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娥
引言: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提出了更多要求,需要法治教師深刻意識到新課標的內涵,探析“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和內涵,及時轉變教學理念,采取情境教學、合作教學等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思維得以發(fā)散,主觀能動性得以增強,進而構建出活躍的法治課堂,全面提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現狀分析
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在教學模式上發(fā)生了顯著變化,但仍有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還停留在傳統(tǒng)階段,極大地忽略了生本教育的內涵,在教學中占據絕對主體,“學生是附屬,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依然活躍,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的養(yǎng)成,還會使其喪失對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其自主學習意識將會受到極大限制。其次,教學流程單一化,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多數教師通常利用課件進行講解,將該章節(jié)的重點概念講解完全之后,再布置一些課后習題讓學生自行解決,這種循規(guī)蹈矩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產生一定的抵觸,嚴重忽略了學生自主探究這一過程,學生的主體性并未呈現,無法有效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水平提升。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充分意識到生本教育的重要性,將學生作為一切教學活動的前提,為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終生化發(fā)展奠基。從學生的層面來看,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視度存在較大不足,他們面臨著升學壓力,由于法治課程占據的分值較低,且考查方式屬于開卷考試,大多數將學習重點放在了語文、數學、外語等重要學科學習方面,不愿花時間去學習和探究道德法治課,更多地是簡單的背誦和記憶,對法治知識的學習同樣呈現出較大的功利化,無法靈活地掌握知識點;再加上部分教師自身素養(yǎng)的局限性,導致了很多初中道德法治課程缺乏新穎的教學模式,教師只注重對知識的傳授,未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未做到真正因材施教,學生也會逐漸喪失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興趣。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本課堂的構建路徑
1. 情境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情境教學是當下應用最為廣泛的教學手段之一,能夠給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真實的語言交流環(huán)境,學生通過情境對話理解和掌握法治知識,促使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究,為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奠定基礎。在情境中,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交際,還原人物,學生的積極性得以激發(fā),課堂舞臺也真正交還于學生,其主體性得到明顯凸顯。例如在“師生交往”這一課中,教師可以結合知識點組織開展一個“同學打電話找老師”的情境活動,學生自由組織語言,從面部表情、語氣等方面和教師禮貌交流,讓學生在切實的情境體驗中體會和感知,從其中獲得道理和啟發(fā)。此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之中,角色扮演也是一種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表演小品、改編故事、表演舞臺劇等多種形式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之中獲取更多的樂趣,強化其課堂體驗,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充分激發(fā)。因而,教師也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展示多種案例,并要求學生扮演案例之中的角色,從而使學生更樂于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之中。比如在學到“社會生活講道德”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擇一個自己聽說過的道德故事并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在表演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說說表演過程體現出了怎樣的道德,讓學生分析故事對我們的警示,在日后的生活之中應該通過怎樣的方式踐行道德品行。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學生會通過表演的方式,學會規(guī)范自己的日常行為,提升學生日后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確保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水平達到預期要求。
2. 生活化教學,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生活化教學是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增強知識實用性的重要路徑,教師要在課堂中充分滲透生活化內容,構建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全面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例如在七年級上冊“走進法制天地”單元“法律在我們身邊”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講述自己在生活中所聽到過的“重大違法”的事件,教師對事件進行深刻剖析,找出其具備的價值和內涵,并將其作為反面教材,鼓勵學生遇到類似事件時一定要遵紀守法,切勿存僥幸心理,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在內心深處養(yǎng)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再如,為讓學生掌握“供過于求”和“供不應求”的概念,教師首先提出問題:“豬肉為什么重新回到餐桌?”學生就會回答:“因為豬肉降價了?!苯處燑c了點頭,又提出問題:“那么為什么豬肉會降價呢?”這時候學生就陷入沉思,在適當的時候,教師出面解釋:“因為當豬肉價格持續(xù)上漲時,養(yǎng)殖戶的利益就會增加,而在利益的驅使下,生豬的飼養(yǎng)量就會迅速增長,豬肉的供應量得到保障,形成了供過于求的局面,豬肉的價格自然會下降?!蓖ㄟ^這樣一種生活內容的導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最終在學生在和教師的互動和對話中深度掌握知識點。
3. 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學生的體驗感
多媒體是當下應用較為廣泛的教學工具,其“可視化”和“直觀化”功能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營造課堂氛圍,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實現對知識概念的共同討論,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探究下,真正構建出“以學生為本”的課堂。如在七年級上冊“生命的思考”的第十課“綻放生命之花,感受生命的意義”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自然界中各種“植物、動物”為了生存而不懈奮斗的視頻,如干涸的沙漠上,一顆種子破土而出;非洲大草原上,大象為尋找水源而遷徙……種種現象,有效引發(fā)學生對生命的思考,開始思考生命、珍視生命、尊重生命。再比如在八年級上冊第十課“建設美好祖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豐富的教育資源選擇一些典型案例講解,如“鄧稼先開發(fā)核武器”“錢學森毅然回國”。通過這些光輝人物事跡的講解,讓學生產生一種民族自豪感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社會觀念和民族觀念。
4. 基于微課構建翻轉課堂,給予學生主動探究的空間
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是信息化背景下誕生的全新教育方法,在此模式下,教師只起到一定的輔助和協(xié)調作用,學生能夠自由選擇課內和課外時間展開自主學習,專注于深層次的項目學習和任務學習,無形中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該模式具備較強的適用性,符合當代中學生的應用標準,對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構建生本課堂有著重大意義。因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積極運用微課,構建出一體化、現代化翻轉課堂教學體系,讓學生結合微課進行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真正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拓展學習能力。
5. 小組合作學習,促使生生探究
新課程改革強調“自主、合作、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集互動、探究、討論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在于教師提出問題或者給出任務,讓學生自主分配小組,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通過合作探究完成任務,這一過程更加注重學生的探究,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真正構建出生本課堂。例如在“維護公平正義”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社會現象,并設置一系列問題:“同學們思考一下,哪些問題是公平、哪些問題是不公平的,同學們可以進行討論。”通過小組探討的形式讓學生積極互動,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要樹立公平意識、如何樹立公平意識,規(guī)范學生的價值觀念。此外,教師也可以利用案例教學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探究,將課堂交還于學生。比如在進行七年級“法律在我們身邊”的教學時,教師給出案例:“16歲的劉某是某初中學生,家庭條件很好,從小就嬌生慣養(yǎng),在學校不求上進,幾乎每天都出入網吧并染上了賭博的惡習,花錢如流水。時間長了,父母知道了他的惡習,便嚴格控制他的經濟來源。由于找父母要錢這條路走不通,又實在渴望出去玩,于是,在某個夜晚他竊取了父母五千元……”在案例結束之后,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大幅度提升,小組之間分別對劉某的行為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教師再提出問題:“劉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是否應該對其追究刑事責任?”讓小組學生再次進行討論,最后教師隨機抽取幾位小組代表進行回答,并對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評價,通過師生、生生、案例的共同作用,構建出活躍的生本課堂。
6. 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提升自身的教育素養(yǎng)
作為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不斷接收時代的新思潮,不斷深入研究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內涵,將新課程標準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落實到課程中去,真正實現自身課堂地位從“施教者”到“引導者”的轉變。其次,教師要不斷更新自身的教育方法。作為一名道德法治教師,要在課余時間積極閱讀現代教育書籍,汲取先進的教育理念,自身要從生活中汲取經驗,關注社會時事,將這些生活化素材作為教學的原材料,讓課程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充滿吸引力,并在業(yè)余加強和其他教師的研討,總結教學中的經驗得失,加強情境教學、小組合作教學等手段的多元運用,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構建出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中有所收獲、有所啟發(fā)。
結語:
新課程改革更加強調學生的教學地位,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深刻領會新課程改革的內涵,轉變自身的主體地位,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結合多媒體技術、小組合作,構建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其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進而全面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