便”。這樣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出同數相加的計算用乘法比較簡單,從而體驗成功的快樂,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教學“圖形與變換”時,平移和旋轉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教材只是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示使學生了解什么樣的現象是平移。教師利用動畫演示課件設計了一幅生動有趣的游樂場的情境圖,如火車在鐵軌、纜車等現象。把平移的過程用動態(tài)的方式呈現出來,使學生通過觀察,產生濃厚的興趣,準確判斷圖中平移與旋轉的現象。因而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出知識,又可以輕松愉快地學習,還能體驗成功的快樂。
學生通過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活動和實踐活動體驗知識獲取的過程,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讓學生產生更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真正體會實踐活動在課堂數學中的作用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