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海外僑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既基于原生的情感要素發(fā)生,又是他們在與中國的社會互動中基于自身利益需要而作出的理性選擇。血緣關系是海外僑胞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自然根基,團結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外僑胞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情感紐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外僑胞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利益保障,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外僑胞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精神寄托。要使海外僑胞增進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并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力量,需要進一步完善中國國家的現代性建構,健全中華民族利益共享機制,構建中華民族共享的核心價值體系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加強海外僑胞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教育。
關鍵詞:海外僑胞;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2.03.005
[中圖分類號]D634"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339(2022)03-0031-05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則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海外僑胞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將其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應有之義。因此,如何增進海外僑胞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使之更好地發(fā)揮海外僑胞在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是當前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過程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目前學術界對民族認同的依據主要有原生論和工具論。原生論認為,民族認同是與生俱來的,主要源于人們原生的、自然的情感,體貌特征、歷史記憶、血緣紐帶、語言文字和文化傳統(tǒng)(宗教和習俗)等在民族認同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工具論認為,民族認同具有建構性,是人們在生活中根據具體環(huán)境的變化、利益需求和現實需要進行的理性選擇。實際上,原生論過于強調種族、血緣和文化的原生維度,而忽視了環(huán)境的影響。工具論過于強調變化的環(huán)境與利益需求對其認同的影響,忽視了歷史、血統(tǒng)和文化對其認同的制約。海外僑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既基于原生的情感要素發(fā)生,又是他們在與中國的社會互動中基于自身利益需要而作出的理性選擇。本文試圖從自然根基、情感紐帶、利益需求與精神寄托等四個方面探討新時代海外僑胞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內生動力,以期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參考。
一、血脈相連:血緣關系是海外僑胞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自然根基
血緣是構成民族的基本要素和物質基礎。民族是沿著氏族——部落——部族的軌跡發(fā)展而來的,氏族是原始社會以共同血緣關系結合而成的一種血緣團體,而部落由幾個血緣相近的氏族組成,部族則由部落融合而成。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交融而成,中國各民族的交融不僅是語言、文化和心理特征的交融,也是血緣的交融。中華民族首先是一種血緣共同體。英國民族學家安東尼·史密斯認為,“族裔型民族被視為一個虛構的‘超級家庭’,它夸耀自己的血統(tǒng)和宗譜,并以此來支撐它的訴求。無論你留在自己的共同體內,還是遷移到其他共同體中,你仍然是你所來自共同體的無法改變的、不可分割的一員,并且身上永遠帶著這個烙印”[1]。德國社會學家騰尼斯認為共同體是建立在傳統(tǒng)血緣倫理等因素之上,是由血緣、地緣及精神情感組成的有機整體。在這個有機整體中,無論其成員與這個共同體如何分離,但是其成員與共同體的關系在本質上是關聯的。習近平在為《改革開放與福建華僑華人》一書作序時指出:“海外華僑華人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無論處于什么時代,全世界華僑華人命運始終與祖國的命運連在一起,始終與祖國同步發(fā)展,始終是祖國革命、建設的重要力量?!盵2]
血緣關系是海外僑胞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識產生的重要條件。首先,海外僑胞在血緣上具有中華兒女的自然屬性,這是先天的、無法選擇的;其次,海外僑胞具有中華兒女的文化屬性,包括語言、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等,都有著中華文化的印跡。血緣關系是海外僑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先決條件。海外僑胞作為中華民族多元中的一元,他們?yōu)槭裁丛敢馑茉熘腥A民族這個整體,為什么能夠產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內生動力,除了他們與國內各民族同胞具有共同的命運、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精神追求之外,出自一個共同的祖先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即血緣關系),諸多共同性生成了共同的認同?!拔沂钦l?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在全球認同危機的背景下,海外僑胞不斷追問自己的民族身份,為此他們慎終追遠,從葉落歸根、落地生根到尋根問祖,以中華文化為紐帶,與國內各民族同胞共同塑造中華民族這一整體。海外僑胞與中華民族結成的正是一種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實質上是一種命運共同體。血緣關系是海外僑胞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自然根基。
二、情感相通:團結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外僑胞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情感紐帶
團結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為海外僑胞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了情感紐帶?!案髅褡逯詧F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tǒng)一的內生動力”[3]。中華民族團結統(tǒng)一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中華民族在創(chuàng)造團結統(tǒng)一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天下觀念”“大一統(tǒng)”思想與“中華民族觀念”,這些思想觀念奠定了海外僑胞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思想基礎。天下觀念是古代中國人對世界、對國家和民族的一種想象,“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4]?!按笠唤y(tǒng)”思想是對天下觀念的發(fā)展?!颁咛熘?,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5]。“大一統(tǒng)”思想在民族關系上強調中華民族的整體性,最初表現為夏夷一統(tǒng),后發(fā)展為華夷一體,“四海之內皆兄弟也”[6]128。宗族世系是進行社會組織的重要表現形式。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社會人口呈現出依附性和地域性特征。受此影響,1840年以前,海外僑胞宗親觀念和地域觀念甚為濃厚。1840年以后,中華民族的整體性進一步凸顯,中華民族由自在的民族發(fā)展為自覺的民族。辛亥革命后,隨著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在中國有識之士的倡導下,海外僑胞更加關心中國國家的前途命運,開始從血緣、地緣認同發(fā)展為對中國的民族國家認同,其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得以逐步強化。
團結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是建構海外僑胞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為海外僑胞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提供了中國情結。民族情感是民族成員對民族共同體認同的紐帶,中華民族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族名和始祖、文化符號、文化場所、地域習俗、語言文字、價值觀念和民族精神等都可以建構海外僑胞的集體記憶,激起海外僑胞的中國情結?!拔幕鳛槊褡宄蓡T共同的精神財富,是數千年歷史的積淀,是對悠久傳統(tǒng)的傳承,對民族成員特別是海外游子有特殊的情感維系功能。這種情感維系主要指游子熱愛故土的情思、慎終追遠的意識與對民族、對祖國的摯愛”[7]。海外僑胞的中國情結始于故土,延伸于整個中國和世界,他們將故土情結與對中華民族和祖國的熱愛結合在一起,把祖國的命運與自己的命運聯系在一起。1840年以后,海外僑胞就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斗爭中去,他們捐款捐物,甚至不惜犧牲生命。新中國成立后,海外僑胞和國內同胞一道堅決反對“臺獨”,致力于中國和平統(tǒng)一,反對達賴集團、“東突”分裂活動,促進民族團結??梢?,團結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激起了海外僑胞的中國情結,海外僑胞的中國情結促進了他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這又促使他們參與到維護中華民族團結統(tǒng)一的事業(yè)中,使他們形成“共休戚、共存亡、共命運的感情和道義”[8],進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利益相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外僑胞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利益保障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是海外僑胞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利益保障。追求利益是人的本能,“人們?yōu)橹鶌^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9]。中華民族共同體本質上是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因此,海外僑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本質上是一種利益認同和命運認同。
利益驅動海外僑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則成為了其認同的利益保障。從近代史來看,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僑胞在僑居地受盡欺凌、壓榨和排擠,腐敗的清政府無法保護他們的利益。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海外僑胞開始用資金、技術和人脈資源反饋中國,特別是僑鄉(xiāng)。他們用資金和技術促進僑鄉(xiāng)經濟發(fā)展;他們捐資辦學、扶貧濟困、贈醫(yī)施藥、建橋修路,促進僑鄉(xiāng)社會文明的進步;他們開展科技文化交流活動,充當中國民間外交的使者;他們有的甚至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去,用生命維護中華民族的團結統(tǒng)一。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經濟迅速發(fā)展,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海外僑胞由“海外棄兒”成為了“海外赤子”,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例如,在經濟利益上,近年來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充分發(fā)揮海外僑胞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橋梁作用,通過“一帶一路”建設讓海外僑胞參與到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當中,分享中國發(fā)展所帶來的機遇和成果。在政治安全上,面對海外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動蕩局勢,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保護海外僑胞的利益,把他們的利益看作是中國國家的利益,及時采取撤僑行動,彰顯了中國維護海外僑胞安全和利益的決心和勇氣。在生命保障上,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后,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海外僑胞和中國留學生的健康安全,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安全共同體,它為海外僑胞提供了心理安全感。英國哲學家休謨認為人歸屬于共同體能使個人的弱點得到補償,能使人本身的缺陷得到補救;在共同體中,“借著協作,我們的能力提高了;借著分工,我們的才能增長了;借著互助,我們就較少遭到意外和偶然事件的襲擊。社會就借這種附加的力量、能力和安全,才對人類成為有利的”[10]。可見,人們之所以愿意結成共同體,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安全的共同體能夠給個人以安全和利益的保障。在共同體內,大家守望相助,團結協作,休戚與共,共同體為大家擋風避雨,為大家提供合作和提升的機會。
當前,民族分裂主義、國際恐怖主義盛行,對民族國家的地位和邊界形成嚴峻的挑戰(zhàn),全球問題日益凸顯。因此,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看,應推動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增強56個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以應對各種挑戰(zhàn)?!皬倪@個意義上來說,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面對全球化挑戰(zhàn)最佳的身份認同”[11]。從海外僑胞的角度看,他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可以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聯系,共同參與到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來,為解決全人類所共同面臨的環(huán)境、安全、疾病等問題作出更大貢獻。
四、精神相依: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外僑胞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精神寄托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是海外僑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精神寄托。習近平指出:“中華文明有著5 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發(fā)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力量。我們的同胞無論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的烙印,中華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基因。”[12]雖然海外僑胞的利益認同最直接、最有力,但是文化認同卻是最持久、最深層的認同。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形塑海外僑胞整體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念。中華傳統(tǒng)文化奉行重義輕利、重整體輕個體的價值準則,形塑著中華民族成員的道德至上、整體至上的價值觀念。在倫理價值觀念方面,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倡重義輕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6]36“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6]70“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13]。在個人與群體關系上,強調整體觀念和群體本位。在政治領域,提倡“天下”觀念和“大一統(tǒng)”觀念。在社會和倫理領域,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以群體、社會、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重,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也有人習慣于從關系中去體認一切,把人看成群體的分子,不是個體,而是角色,得出人是具有群體生存需要、有倫理道德自覺的互動個體的結論,并把仁愛、正義、寬容、和諧、義務、貢獻納入這種認識中,認為每個人都是他所屬關系的派生物,他的命運同群體息息相關”[14]。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崇尚的整體至上觀念把海外僑胞的個人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系在一起,使海外僑胞的個人價值取向與中華民族的價值目標相一致,培育了海外僑胞民族氣節(jié)、民族情懷和對中華民族的奉獻精神。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鑄造海外僑胞的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是中華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的反映,是中華文化的內核,是激勵中華民族成員復興中華民族的精神動力。在中華文化的熏陶下,海外僑胞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實踐者、弘揚者和傳播者。海外僑胞到異國他鄉(xiāng)后,他們團結一致、守望相助、自強不息,組建華僑團體,創(chuàng)建華僑社會,開辦華文學校,創(chuàng)辦家族企業(yè)。海外僑胞愛國愛鄉(xiāng),崇德重義,通過捐贈、投資、僑匯等方式支持中國革命和建設,有的甚至用生命詮釋了中華民族精神。他們厚德載物,貴和尚中,積極融入僑居地,與僑居地民眾共同為當地社會的發(fā)展作貢獻。他們在世界各地傳播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海外僑胞善于吸收世界文化的精華,把民主、法治、市場契約等因子融入中華民族精神之中,“從‘得君而治’到民主參政,從‘義然后取’到市場契約,從‘熟人社會’到陌路社會”[15],不斷拓展和豐富著中華民族精神。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形塑海外僑胞的行為規(guī)范。規(guī)范是共同體成員共有的觀念和行為準則。行為規(guī)范包含道德倫理規(guī)范、法律制度規(guī)范和風俗習慣規(guī)范,共同體的行為規(guī)范約束和調節(jié)成員的行為。禮是古代中國基本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海外僑胞往往通過社會化學習,內化中華傳統(tǒng)規(guī)范,并將它作為其遵循的行為準則。海外僑胞回到僑鄉(xiāng)尋根謁祖、尊老愛幼、扶貧濟困、捐資辦學,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在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他們在僑居地組織舉辦舞獅、舞龍、唱戲、猜燈謎等活動,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他們在僑居地開辦餐館、洗衣店、百貨店等,艱辛創(chuàng)業(yè),勤勞節(jié)儉,互助互愛,自強不息。這些都表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海外僑胞的行為。
結語
海外僑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既有情感因素,又有利益需求。進一步增進海外僑胞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
一是完善中國國家的現代性建構。發(fā)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健全僑務治理體系,提升僑務治理能力,將國家制度的健全、國家結構體系的優(yōu)化、僑務治理能力的提升與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建構有機統(tǒng)一,切實保障海外僑胞的合法權益,增強海外僑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整體向心力,廣泛凝聚共識,建構其對中華民族政治共同體的認同。
二是健全中華民族利益共享機制。健全利益共享機制,促進社會分配正義,健全為僑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利益共享。比如,海外僑胞通過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可以建立其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經濟利益紐帶,凝聚經濟共識,推動形成利益共享、使命共擔、命運共系的局面,建構其對中華民族經濟共同體的認同。
三是構建中華民族共享的核心價值體系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大力宣傳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價值共識,最終形成促進國家發(fā)展和民族復興的合力。實施文化強國戰(zhàn)略,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海外僑胞對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認同。
四是加強海外僑胞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教育。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話語,以團結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為情感紐帶,動員和整合海外僑胞家庭、學校、社團和社區(qū)力量,加強海外僑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教育。建立健全海外僑胞與中國交流合作的機制和平臺,如可以為海外僑胞到中國探親、尋根、旅游、留學等提供幫助;可在華人社區(qū)舉辦中國春節(jié)、中秋節(jié)、元宵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儀式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戰(zhàn)爭等重大紀念活動,通過儀式化的行為讓海外僑胞體驗“故鄉(xiāng)”“故土”“祖國”和“中華民族”觀念,凝聚情感共識,促進其對中華民族歷史命運共同體的認同。
[參考文獻]
[1][英]安東尼·史密斯.民族認同[M].王娟,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8:18.
[2]楊學潾.改革開放與福建華僑華人[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1.
[3]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2).
[4] 石介.祖徠石先生文集[M].陳植鍔,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116.
[5]詩經[M].呂斌,注評.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277.
[6]論語[M].梁知,注評.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
[7]李宗桂.儒家文化與中華民族凝聚力[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23.
[8]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8:11.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10][英]休謨.人性論:下冊[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526.
[11]徐杰舜.中華民族“國族”地位確立的思考[M]//孫振王.民族學人類學的中國經驗:人類學高級論壇2003卷.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143.
[12]劉維濤,王堯.共同的根共同的魂共同的夢 共同書寫中華民族發(fā)展新篇章[N].人民日報,2014-06-07(1).
[13][漢]班固.漢書.董仲舒?zhèn)鱗M].楊鐘賢,校訂.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675.
[14]龐樸.師德師說:龐樸卷[N].北京:東方出版社,2018:51.
[15]王福民,張世遠,陳慶超,等.華僑華人與中華民族精神[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218-260.
責任編輯:許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