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寧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學意識;教學策略
前言
在小學階段文學意識培養(yǎng)是教學重要目標之一,不僅需要訓練學生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與審美能力。正是因為這一教學任務,所以語文教學的資源更加豐富,在語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是精挑細選,每篇文章都有著不同的任務與教學目標,如果過度追求學生語文成績,不僅無法培養(yǎng)學生文學意識,更無法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了解作品背景
小學生認知能力目前正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對外界事物的認知與了解大部分來自于語文老師的引導。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老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跟著老師的思路學習,導致思維受到限制。因此,小學語文老師需要構建良好的學習情境,提高學生對作者以及文章背景的了解程度,進而增強對文章的文學感知能力[1]。
例如,在講解《師恩難忘》時,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講故事等方式構建教學情境,讓學生對文章背景進行了解,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如,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山村老師在農村兢兢業(yè)業(yè)教一輩子書的故事,讓學生被故事吸引,然后,可以讓學生分享一下有沒有哪位老師做的事情令自己印象深刻。通過聽故事與分析故事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師恩”,讓學生對老師產生敬佩。
再例如,在講解《泊船瓜洲》時,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王安石的生平、寫作背景、文章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等,讓學生可以結合作品背景以及作者進一步了解文章含義以及所表達的情感。同時老師可以通過圖片的方式展示“井口”、“鐘山”、“瓜洲”等地點,通過整體感知課文,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只有感受文章整體,才能理解文章內容,更好的理解作品含義,讓學生感知整體的文學性。
二、細致品味作品獨特的語言
文學主要通過文字和語言表現(xiàn)出來,文學表達能夠將讀者跨時空的帶入到任何情景中,感受不同的事物以及人物,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是提高小學生文學意識的重要方式[2]。
例如,在進行《清平樂村居》教學時,這首古詩主要描述五口之家在農村生活的環(huán)境以及生活細節(jié)。辛棄疾將每個人物的形象、面貌、神態(tài)等都描寫得生動形象,具有濃厚的生活氛圍,將辛棄疾對農村愜意、平靜、和諧生活的喜愛充分的表達了出來。本首古詩的特點在于押韻以及動詞的使用方面,前四句韻尾音壓在“ao”上,不僅讀起來有節(jié)奏感,還會朗朗上口。在教學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嘗試用其他字代替這四個字,在保持原意的基礎上進行改變,讓學生體會韻腳在故事中的重要性。在本首古詩當中另一特色就是動詞的運用,在后半句中描寫孩子時,辛棄疾使用“鋤”、“織”、“剝”三個動詞讓人物“活”在紙上,和之前背景相互呼應,由五個人物共同構建和諧、美麗的鄉(xiāng)村圖。作者辛棄疾通過五十一個字就將其樂融融的五口之間生活情形展現(xiàn)出來,將生活的美好充分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欣賞作品時可以“煉字”,通過反復練習積淀文學素養(yǎng)
三、聯(lián)系生活實際
小學生雖然生活閱歷不足,但是大部分小學課文都和生活相關,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時聯(lián)系生活實際,促進學生更好的了解與感受生活。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更容易理解情感類文章,但是老師仍然需要引導學生挖掘文章中的道理,并積極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這樣才能讓學生受到感染,進而更好的理解文章。
例如,在進行《第一次抱母親》教學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文本中的“我”視為自己,將文本中的“母親”視為自己的媽媽,這樣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就會想起和媽媽之間的事情,不但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而且還能產生文章外的傾訴。語文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讓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到語文知識討論與學習中。在進行學習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目前是什么樣的、在長大后想要怎樣照顧母親等,通過喚醒學生記憶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只有學生用心感悟,才能看到課文的深層含義。用生活中的小事舉例,能夠拉近學生生活和語文知識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更好的感悟文學意識。
結語
語文文學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循序漸進,這就要求語文老師根據(jù)學生學習能力、教學內容等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案,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構建高效課堂學習活動。文學意識是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體現(xiàn),學生只有不斷接觸不同的文章才能提高自身文學作品欣賞能力,提高自身的感悟與意識。在教學中,語文老師需要充分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課堂主體位置,積極展開語文知識學習。
參考文獻
[1]劉暢,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8. 15(10): 163.
[2]鄧榮英.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以問題意識促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1 (2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