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福建等地的方言中,將“信”稱為“批”,“僑批”除了有“信”的意思,還兼具匯款單的功能,所以,“僑批”就是來自海外僑胞的“信、匯”合一的“郵件”。以“僑批”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民族歌劇《僑批》,2022年10月4日,在廣州大劇院正式首演。這部歌劇由珠海演藝集團創(chuàng)作演出,作曲孟衛(wèi)東,編劇王勇,導演廖向紅、鄧一江,指揮朱曼,主演呂薇、李揚、張楨子、林青、劉倪汝、雷皓程、常振華、蘭凱等。本次首演版本,是在2022年7月3日珠海大劇院試演版本的基礎上,修改打磨之后的首次亮相。
當然,“僑批”只是一種物件,以這個物件為主題的歌劇創(chuàng)作,就需要樹立其獨特的核心內容表達。在這一點上,歌劇《僑批》的落腳點可謂精妙。作者在物言物,從“批”的本意“信”字出發(fā),講述了一個感人肺腑的動人故事,弘揚了中華民族誠信為本的高尚品德,傳遞了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思想內涵。
“賣豬仔,賣豬仔,家山若是容易過,哪得目死去番邦。賣豬仔,賣豬仔,無奈賣身豬仔行,做牛做馬去開荒。賣豬仔,賣豬仔,三死六留一回還,七日七夜水茫茫。賣豬仔,賣豬仔,火船駛過七洲洋,回頭不見我家鄉(xiāng)?!眲≈羞@段合唱,是梁董氏送別被賣女兒彩云時,鄉(xiāng)民們的群體合唱,唱詞非常簡練、清晰地交代了這些人為何會賣身“豬仔行”,以及賣身之后生死未卜、苦難凄慘的命運。而這也正是當年背井離鄉(xiāng)下南洋的華工們真實命運的寫照。所以,本劇所講的戲劇故事,來源于真實的生活,在細節(jié)之處或許有虛構和想象的成分在其中,但是誰又能說,在那個苦難的年代,中國沿海地區(qū)有多少家庭不是梁董氏一家的翻版!
《僑批》是一部沒有反面人物的作品,僅看角色名便知,比如梁誠如、唐有信、蘇義天等等,作者在賦予每個人物名字某種寓意的同時,也暗示著人物的某種性格或品格。不過,雖然沒有反面人物,但是由于有當年華人下南洋這樣一個社會大背景,以及劇中人物坎坷多舛的命運,所以戲劇矛盾沖突也將圍繞這兩方面展開。
一開場,梁誠如已經(jīng)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他掙扎著請人代寫一封信,要將賣身十年辛苦掙來的100塊大洋寄回家,千叮嚀萬囑咐,讓老婆梁董氏一定不能賣女兒,一定要讓女兒讀書上學堂……梁誠如帶著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對女兒命運的擔憂離開人世,由此引發(fā)了之后一系列戲劇故事。梁誠如雖然在一開場不久就去世了,但他無疑是當年海外華工僑胞形象的代表。與梁誠如同船的華工僑胞們又為他湊了900塊大洋捐款,于是這筆承載著超級巨款的“僑批”,就一路發(fā)到了梁誠如家鄉(xiāng)的僑批局。當僑批局主事唐有信拿到僑批,壓力倍增,1000塊大洋無疑是一筆巨額財富,如果后續(xù)不能如數(shù)到賬,那么先行墊付的僑批局就面臨破產(chǎn)的危機。唐有信被僑胞義舉所感動,決定先湊錢墊付,但是僑批局襄理蘇義天卻不肯承擔這個風險,并提出退股。
與此同時,梁誠如家里,老母親常年臥病在床,妻子梁董氏為了給婆婆治病,不得已決定賣掉女兒彩云。兩條戲劇線,一是唐有信在積極籌款盡早兌現(xiàn)僑批;二是梁董氏母女、祖孫即將凄楚離別。當彩云乘坐的船開錨起航之際,唐有信終于將賣地押房湊足的1000塊大洋交到了梁董氏手中,兩條戲劇線得以交匯,然而卻沒能救下被賣的彩云,悲劇依然陰差陽錯地發(fā)生了。梁董氏看著滿滿一擔的1000塊大洋,悲痛欲絕:“晚了,晚了,說什么都已經(jīng)晚了,眼看她一點點消逝在遠方;晚了,晚了,說什么都已經(jīng)晚了,一縷魂也隨潮飄飄蕩蕩?!薄秲S批》第一幕的戲咬合得非常緊,戲劇張力很強,環(huán)環(huán)相扣,牽動人心。第二幕更側重于情節(jié)以及人物命運結局的交代和情感的抒發(fā)。
民族歌劇《僑批》基本以歌唱為主,少有對白。獨唱、重唱、合唱,歌劇當中的幾種音樂表現(xiàn)形式都涵蓋其中。大部分的獨唱和重唱都是敘事抒情兼而有之的內容,劇中很多唱段都有著比較鮮明的節(jié)奏和快捷的演唱速度,比如唐有信、蘇義天的二重唱《紙輕批薄千金重》、唐有信和唐夫人的二重唱《算來算去算了又算》等。唐有信是“誠信”的代表:“僑批局以誠信為本,批到付款不能遲延?!彼麨榱藘冬F(xiàn)僑批,不惜押房賣地、賣妻子的陪嫁,因為他將誠信看得高于一切。因此,他的音樂形象具有執(zhí)著、果敢的風格:梁董氏是本劇的女主角,一個非常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女性形象,她的命運非常凄慘悲苦,但是她卻從來不向命運屈服,當她得知唐有信為了兌現(xiàn)僑批賣地押房,毅然將僑胞們捐助的900塊大洋原封不動還給唐有信。她雖然沒有自己的名字,但她就是“誠如”的代言,所以,她的音樂形象既有代表命運的傷感、哀婉,也有代表個性和品德的堅毅、不屈。作曲家沒有刻意追求民族地域化的形似,而是將廣東地區(qū)的音樂元素糅進寫作當中,特別是在一些前奏、間奏的器樂段落,通過竹笛、簫、塤、高胡、二胡、琵琶等民族樂器的演奏,將地域感、年代感、氛圍感恰如其分地體現(xiàn)出來。
說到年代和地域感,這部歌劇從歌唱表演、舞美、服化道都有很鮮明的體現(xiàn)。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海,富有廣東嶺南特色的建筑,寬大破舊的粗布衣裳,都很有代入感。本次首演,在試演的基礎上,主創(chuàng)對劇本、音樂做了更精細化的梳理,有精簡,也有補充。對于試演版中幾段拖延劇情推進的唱段,在確保作品結構完整合理的同時,進行了大膽刪減。試演版中,僑批局只有兩位伙計,并且這兩位都是只說不唱,在本次演出中,不僅讓伙計的人數(shù)增加為四位,同時讓伙計們也“唱”起來。二幕一場,首先就是四位伙計的唱段:“東街典當已臨近,西市抵押快到期,南門王家催款緊,北邊張府追債急。如果逾期不兌現(xiàn),田莊、房契、嫁妝、地契,全失去……”這段四重唱的補充,更強化了唐有信所面臨的危機,由此引出唐有信和唐夫人的二重唱:“看老爺愁眉不展,憂心忡忡那筆僑批款?抵了房產(chǎn)押地產(chǎn),還搭上夫人陪嫁一件件。終于湊足了大洋整壹仟,才保住批局信譽傳美談。如今巨額債務欠,至今不見一塊錢?!比绱?,在音樂表現(xiàn)得以豐富的同時,戲劇的邏輯性也更加完備。
為了凸顯嶺南特色,本次首演還有很多細節(jié)上的修改和調整。比如劇中的四位水客,也即送“批”人,本次全部用粵語演唱;將僑批局大門更改為現(xiàn)在的中式門樓:將梁誠如家的泥坯房更改為帶瓦的蠔殼泥坯房;道具方面也植入一些唐家灣特產(chǎn)。目的就是要在視覺上更加強調地域風情的特征。二幕三場,當梁董氏如愿以償用僑胞捐款建好了學校,鄉(xiāng)親們遙望遠方,呼喚海外親人,舞臺另一空間便出現(xiàn)了海外華工在勤苦勞作的景象:有挖煤的、有修路的、有收割甘蔗的……突然幾個外國監(jiān)工)中上來,朝著華工身上無情鞭撻……受盡屈辱的華工們,含著眼淚望向家的方向,深情唱出:“望鄉(xiāng)望鄉(xiāng)……家鄉(xiāng)不能忘,故土不能忘……”這段華工受欺凌的表演場景也是本次演出補充的,以此反襯作品所隱含的只有國家富強,人民才能有尊嚴的深刻思想內涵。
劇中梁董氏一段《大海啊,我恨你》,是這個人物的一首核心唱段:“大海啊,你浩浩蕩蕩,卻載不動我的悲和愁……十年前,我男人海上走,從此一去不回頭……現(xiàn)如今,我的女兒也從海上走,從此一去她再不回頭……大海啊,我恨你,大海我恨你恨難休……我悔不休恨不休,悔恨悠悠?!比缈卦V如哀泣,被呂薇演繹得細致入微、情深意切,總令人想到《黃河怨》中的那位悲慘女性?!秲S批》中,呂薇塑造了一個不同于她以往任何一個角色的全新形象:黑黃枯瘦的面龐,凹陷的雙眼,佝僂的身形,就是這樣的一個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女人,卻充滿誠實、善良的光輝。呂薇完全不顧外在形象的美與丑,將自己一股腦投進人物中,于是觀眾才會信以為真,才會對梁董氏悲慘的命運產(chǎn)生無比的同情與關切。飾演唐有信的李揚,音色干凈純粹,高昂清亮,臺風也比較穩(wěn)健。飾演梁誠如的常振華,雖然出場不多,但是將一個被壓榨華工的形象把握得很準確,以至于我完全沒有將其與當年屠呦呦儒雅的“父親”掛上鉤。其他角色都由珠海演藝集團的演員擔綱,表現(xiàn)也值得稱許。這部劇還有一組全部為珠海演藝集團演員的B組,因本輪廣州演出只有一場,B組沒有機會登臺,但據(jù)說B組演員專業(yè)水平也不錯。而《僑批》作為珠海的首部歌劇作品,今后常態(tài)化的演出不會少,B組作為集團的主力,將會有更多大顯身手的機會。
擔任本劇合唱演出的并非專業(yè)合唱團,而是由珠海演藝集團旗下歌舞團、話劇團、戲曲院團演員組合而成,這也是該集團因地制宜搞歌劇的一項戰(zhàn)略措施。雖然這個“三合一”構成的合唱隊,在演唱的專業(yè)水準上還有提升的空間,但是能將這樣一部合唱占比不算小、唱演均要兼顧的大型原創(chuàng)歌劇作品完成,已經(jīng)相當不容易。相信有這部《僑批》奠基,這支“三合一”的合唱隊將會朝著更加專業(yè)的方向邁進。擔任本次演奏的是剛成立一年的南昌交響樂團。作為該樂團的藝術總監(jiān),朱曼此番可謂是率親軍“出戰(zhàn)”,看得出這支年輕的樂團與指揮之間的默契,其對作品的詮釋也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三個月前,《僑批》還叫《唐家灣僑批》。這次去掉了“唐家灣”三字,不僅劇名聽上去更加簡潔醒目,同時也讓作品突破了地域的“結界”?!皟S批”和廣東有關,但不限于廣東所有,珠海演藝集團率先將其作為歌劇創(chuàng)作的題材抓在手中,不僅說明該集團對于文藝創(chuàng)作選材的敏銳,同時也說明他們意識到這一題材所具有的深度和廣度。一部文藝作品,地域特征只是表象的東西,作品真正的精神內涵,是應該突破地域的局限,表現(xiàn)人類的情感通識,如此才會賦予作品更長久的普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