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功澤,楊云娜,李曉陽,宋建梅
1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檢驗科,北京 100043
2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血管介入科,北京 100043
頸動脈斑塊(carotid plaque,CP)形成預示著頸部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當健康機體出現CP時,隨著時間及硬化的發(fā)展,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頸部動脈中膜厚度相應增厚,該變化可以在機體血管內多處出現,而且存在較高的發(fā)生率[1]。有研究顯示CP可發(fā)生在任何頸動脈節(jié)段,但不同節(jié)段的患病率不同[2]。頸動脈是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血管之一,其自身結構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但大部分關于CP的研究集中在了年齡、代謝等傳統(tǒng)研究因素,因此,有研究在傳統(tǒng)研究因素的基礎上加入了紅細胞比容(hematocrit,Hct)、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體(D-dimer,D-D),分析其與CP形成之間的關系[3]。既往的相關研究發(fā)現CP與冠心病、腦梗死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但關聯(lián)程度不一致[4]。因此,本研究對CP與冠心病、腦梗死之間的關系進行積極探討,以期臨床能夠通過對相關因素進行有效預防,從而減少由主動脈斑塊所引發(fā)的心血管疾病,現報道如下。
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在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治療期間對頸部血管進行超聲檢查的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年齡≥60歲;(2)符合頸動脈粥樣硬化、腦梗死的診斷標準[5-6]。排除標準:(1)合并出血性腦血管疾病;(2)合并惡性腫瘤等疾??;(3)合并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4)存在精神類疾病或癡呆[7]。根據納入、排除標準,共納入118例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其中,男性66例,女性52例;年齡62~80歲,平均(64.99±10.54)歲。依據檢查結果不同將患者分為CP組(n=65)和無CP組(n=53)。所有患者均進行了冠狀動脈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頭顱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r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B超檢查。
收集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特征,包括性別、年齡、體重指數、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脈壓(pulse pressure,PP)?;颊唧w重和血壓測量均進行過校準,患者在進行血壓測量時機體處于平靜狀態(tài)。
使用XE-50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常規(guī)指標,包括Fib;ACL-TOP70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檢測D-D、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Hct、紅細胞體積(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血清總膽固醇水平、三酰甘油水平、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分析冠狀動脈疾病患者CP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通過比較兩組患者的冠狀動脈Gensini積分[8]、冠心病發(fā)生情況(無冠心病、冠狀動脈單支病變、冠狀動脈多支病變),分析CP形成與冠狀動脈疾病發(fā)生的關系。
應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危險因素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CP組患者的平均年齡大于無CP組患者,且根據其臨床資料,SBP、PP、三酰甘油水平、FBG、Fib水平、MCV、D-D水平、FDP水平、BUN水平均高于無CP組患者,DBP、Hct均低于無CP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性別、體重指數和血清總膽固醇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冠狀動脈疾病患者CP形成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將是否有CP形成作為因變量,將年齡、SBP、DBP、PP、FBG、三酰甘油水平、Fib水平、Hct、MCV、D-D水平、FDP水平、BUN水平作為自變量,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齡、PP增大,以及FBG水平、Fib水平、MCV、D-D水平、FDP水平、SBP、BUN水平升高,DBP、Hct降低均是造成冠狀動脈疾病患者CP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并且Hct、DBP越低,冠狀動脈疾病患者CP形成的風險越大(P<0.05)。(表2)
表2 冠狀動脈疾病患者CP形成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CP組患者的冠狀動脈Gensini積分、冠狀動脈多支病變發(fā)生率均高于無CP組患者,冠狀動脈單支病變的發(fā)生率、無冠心病的患者比例均低于無CP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P組患者以多支病變?yōu)橹?,無CP組患者以單支病變?yōu)橹?。冠狀動脈多支病變CP形成的發(fā)生率高于無冠心病和冠狀動脈單支病變,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情況的比較
CP組患者的腦梗死檢出率為70.8%(46/65),明顯高于無CP組患者的41.5%(22/5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352,P<0.05)。
臨床上常運用頸動脈解剖結構特點顯示機體內動脈情況,頸動脈所處位置與機體內其他動脈相比較為表淺,并且極少出現變異[9]。一旦發(fā)生病變,可通過有創(chuàng)或無創(chuàng)檢查手段進行評估,不同的檢查方式有其獨特之處;若是頸動脈存在斑塊、狹窄和閉塞,可以通過頸動脈造影檢查發(fā)現,而且還能檢查側支內是否發(fā)生病變,檢查者會根據造影檢查情況判斷患者能否進行介入治療。介入治療通過運用支架疏通較為狹窄的血管,但是會對患者產生一定的創(chuàng)傷,費用亦相對較高。另外,還可以對頸部運用核磁共振、造影、CT檢查等其他手段,但是在臨床工作中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運用最廣泛[10-11]。近年來,無創(chuàng)傷性的影像學類檢查手段不僅被運用于對機體各血管類疾病的檢查,同時還可以對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并對疾病的進展程度進行監(jiān)測[12-13]。臨床上,在一系列可以有效反映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指標方面,被廣泛應用的是關于頸動脈粥樣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方面的指標。雖然動脈粥樣硬化在頸動脈的表現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本質上,但是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原因及影響機制均較為復雜,除了吸煙、代謝等被證實的影響因素外,在穆懷玉等[14]的研究中還發(fā)現了某些刺激受體的T細胞亞群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過程,還可以影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增加,對其進行不穩(wěn)定性的影響。除此之外,不僅脂質組織會積累在血管內壁形成斑塊組織,類似的蛋白物質的積攢也會導致斑塊組織形成,當這類物質受到刺激時,還會使其所附著的內皮組織變厚。因此,在血管內受到刺激時機體內的免疫因子的產生對斑塊形成有所影響。
本研究將CP組和無CP組的相關數據進行對比,并且探索CP的形成與冠心病和腦梗死之間的聯(lián)系。頸部動脈粥樣硬化的典型影像學表現是CP的形成。研究發(fā)現,Hct的波動與冠心病及頸部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的關系,但目前尚未達成共識[15]。楊倩倩等[16]的研究發(fā)現冠心病患者的Hct低于未患冠心病患者,提示患者冠狀動脈組織病變程度越高,Hct越低。有研究發(fā)現,Hct出現變化時,冠狀動脈Gensini積分也會出現變化,呈現出“U”型曲線。Assayag等[17]的研究發(fā)現Hct會隨著CP的形成出現波動,而且Hct的變化會隨著頸動脈狹窄程度的增加而遞減,但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中,Fg水平升高患者的CP形成率是正常Fg值患者的3倍,Fg水平升高會成為CP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這與馬鑫和張輝[18]的研究結果基本相似。除此之外,Fg、頸動脈狹窄程度與CP形成有關。Fg在血漿中具有凝血作用,還溶于動脈斑塊,并刺激血管平滑肌增生,從而形成頸動脈內膜硬化。D-D是反映機體內凝血程度及纖溶活性的纖維蛋白降解產物。當D-D水平出現波動時,會有動脈斑塊出現,提示D-D水平波動對動脈斑塊形成的預測具有重要意義,這與Arias-Santiago等[19]的研究結果相類似。D-D水平升高時,血管中會堆積D-D所產生的晶體物質,并且不被吸收,從而成為斑塊組織中的組成部分。Cheng等[20]研究了血壓與動脈損傷的關系,發(fā)現血壓與動脈硬化有關。本研究中,SBP是出現頸動脈內膜增厚的獨立危險因素,而且CP與脈壓之間相互影響。當血管發(fā)生硬化時,頸動脈內膜彈性變差,使頸動脈血管內壓力升高,加快頸動脈硬化進程;此外,這還會使血管內皮功能發(fā)生異常,增加頸部斑塊的不穩(wěn)定性,從而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SBP升高會使動脈血管壁所受的壓力增加,當增加到一定范圍時,會使血管出現裂縫,而血管內的一些沉積物質會從裂口處向下沉積,使血管內組織增加變厚,若機體一直處于這一狀態(tài)下,血管的硬化程度會增加。
本研究在探索與CP形成相關指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冠心病及腦梗死的發(fā)生與CP形成的關系,結果顯示,CP組患者的冠狀動脈Gensini積分較高。Dong等[21]的研究結果指出冠心病會影響CP的形成,與Inaba等[22]的研究結果相符,CP將會成為檢測冠心病的指標,以上文獻結論均與本研究結論相類似。由此可見,冠心病患者發(fā)生CP形成的可能性較大。腦梗死是機體組織缺血、缺氧而引發(fā)的一種疾病。腦部血管出現粥樣硬化,血液流體不暢,出現栓子并逐漸堆積,局部血管狹窄達到一定程度會出現血管閉塞,然而頸部動脈因血管狹窄而出現閉塞,或者因血管破裂導致傳向腦部的血液減少,均會對腦細胞造成不可逆的缺血性損傷。本研究中,CP組患者的腦梗死程度高于無CP組患者,與相關研究結果[23]相似。
目前,關于Hct、Fg、D-D與CP形成關系的研究較少,多為單獨Hct或Hct、Fg與CP形成關系的研究。高齡、PP增大,以及FBG水平、Fib水平、MCV、D-D水平、FDP水平、SBP、BUN水平升高,DBP、Hct降低均會導致CP形成,且CP形成與冠心病、腦梗死的發(fā)生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