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志軍 吳雪平
【項目簡介】
蘇州市相城區(qū)漕湖學校自2016年創(chuàng)校以來,始終關注學校的內涵發(fā)展,始終以培養(yǎng)科技見長,多元發(fā)展,具有人文底蘊、責任擔當與合作意識的幸福少年為目標。2017年,學校成功申報蘇州市相城區(qū)課程基地,“微語文”課程基地開始建設;2018年,“微語文”課程基地成功申報為蘇州市基礎教育課程基地項目;2020年,“微語文”課程基地成功申報為江蘇省基礎教育內涵建設項目。在建設過程中,課程基地充分利用學校語文名師眾多的優(yōu)勢,努力探索建構基于大語文學習的微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方式,努力形成目標適當、內容科學,具有普適性的微課程教學范式,從而提高語文教學實效?!拔⒄Z文”課程基地賦予了“幸福教育新內涵”,構筑了“幸福教育新場域”。
摘要:“微語文”課程基地以培養(yǎng)會觀察、愛思考、多見識的學生為目標,關注的不僅是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更是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追求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系列化、生活化、情境化、個性化、融合化。
關鍵詞:微課程;大語文;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4A-0019-06
美國教育家華特·B.科勒涅斯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與生活同在,應該讓語文走進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給學生一個開放的、多元的學習平臺,讓語文學習內容生活化,讓語文學習方法實踐化。在實踐中運用語文,這是蘇州市相城區(qū)漕湖學校“微語文”課程基地開設的理念。
一、“微語文”的概念
“微課程”是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補充,是對國家課程精細化、個性化的探索。我們期望創(chuàng)立一種教師易于教學、學生樂學易學的課程模式,使語文教學趨向趣味化、活動化、生活化、益智化、精細化,做到“有用”“有趣”,以微課程詮釋大語文?!拔⒄n程”的“微”不僅僅體現(xiàn)在“微時代,大數(shù)據(jù)”,還體現(xiàn)在關注學生個體,體現(xiàn)在校園處處是課程,體現(xiàn)在中小學生課間十分鐘里。
“大語文”是“大語文教育”的簡稱,其精髓在于語文教學與生活的結合,主張語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并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傳授語文知識同發(fā)展語文能力、發(fā)展智力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愛全面的、整體的、強有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按笳Z文”的“大”不僅僅體現(xiàn)在為孩子成長奠基,還要體現(xiàn)在師生的參與度,體現(xiàn)在“學科力”的提升,體現(xiàn)在課程影響力要覆蓋家長和社區(qū)。
我校的“微語文”就是在大數(shù)據(jù)的背景下,以研究、建立、實踐“微課程”的課程模式為主要任務,以“微語文”的樣態(tài)詮釋“大語文”內涵,讓學生在“微語文”視角里品味“大語文”的精彩,在“微語文”的學習中收獲“大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
二、“微語文”的課程理念
(一)文道合一
學校的“微語文”課程基地堅持貫徹張志公先生的“文道統(tǒng)一”的語文觀,始終堅信“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課程基地基于各種平臺,利用各類活動,用文去“微讀”(不僅僅是閱讀,更多的是參考、比較、演繹、體味),在文中“讀微”(不僅僅關注文字,更多關注的是各種呈現(xiàn)方式的細微差異)。有了這樣的“微讀”和“讀微”,學生自然就會觀察、愛思考、多見識。
(二)面向全體
學校的“微語文”課程基地是以“讓更多的學生學更好的語文”為目標的,所以我們著眼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某些特長生,著眼的是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不僅是某一領域的拔尖人才。
(三)微言大義
學校的“微語文”課程基地既是“宏觀”的,我們借助各種現(xiàn)代化媒介,培養(yǎng)學生“一覽眾山小”的視野、“欲窮千里目”的情懷;又是“微觀”的,我們借助“微語文”讀本,借助每一節(jié)課,教給學生“咬文嚼字”的方法、“字斟句酌”的態(tài)度。
(四)少教多學
學?!拔⒄Z文”課程基地倡導“少教多學”,充分利用學生的碎片化時間,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媒介,讓學生在游戲中學、在活動中學、在合作中學,這樣自然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學得深入。
三、“微語文”課程的實施路徑
學校重視“微語文”課程基地的頂層設計架構,以改變學校育人環(huán)境、設立師生互動平臺、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為導向,努力探索學科發(fā)展的課程圖譜,專注培養(yǎng)學生終身發(fā)展的核心競爭力。
(一)架構“微語文”課程體系
學校圍繞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開發(fā)、建設并有效實施具有學校特點、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課程體系(如圖1)?!拔⒄Z文”課程體系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類,其中“必修”類課程分“學科類”“體驗類”“技能類”三種,而“選修”類課程指向的是各類社團。
在“學科類”課程中,學校根據(jù)國家課程標準對學段的要求和年段的特征,設計出一、二年級的“識字微課”,三、四年級的“科普童話微課”,五、六年級的“名著導讀微課”,七年級的“記敘文微課”,八年級的“說明文微課”和九年級的“議論文微課”。“體驗類”課程專注于低年級學生,本著有趣好玩的原則,開設了“動漫國畫”“動漫國學”“朗讀者”“有聲文學”四門課程。在“必修”課程中設有四個“技能類”課程,即“微作文”“微隨筆”“微文摘”“微書法”,面向的是中高年級學生。
“選修”課的課程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學校采取“提升幸福生活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模式,以學生興趣為主,將24門(以后將逐年增多)課程通過App面向學生公開招收學員。學校借助“微語文”課程基地建設,開發(fā)出具有鮮明特色的科創(chuàng)、編程、國學講堂、刻紙、裝飾畫、兒童畫、戲劇等社團,豐富了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形成了“學校有特色、教師有特點、學生有特長、活動有成效”的態(tài)勢。
學校以研究性學習、社團活動等方式,形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獨具特色的“微語文”立體課堂。學校通過基地場館內實踐學習與浸潤學習融合,以場館參觀、學習、教育的方式,形成獨立設置型、基地探究型、學科融合型三種學習形態(tài)。
總而言之,“微語文”課程體系是融學校特色、人文底蘊和科學內涵于一體的綜合性校本課程,用學科知識解讀“微語文”的奧秘,用“微語文”豐富學科教學,從而達到強化學校辦學特色,提升教師的課程開發(fā)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人文、道德、審美、創(chuàng)造等綜合素養(yǎng)的目標。
(二)開發(fā)“微語文”校本教材
如何注重資源呈現(xiàn)的多元化?如何自主開發(fā)結構化組織并生態(tài)化呈現(xiàn)的課程資源?如何實現(xiàn)學生需要與校本教材的實用相統(tǒng)一?基于這些思考,學校在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學校語文名師眾多的優(yōu)勢,挖掘更多課程資源。我們將部分“必修”和“選修”的課程成果匯編成《“微語文”讀本》校本教材。
《“微語文”讀本》的主要章節(jié)包含“散文與蘇州、詩與蘇州、楹聯(lián)與蘇州園林、文言文與蘇州、民歌與蘇州、名著閱讀、每日紅印”。目前,五~九年級的學生都在使用《“微語文”讀本》。我們不僅讓學生在早讀課上品讀,還利用每周一節(jié)的“閱讀課”和學生一起揣摩、分析、比較、體味。
三、創(chuàng)新“微語文”課程環(huán)境
環(huán)境是一種“隱性課程”。課程化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如何在安全、美觀的基礎上,突出功能性?用什么方式明確各功能區(qū)的邊界?如何讓細致規(guī)劃的功能區(qū)之間相互關聯(lián)?如何充分利用課程化的環(huán)境覆蓋更廣的課程內容?基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我們將“微語文”課程基地分為6個區(qū)(如圖2),分別為:“微文學區(qū)”“微藝術區(qū)”“微表演區(qū)”“微語文導視區(qū)”“微語文體驗區(qū)”“微語文宣傳區(qū)”。其中,“微文學區(qū)”“微藝術區(qū)”和“微表演區(qū)”為課程基地的三個主功能區(qū),“微語文導視區(qū)”“微語文體驗區(qū)”“微語文宣傳區(qū)”為課程基地的三個輔助功能區(qū)。
“微文學區(qū)”的裝飾以紅色為基調,紅色象征“熱烈,奔放,激情”,以這一顏色為主色調就是為了促使學生愛上文學。目前有四個社團課程在“微文學區(qū)”里開展活動?!拔⑿≌f”社不僅僅指向超短篇小說的閱讀與創(chuàng)作,更多的是借助微博等自媒體平臺讓學生學會關注生活、反映生活;“微評論”社是為了讓學生學習“微時評”“微影評”“微書評”等評論的寫作要訣;“謎語”社讓燈謎進校園,通過制謎語、猜謎語,培養(yǎng)和挖掘猜謎人才,讓謎花香飄更遠;“楹聯(lián)”社讓學生搜集楹聯(lián),創(chuàng)作楹聯(lián),沐浴漕湖十里風光,在平仄之間感受家鄉(xiāng)巨變。
“微藝術區(qū)”的裝飾以藍色為基調,藍色是永恒的象征,純凈的藍色象征著理智、安詳與潔凈,而以這一顏色為主色調意在塑造“文雅文靜”的“小紳士、小淑女”,“微演講”“微攝影”“微雕刻”“微手賬”是這一板塊的核心課程。演講、攝影、雕刻、手賬都是大家所熟知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但我們前面冠以“微”字,是另有深意的。“微演講”將枯燥的演講理論融入小故事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會“一句話抓住人心”;“微攝影”最重要的不是昂貴復雜的攝影器材,而是培養(yǎng)孩子們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微雕刻”不是指“微型雕刻”,而是指工具簡單、制作簡單,便于學生接受,啟發(fā)學生想象;“微手賬”不是為了備忘,也不是為了規(guī)劃人生,更多的是在繪畫和排版中關注生活點滴,積累文學知識。
“微表演區(qū)”的裝飾以黃色為基調,黃色給人輕快、充滿希望和活力的感覺,意在孕育“我們每個漕湖娃都是明天的新星”的希望?!拔osplay”“微戲劇”“微吟誦”三個核心課程因為有了“微舞臺”都落地生根了。生活需要儀式,孩子的成長更需要儀式。我們用舞臺讓學生去展示自己喜歡的角色表演,去展示自己拿手的詩詞誦讀,去展示自己對戲劇的理解。
為了提升課程基地的吸引力,賦予其更多的科技元素,給學生更多的時尚感和體驗感,課程基地還設置了三個輔助的功能區(qū)——“微語文導視區(qū)”“微語文體驗區(qū)”“微語文宣傳區(qū)”。
學校為“微語文導視區(qū)”配置了先進的“導視機”。學生可以根據(jù)屏幕的提示,搜索了解課程基地的所有資料,包括課程的設置、課程的開設、課程主講老師的介紹、課程實踐活動的掠影。
學校在“微語文體驗區(qū)”設置了VR蛋殼影院區(qū)、朗讀亭、閱讀機和點讀機。學生們通過VR眼鏡“實地參觀”國學博物館,了解國學經(jīng)典及其背后的歷史文化知識,學生們不走出教室就可以打開眼界。學校在點讀機中裝載了《“微語文”音視頻集》,其內容包括名著“隨身聽”、小喇叭廣播、小故事大家說、小小朗讀亭精彩錄音、一分鐘新聞播報、一分鐘演講集錦、蘇州話古詩詞誦讀、小小課本劇精彩回放、微視頻欣賞、詩歌與舞蹈?!拔⒄Z文體驗區(qū)”中還有被學生們親切稱作“小微”的機器人,它是課程基地的形象大使,也是微語文課程的導游,負責接待來賓。
“微宣傳區(qū)”不僅僅有一間專用教室,基地的整個走廊都是漕湖娃的展示平臺。學生們在基地學習活動的每一個幸福瞬間、每一件精彩作品,都會被發(fā)掘、珍藏、展示。
“微語文”課程基地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無論是從功能區(qū)的區(qū)域劃分、色彩調配,還是內部陳設,都營造了學科情境,凸顯了專業(yè)特色,創(chuàng)設了科技與人文融合的教學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了適宜的自主活動和自主表現(xiàn)的平臺。
四、“微語文”課程的實踐成果
(一)提煉了微課程教育的“語文樣本”
自2020年獲批江蘇省基礎教育內涵建設項目以來,學校積極探索,在語文學科建設、學校內涵建設上取得了一些成績。學校將課程基地建設的做法提煉,由“微語文”到“微數(shù)學”“微英語”,由“微課程”到“幸福課程”再到“幸福教育”,形成了學校的辦學特色,并由此申報蘇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指向大語文的微課程設計與實施研究”。
學校在微課程教育“語文樣本”的核心內容中實現(xiàn)了四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了語文學科微學習路徑,拓展了語文教學時空,為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搭建了即時交互工具,堅持“十分鐘”原則,將語文的學習內容片段化、學習時間片段化;創(chuàng)新了語文學科的學習方式,將語文學科內容活動化,將活動內容學科化;創(chuàng)新了語文學習的互動平臺,借助VR體驗亭、朗讀亭、閱讀機和點讀機,通過“朗讀小達人”的評選以及“閱讀節(jié)”“學校詩詞大會”的開展,幫助學生和家長閱讀經(jīng)典內容并進行創(chuàng)作,幫助社區(qū)進一步解決誰來讀、在哪兒讀、讀什么、怎樣讀的問題,構建社會學習大環(huán)境;創(chuàng)新了語文學科的評價方式,依據(jù)學生在人文、藝術等方面的成長情況,建立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多元發(fā)展。
(二)探索了與其他學科的融通滲透方式
“微語文”不僅實踐了“微課程詮釋大語文”的理念,還主張“微語文,大嘗試”,更追求“微語文,大世界”。所以,“微語文”課程基地,是將“微語文”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在微時代的背景下,將原來屬于語文范疇的演講、辯論、寫作等活動,融入各門學科的學習,從而促進與落實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自主學習以及深度學習。
我們不僅通過“微寫作”與其他學科進行融通,還通過閱讀和思維表達加強與其他學科的滲透,用跨界、跨學科的閱讀促進學生博覽群書和融會貫通,用語文的話語生動形象地闡述學科知識,促進學生的思維與表達。
(三)促進了學校教育質量全面提升
課程基地建設以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了培養(yǎng),學校內涵得到了發(fā)展,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提高,家長的滿意度和學校的知名度得到了提升。
學校的小記者社團、相聲社團先后榮獲相城區(qū)“十佳社團”的稱號,其中小記者社團還獲得江蘇省“優(yōu)秀紅領巾小社團”榮譽稱號;學生在《蘇州日報》《姑蘇晚報》《新作文》《創(chuàng)新作文》等報刊上發(fā)表習作兩百多篇;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活動或比賽并獲獎共540人次,其中省級38人次,市級175人次。學校教師獲獎共1223人次,其中國家級11人次,省級65人次,市級330人次。
(四)提高了區(qū)域居民的人文素養(yǎng)
學校擁有區(qū)域內最大的室內圖書館,在課程基地還未建立之前,學校就充分運用圖書館資源,利用學校開展的閱讀節(jié)、詩詞大會等活動,引領學生和學生家長共同提升人文素養(yǎng)。
課程基地建設以來,我們立足學校,將家校互動、校社互動、人機互動等拓展為課程基地建設設施的新途徑。學校的閱讀節(jié)和詩詞大會,因為有了VR體驗亭、閱讀機、朗讀亭,家長參與的深度、廣度都得到了拓展。學校充分利用校報、微信公眾號、“微語文”抖音號三個陣地,評選“微語文”社團“小達人”,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今后學校還將進一步提升課程基地的建設內涵,在課程基地建設與學科常態(tài)教學深度融合、促進學生教師共同成長等方面做更加深入的探索,發(fā)揮課程基地的示范、輻射與引領作用。
本文系2020年江蘇省基礎教育內涵建設項目“‘微語文課程基地”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02-05
作者簡介:梅志軍,蘇州市相城區(qū)漕湖學校,高級教師;吳雪平,蘇州市相城區(qū)漕湖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