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偉斌
沒事的時候只要摸摸脈搏,我們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可你知道這種“觸手可及”的信號有多重要嗎?正常情況下,心臟的跳動是由起搏和傳導系統(tǒng)的最高司令部竇房結發(fā)動的,稱為竇性心律。通常清醒、安靜狀態(tài)下,嬰兒每分鐘心臟跳動120~140次,幼兒90~100次,學齡期兒童80~90次,成年人70~80次。心率與年齡、運動、精神、飲食、心情等因素有關,運動和情緒激動時心率加快,休息和睡眠時減慢。靜息狀態(tài)下心率高低可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臟的健康狀況,每分鐘60~100次被視為在正常范圍內。
心率每分鐘超過100次就算“超速”了,醫(yī)學上稱為心動過速。其中,每分鐘大于100次,為竇性心動過速;每分鐘超過150次可能存在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房顫)、心房撲動(房撲)等,患者常伴有心跳節(jié)律不規(guī)整。若心臟長期處于高速運轉狀態(tài),就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收縮與舒張,一方面會造成心肌供氧減少,導致心臟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另一方面會增加心肌耗氧,導致心臟擴大、心力衰竭。心動過速的原因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前者很常見,體位改變、體力活動、焦慮、激動、飲酒、吸煙時都可能發(fā)生,通常無須特殊處理。病理性因素既包括全身疾病,如發(fā)熱、貧血、缺氧、感染等,也包括心臟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高血壓、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生理性因素導致的心動過速,若合并器質性心血管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等,也可能引發(fā)心絞痛、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等嚴重事件。
通常認為心率慢有利健康長壽,但這個慢也有限度,如果每分鐘低于60次就算心動過緩了。嚴重的心跳過慢(低于45次/分鐘)容易造成血液流速減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導致全身器官供血供氧變差,患者會出現(xiàn)頭暈、乏力、胸悶、氣短等不良反應,嚴重的會導致暈厥,誘發(fā)心絞痛,甚至危及生命。心動過緩多見于運動員、老年人和睡眠時。一些器質性疾病也會誘發(fā)心跳減慢,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房室傳導阻滯、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等。某些藥物也有“降心率”的作用,比如地高辛、美托洛爾、維拉帕米、胺碘酮等。通常,無癥狀的竇性心律減慢無須治療。
除以上情況外,心率還可能發(fā)生節(jié)律不規(guī)整,忽快忽慢,即心律不齊。這是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重要表現(xiàn),可能進一步誘發(fā)心絞痛等,房顫、房撲等節(jié)律不規(guī)整還常合并腦栓塞及外周臟器栓塞并發(fā)癥。正常人出現(xiàn)心律不齊,常會伴有心慌、氣短、胸悶、晚上睡不安穩(wěn)等情況,嚴重時可導致血流動力學障礙,有基礎性心臟病的患者尤為明顯。有這類問題的人,建議及時就醫(yī)查明病因。
要想將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建議堅持運動,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氧運動,如慢跑、快步走、游泳、打羽毛球等;戒煙限酒,避免暴飲暴食,控制體重,作息規(guī)律,盡量不要熬夜;保持良好心態(tài)。若通過上述方法,心率仍然控制不佳,要在醫(yī)生指導下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