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班化教學背景下,初中科學教學價值越來越傾向于教學活動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這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實際的科學教學過程中,項目活動情境教學的應用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文章從項目活動情境教學的基本內涵出發(fā),深入分析和探討項目活動情境教學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應用存在的問題和原因以及相應的優(yōu)化策略。
關鍵詞:項目活動;情境;科學教學;設計與優(yōu)化
作者簡介:婁曉群(1980—),女,浙江省杭州市下沙中學。
項目活動(也叫課堂活動)情境教學是目前較為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情境教學包括現(xiàn)場表演、演示實驗、學生實驗、趣味實驗、視頻、自編肢體語言等,其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學生的感官認知、體驗學習、反思感悟等,提升學生學習的激情和興趣。在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趣味性等方面均可產(chǎn)生一定的作用,因此,項目活動情境教學在各學科教學的應用情況普遍受到關注。
小班化教學是一種特殊的教學方式,有著獨特的教學優(yōu)勢。教師可以充分考慮到學生學情、個性特點,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來提升全班學生的參與熱情。鑒于小班化教學的優(yōu)勢,教師及時切入“項目活動”,并配置適當?shù)那榫?,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深入學習。
一、項目活動情境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高效的課堂教學,既要關注教學設計(含項目活動情境的設計)存在的問題,又要客觀、全面地分析相關的原因,這有利于教師對問題進行精準分析、精細修改、精心調適。
(一)項目活動情境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作為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項目活動情境教學運用恰當,會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反之,則會拖慢教學進度,浪費課堂的寶貴時間。接下來,筆者對項目活動情境教學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
1.使用頻率高,質量低,情境運用簡單低效
部分教師的情境教學停留在“講科學”階段,對有些科學知識把握不準,多數(shù)實驗不會規(guī)范操作,只做部分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或者沒有做實驗的意識,沒有按照要求開展實驗教學。
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部分科學教師雖然多次使用情境教學,但是方式比較單一,僅通過多媒體形式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多媒體成了“電子書”,教學課堂還有“一兜灌”的模式。通過多媒體“電子書”,教師僅停留在講科學、傳遞科學的層面,而且在科學教學上,教師講授的長篇幅會增加情境創(chuàng)設的難度。其中最主要的是,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文字閱讀教學幾乎占用了科學教學的大部分時間,可收效甚微,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2.形式有余,內涵不足,情境脫離學生生活
隨著初中科學教育在教學實踐上的逐漸深入,教學策略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根據(jù)科學教學的新理念,科學學科是學生認識生活最快的途徑之一,科學包含的知識多種多樣,有科技、人文、地理等,這就需要學生在科學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進行科學實踐活動,充分參與到活動中來,盡量避免枯燥乏味的講解。在小班化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茖W教師可以更靈活一些,在情境中更注重創(chuàng)設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科學教學內容。在科學教學的情境建設中,情境是一個雙邊建設的過程,教師和學生都應是主動積極的。很多傳統(tǒng)的科學教學往往教學效率并不高,尤其是科學理論教學一直沿襲著教師講授的教學方式,以語言教學為主,科學知識的傳遞也僅僅停留在表層。
(二)項目活動情境教學低效的原因分析
1.教師的情境教學理論知識學習不足
部分科學教師缺乏科學情境教學經(jīng)歷,情境教學理論知識學習不足,導致其難以形成積極的科學情境教學情感體驗??茖W教學情境的設計偏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難以理解科學知識,就會排斥科學學習,產(chǎn)生距離感,教學效果自然也就達不到預期,學生的心理更不會產(chǎn)生“想學科學”的情感,科學教學效果則會大打折扣。
2.教師曲解學生的主體作用
部分教師為了體現(xiàn)學生主導課堂,讓其在課堂中自主學習,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的能力,自己僅在一旁觀望或做其他事,這樣做是對學生不負責的表現(xiàn)。學生學習的內容及學習方式都是自己選的,甚至可以自己決定學習小組的成員,教師不對學生進行提示與指導,也未提出具體的要求,并且對學生的學習成果不進行檢查,這其實只是在表面上將課堂交給學生。
3.教師對小班化教學特點缺乏精準把握
在小班化教學課堂里,教師要真正了解學生所需,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實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和個體化,增加課堂互動的機會,讓學生獨立思考、相互交流、敢于發(fā)言,充分地自主學習、有效地合作學習、適度地探究學習。
二、項目活動情境教學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項目活動在小班化教學過程中集中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育理念,特別是各種情境教學的應用,能促進學生的素質提高和全面發(fā)展。它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素質的提高。
(一)增強對科學發(fā)展史的學習,創(chuàng)設演繹故事情境
教師可以結合書本的知識來創(chuàng)設不一樣的故事情境,創(chuàng)設熱烈、和諧的課堂情境,如果科學教師只是采用傳統(tǒng)單一甚至是枯燥的方式進行教學,那么可能會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不起來,之后的學習也就很難進行。因此科學教師應事先設計好生動活潑、有趣且具有啟迪性的故事,或者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相應的科學故事并將它演繹出來。
在“水的浮力”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們選擇阿基米德測皇冠的故事進行演繹。學生將故事進行改編,并進行角色的分配、臺詞的修改等工作。參與的學生達到班級人數(shù)的一半,他們分工合作,將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浮力的過程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隨后扮演者分享感受和體會。
這樣做能夠使學生從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科學的學習具有無限的樂趣,從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轉化成主動學習,并且從思想上產(chǎn)生共鳴。
(二)改編課本實驗,創(chuàng)設演示實驗情境
教師可以事先設計好一些有趣的科學實驗,并且在課堂上做好引導工作,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有趣的科學實驗中,牢牢地吸引住學生。教師也可以給學生營造個性化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不斷探索與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妙所在。
在“大氣壓與流速的關系”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出示一張乒乓球懸浮在空氣中的圖片,并提問:“我們都知道乒乓球在沒有任何物體的支撐下肯定會掉落在地上,但這個乒乓球似乎有魔力,它沒有與任何物體接觸卻懸浮在空氣中,你們知道其中的原因嗎?”教師從視覺上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碰撞,讓學生思考并進行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獲取事實與證據(jù)(用吹風機向上吹乒乓球),從而得出結論。
教師可以在教室中開展簡易的實驗來驗證科學現(xiàn)象,確保學生始終對書中的知識內容保持很高的興趣,因為初中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這時教師如果能夠將書中的知識點設計成一個游戲或者當成一個故事講出來,那么初中生對于科學的學習興趣自然也會提高[1]。
(三)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輔手段,自制教具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視聽情境
科學教師可以將現(xiàn)代化教輔手段作為科學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課堂上教師可借助音視頻等手段將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具象化,讓學生能夠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之上思考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完善科學知識體系,對于提高科學教學效果也有顯著的優(yōu)勢。教師可根據(jù)這一特點結合科學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適合學習者的呈現(xiàn)方式,通過自制教具,把不易觀察到現(xiàn)象的實驗做成功,進而達到優(yōu)化教學效果,提高科學教學效率的目的。
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通過風可以感受到空氣的對流。在學習“空氣的對流”一課時,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先看小視頻,感受空氣對流,再通過自制的實驗器材和新實驗,讓學生看到空氣的對流。
初中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對于生動形象的事物會產(chǎn)生更大的興趣,因此,科學教師如果能夠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輔手段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視聽情境,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和接納科學知識,并且保持對科學的探究熱情,這對于學生和老師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學生會全身心投入科學的學習中,科學教師也會產(chǎn)生很大的動力,精心設計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學效果也會得到顯著提升。
(四)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科學是一門抽象的課程,科學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生活化的科學教學模式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策略。在教學中,科學教師需要將其中的科學知識與學生自身的生活內容或經(jīng)驗相銜接,這樣就會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chǎn)生親切感,并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進行學習。
在學習“細菌和真菌的繁殖”一課時,教師在前一天給學生布置預習實驗作業(yè)——酵母菌的發(fā)酵。教師出示實驗成功與不成功的圖片,讓學生討論分析、總結經(jīng)驗,展示正確的實驗步驟,引導學生進行課堂交流,并對成果進行展示。
在展示完所有學生的作品之后,有學生表示收獲滿滿,也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和生活的不易。通過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不僅讓學生把課本當中學習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還對情感教育起到積極的作用。
(五)激發(fā)思維藝術,開發(fā)文創(chuàng)情境
科學與藝術是人類知識的不同領域,兩者既是相通的,又是矛盾的,是相對獨立卻又可以相互融合的。李政道說:“科學與藝術是分不開的?!痹趯W習科學的過程中,將已學的科學知識與藝術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的文創(chuàng)作品對學生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文創(chuàng)作品不僅可以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激情,將多元化的要素運用到科學中。
在學習“蘑菇的繁殖方式”時,學生對孢子有了認知,但在實際生活中沒有看到過或者接觸過,教師引導學生制作“孢子印”,學生可以充分認識孢子的集合體。具體操作如下:準備新鮮的香菇或蘑菇,去除菌柄,將香菇靜置在紙上1—3天,可以觀察到香菇灑落的孢子所形成的痕跡,對孢子印進行精細加工,可以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制作成喜歡的物件,如書簽等。
在制作過程中,有些學生非常成功,有些學生失敗了,這樣學生之間可以相互討論交流,總結出成功的經(jīng)驗,并對有疑惑的地方進行分析和探索。在作品的精細加工過程中,融入了數(shù)學、藝術等元素,使學習多元化,讓學生多方面發(fā)展。
三、思考與體會
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在科學課中適當?shù)剡\用項目活動情境教學有利于活躍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學習科學的積極性,使他們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并對自然現(xiàn)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2]。
1.提高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活躍科學課堂氛圍
部分科學課堂中,教師采用直接講解授課的方式,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但初中生正處于認知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對很多深奧的學科知識難以理解,更別說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了。在實踐中,項目活動情境教學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在科學情境教學中,教師可把知識點放進情境中,讓學生更真實地進入課堂教學,在情境中理解科學知識,更細致、深入地理解、掌握新知識。同時,在情境中,師生之間可以進行相應的交流,學生因為產(chǎn)生了興趣會主動向老師提問,或是老師與學生對某一科學現(xiàn)象進行探討,這樣更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科學認知能力,促進了學生科學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活躍了科學課堂的學習氛圍,教學效果也會得到顯著的提高。
2.有效提升學生的情感認知,深化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認知需要情感,情感促進認知,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科學知識總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具有情境性的特點,科學教學如果脫離了情境,學生對部分科學知識就難以理解,認知活動效率不高,教學效果自然不好。項目活動情境教學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就是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場景或營造一定的課堂氛圍,將學生引入情境中,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加強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開心、舒適的環(huán)境中學習科學知識,科學課堂環(huán)境不再讓人感到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也跟著提高了,就會更主動地參與到科學課堂中來[3]。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會將科學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情況相結合,將抽象的知識放置在教學情境中,使之轉化為形象具體的知識,方便學生理解并掌握。
[參考文獻]
丁潔虹.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科學借力傳統(tǒng)文化開展深度學習策略探究[J].文化產(chǎn)業(yè),2022(5):148-150.
周建秋.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科學“五度”教學策略[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22,38(1):42-46.
孫冉冉.在初中科學學科中實施探究式教學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