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ya
我有一個來訪者,男朋友比她大8歲,曾有過婚史。他們戀愛2年,她想和男朋友結婚,但是因為擔心父母不會接受男朋友,所以她一直瞞著父母。
她在咨詢中對我說:“我太焦慮了!我如果和父母說自己交往了一個這樣的男朋友,他們一定會打死我!”
于是,我問了她以下問題:
為什么父母知道她談了一個大自己8歲,有過婚史的男朋友就會打她?
父母對她的擇偶對象有哪些標準和要求?
父母對離異人士持怎樣的看法?
父母是否在意婚戀中的年齡差?
父母真的會打死她嗎?會怎么打呢?
假如父母不看好,她可以做哪些嘗試改變父母?
假如父母不同意,她還會繼續(xù)選擇和這位男士在一起嗎?
通過這些問題,來訪者發(fā)現自己對“父母不同意自己的婚戀選擇”并非一種理性的思考和認知,而是處在一種“感到害怕和焦慮,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具體害怕和焦慮什么”的模糊恐懼中。
所以,面對自己的婚戀情況,她極可能夸大了父母的反應。
這位來訪者的案例,使我想起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衛(wèi)生間里用白色大浴巾擦剛洗過的頭發(fā)。老公抱著孩子在旁邊,我把浴巾披在頭上,搖頭晃腦地扮鬼逗孩子,然后問老公:“我像不像鬼魂阿童?”
“鬼魂阿童?”老公很疑惑。
“就是寶寶繪本里面那個鬼魂阿童啊!”我答。
“哦,那個鬼叫‘阿童’???”
“是啊?!?/p>
說完,我們倆都哈哈大笑起來。
我們的笑點在哪里呢?因為有了阿童這個名字,原本可怕的東西不僅不可怕,還變得可愛了。
很多人都怕鬼,但是如果你仔細想想:
這個鬼是男的,還是女的?
鬼的名字叫阿童,還是阿花?
鬼喜歡穿什么顏色、什么樣式的衣服?
鬼孩子會不會被鬼父母催婚,安排相親?
當你想這些具體問題的時候,你對鬼的恐懼有沒有減少很多呢?會不會覺得鬼非但不可怕,還有一點點可愛呢?
其實,這里用到了具體化思維,即將模糊的一個事物,變成一個非常具體的、有細節(jié)的事物的過程。
在心理咨詢中,我常常會用到一個技術——具體化。它不僅是一項咨詢技術,也是一種思維方式。
心理咨詢過程中,咨詢師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提問,針對來訪者給的信息做深入的、具體化的提問和分析。
比如一個來訪者說:我不喜歡自己現在的工作,我感到很焦慮。
我就會問: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工作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你做這份工作多久了?
你是一開始就不喜歡這個工作,還是后來才不喜歡的?
你不喜歡工作的具體原因是什么?是工作收入太低?是領導、同事很難相處?是工作的內容不喜歡,還是無法從工作中獲得價值與成就感?抑或者其他?
這樣的提問過程就是具體化的思維過程。
很多人焦慮,正是因為缺乏這樣一種具體化的思維,他們的思維經常是具體化思維的反面——模糊化思維,指一個人對一些事物的認知是非理性的、模糊不清的、不合邏輯的。
他們遇到問題,往往處在一種“很焦慮,但是又不知道自己焦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該怎么辦”的狀態(tài)。
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具體化思維能夠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當一個人處在模糊化思考時,他對事實的認識往往是不清楚的,他對問題根源的認識極可能也是錯誤的。具體化思考則幫助他撥開云霧,看到之前所沒有看清的問題。
具體化思維能夠很好地幫助一個人更多地了解自己,看清楚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也能夠幫他將問題梳理清楚,不再混亂,讓他更明確自己的具體需求是什么。
當我們用模糊化的思維思考時,會把
問題想得很嚴重、很大,會出現逃避心理,
于是很多問題就拖著不去面對和解決。
而具體化思維恰恰是“把大化小”的思維。通過具體化分析問題之后,我們會把一個大的問題分拆成幾個甚至十幾個小的問題,這樣每個小問題就變得更容易解決了。
是什么——我當下的感受是什么?
為什么——我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
怎么做——我該怎樣實現目的?
比如:
我說:“我很煩!”
這種表述是模糊的?!昂軣笔且环N情緒,如果我不去深究這種情緒為何會產生,很煩的感覺可能會一直存在。
所以,我要問自己:“我在煩惱的是什么?”
這個時候我就會發(fā)現,我煩惱的是今天我上班很累,但我的同事要求我下班陪她逛街,可我只想回家休息。
當我對自己的情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后,我就會發(fā)現,只要我拒絕同事的要求回家休息,煩惱自然就不存在了。
如果一個人習慣于用模糊化思維去思考問題,他對許多問題的認識往往是錯誤、狹隘和偏激的。
就拿前文提到的想與男友結婚的女孩來說,她思考的只是“我談了一個大自己8歲、有過婚史的男朋友,父母一定會打死我”,而不是“雖然父母現在可能不接受我們之間的年齡差和男友的婚史,但不代表他們會徹底反對我們,男友身上也有可取之處,相信這些品質最終會讓父母改變?!?/p>
想要培養(yǎng)具體化思維,你不能僅僅停留在大腦所構建的世界里,而應該去看清楚現實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樣子。
當我們對問題的認知是模糊的,我們會覺得解決問題很困難。而當我們可以將問題具體化時,就意味著我們開始面對和正視問題了,意味著我們已經擁有了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
有了態(tài)度,能力的提升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一個人害怕去面對問題,可能是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所以你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減少不知所措、無能為力的感受。如果你的能力暫時不能解決眼下的問題,再去考慮向身邊的人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