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代社會,由于有些年輕父母工作繁忙,教育子女的重任就落在了祖輩身上,這種教育方式就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可以緩解年輕父母工作和教育子女的沖突,保證家庭正常運作,但因一些祖輩教育方式不當,存在諸多的問題,如部分小學生出現(xiàn)了心理健康問題。文章結合具體案例,提出學校要切實強化家校合作觀念,加強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開展線上、線下多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教育中做到以人為本,用愛感化學生,幫助隔代教育下的小學生樹立自信;組織課外實踐活動,讓家長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只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配合,隔代教育下的小學生才能更好地成長。
關鍵詞:隔代教育;小學生;心理問題傾向;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簡介:李慧雪(1987—),女,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qū)高橋鎮(zhèn)何家小學。
現(xiàn)代社會有很多雙職工家庭,年輕父母工作繁忙,工作壓力大,無法兼顧到孩子的教育,為保證家庭正常運作,祖父母承擔起教育孩子的重任,這就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父母教育的缺失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呢?面對因隔代教育的負面影響而產生心理問題的學生,班主任應該怎么做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本文結合具體案例,探討如何更好地開展家校合作,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一、隔代教育的優(yōu)勢
(一)隔代教育緩和了年輕父母工作和教育子女的矛盾
一些年輕父母因為工作原因,無法完全投入子女的教育中。祖父母教育孩子解決了年輕父母面臨的難題,節(jié)省了年輕父母的時間,保證了年輕父母的工作時間,保證了家庭的收入來源,有利于年輕父母事業(yè)的發(fā)展,緩和了年輕父母工作和教育子女的矛盾。
(二)隔代教育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家庭關系
祖父母的空閑時間比較充裕,也樂于陪伴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比較容易和孩子建立融洽的關系。祖父母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經驗傳授給孩子,孩子能從中學到不少有用的東西。
(三)隔代教育有利于祖父母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隔代教育可以緩解祖父母的孤獨感。有孫子、孫女的陪伴,祖父母的心態(tài)能變得更加樂觀,更加年輕,這有利于祖父母的心理健康發(fā)展。若孩子取得進步和成就,祖父母也會獲得成就感。
二、隔代教育的不足
(一)專制型的祖父母限制了年輕父母對孩子的教育
在隔代教育中,有些祖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入較多,在家校溝通中,成了家中主要和教師溝通的角色。這種專制型的祖父母會把自己看作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年輕的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面對孩子在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表現(xiàn)、行為表現(xiàn)等方面不夠好的地方,會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教育。專制型的祖父母可能會出面干涉,這不僅會影響教育效果,還會影響年輕父母與孩子的感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
筆者所教的班級中的小T同學是個男生,因其父母忙于工作,平時都是由祖母教育他。父母難得抽出時間和他交流,關心他的學習和生活,要教育他時,祖母由于和父母的教育觀念不一致,經常會出面干涉,小T父母出于對祖母的尊重,以及考慮到平時主要是祖母在教育他,就把教育的主動權交給了祖母,對祖母的干涉也不加以反駁,這樣就起不到有效的教育作用。
(二)隔代教育弱化了年輕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責任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祖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所投入的精力比較多,專制型的祖父母會在年輕父母教育孩子時加以干涉,弱化了年輕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話語權。還有的年輕父母由于自身的惰性,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有時候盡管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合適,也未能及時去糾正。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小T在學校和同學發(fā)生矛盾甚至產生肢體沖突時,如需告知家長,并進行當面溝通的,基本上由祖母出面,而其父母和教師的溝通比較欠缺,這無形中弱化了父母的教育責任。
(三)隔代教育不利于孩子的成長與發(fā)展
1.學習方面
據(jù)中國家庭動態(tài)追蹤調查在2014年和2016年的部分數(shù)據(jù),隔代撫養(yǎng)的男孩數(shù)學成績較差的可能性提高了23%;在語文成績上,隔代撫養(yǎng)對男孩和女孩的成績都存在明顯的負面影響,隔代撫養(yǎng)使女孩的語文成績更差的可能性提高了13.8%,使男孩的語文成績更差的可能性提高了14.3%[1]。
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學習成績較差的可能性更高,這主要是因為祖父母雖然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也關心孩子的學習,但隨著教育的發(fā)展,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學方式的不斷進步,祖父母難免會跟不上教育發(fā)展的腳步,無法給孩子提供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小T同學在書寫上就很潦草,語文成績和英語成績在班級處于中等偏下水平。
2.心理和行為方面
第一,有的孩子會出現(xiàn)孤僻的心理傾向。家庭教育會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由于文化水平和教育理念具有局限性,一些祖父母仍然采用專制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主要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孩子和父母也缺乏充分的溝通和交流,父母的陪伴有限,導致孩子心理上沒有足夠的安全感。長期受這種教育方式的影響,孩子會逐漸出現(xiàn)孤僻的心理傾向。小T同學受隔代教育的影響,性格比較孤僻,在班上朋友很少。
第二,有的孩子會出現(xiàn)行為不當?shù)膯栴}。在祖父母不當?shù)慕逃绞较鲁砷L的孩子,心理容易出現(xiàn)孤僻傾向,在人際交往中,如果發(fā)生矛盾,會不善于用語言去溝通交流,較易與他人發(fā)生肢體沖突。小學生若缺乏基本的責任意識而使自己的性格肆意成長發(fā)育,他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就易于通過不當行為,宣泄自己不滿的情緒[2]。如小T同學長期接受隔代教育,沒有父母的充分陪伴,不愛說話,語言表達能力不強,人際交往能力較弱。在與同學相處的過程中發(fā)生一點小摩擦,就會發(fā)展成肢體沖突。經過筆者和小T祖母的一次次溝通,和小T父母的溝通,并經過筆者和任課教師的教育,小T的不當行為才慢慢地有了改變。
三、隔代教育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增強家校合作,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
由于工作繁忙,一些年輕父母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而祖父母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知識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沒有意識到孩子存在的心理問題,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教師應該就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長進行多方面的溝通和交流,讓年輕父母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教師和家長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及時交流并糾正學生的負面心理傾向,共同引導孩子朝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在小T和其他同學發(fā)生肢體摩擦后,筆者第一時間和他的祖母當面溝通,并和他的父母打電話溝通。筆者以促進小T健康成長為出發(fā)點,分析了小T和同學發(fā)生肢體摩擦的心理原因,指出了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進的措施。小T的祖母和父母意識到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問題,也愿意就如何教育好孩子和筆者多溝通,之后在教育方式上也慢慢地有了改變。
(二)開展線上、線下多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學校組織開展線上、線下多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拓寬學習渠道,引導家長積極學習,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進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學??梢匝埿睦斫】到逃龑<遗e辦知識講座,或者由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開展知識講座,邀請家長參加并積極互動,幫助家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學校也可以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整合優(yōu)質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讓年輕父母和祖父母通過網絡來學習。學校可以提供線上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的收看方式,讓家長觀看視頻學習,也可以讓家長關注比較優(yōu)質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微信公眾號,讓家長利用空閑時間學習。
家長會是家校溝通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師可以分享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和觀點,并邀請對家庭教育比較有心得的家長進行分享。教師可以組織家長就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表現(xiàn)展開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別的家長是如何教育孩子的。通過和諧、高效、有序的家長會,家校加深了了解,就能更好地相互配合,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學校還可以讓班主任多對隔代教育的家庭進行家訪,家訪不限于期初和期末,可按需家訪。教師通過家訪能夠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深入分析學生的性格,制訂有效的教學方案,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環(huán)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3]。
針對隔代教育的學生出現(xiàn)的負面心理傾向,如不愿和其他同學交流溝通,比較孤僻;和同學發(fā)生矛盾和摩擦時,用暴力方式解決;在班級中與其他同學產生的矛盾、沖突較多等問題,班主任可以多進行家訪,采用聊天的方式,讓家長、學生都參與進來,一同交流探討,這樣家訪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小T多次和同學發(fā)生肢體摩擦后,班主任設立了“家長接待日”,以商討方式進行,讓其祖母分析事件中小T所出現(xiàn)的問題,并找到癥結所在。之后,班主任再和祖母一起探討解決的方法。班主任以平等的對話,讓小T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及時進行改正。同時,班主任引導小T的祖母運用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小T。這種充滿人文關懷的“家長接待日”,更容易被家長和學生接受。
(三)以人為本,用愛感化,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隔代教育的學生容易出現(xiàn)孤僻心理傾向等問題,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需要對其多加關注和關心,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融入班集體,和同學和睦相處。筆者對小T的生活、人際交往和學習都非常關心。在筆者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小T在與其他同學相處時也慢慢變得平和起來。
小T從三、四年級就經常和其他同學發(fā)生肢體摩擦,雖然經過教育,到了五年級上學期還是會偶爾發(fā)生小摩擦,但在人際交往上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他的語文、數(shù)學和英語成績也都有了進步。在學期優(yōu)秀評選中,經過同學的投票和教師的評定,小T獲得了“奮進生”的榮譽稱號。這是小T從一年級入學以來獲得的第一張學期綜合獎狀,這大大提升了小T的自信心,也體現(xiàn)了教師、同學們對他的接納和認可。
小T的祖母和父母看到小T的進步,非常欣慰,對學校的教育工作也更加支持與配合。到了五年級下學期,小T已經能做到和同學和睦相處了,同學關系也變得融洽了。
(四)積極組織課外教育實踐活動
教育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教育應多元化,有實踐性和創(chuàng)新性。學校要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學生的重要性,讓家長更多地參與到學生的教育中來。課外教育實踐活動有利于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班主任可以讓學生在母親節(jié)為媽媽做一件事,在父親節(jié)為爸爸做一件事,增加親子之間的互動,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和家長共同完成一件美術作品或科技作品,或者讓家長幫助學生拍攝跳繩視頻、廣播體操練習視頻、朗誦視頻或英語演講視頻等,讓家長更多地參與到學生的教育中來。
課外實踐活動能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給家長提供更多的參與孩子教育的機會,提高父母的責任意識。課外教育實踐活動是課堂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能力能夠得到提升,有父母的參與,學生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有利于隔代教育下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父母要在家庭中營造一種溫暖的氛圍,讓孩子的生活充滿親情關懷,多與孩子溝通互動,在孩子進步時給予其肯定[4]。
結語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起重要的作用。家長需要多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注重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心理。隔代教育的祖輩要更新觀念,不斷學習,多讓父母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多讓父母和孩子互動溝通。祖輩也要加強與教師的溝通交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心理傾向,多給予孩子關愛,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更好地成長。家校合作能夠提高家長和隔代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幫助孩子真正成長為一個堅強獨立、健康向上的人。
[參考文獻]
姚植夫,劉奧龍.隔代撫養(yǎng)對兒童學業(yè)成績的影響研究[J].人口學刊,2019,41(6):56-63.
曹錫鋒.家庭教育和隔代撫養(yǎng)對小學生心理問題傾向的影響[J].家長,2020(1):54,56.
嚴百海.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的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2(4):104-105.
何玲玲.家庭教育方式和隔代撫養(yǎng)對小學生心理問題傾向的影響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下旬),2020(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