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犖菲 龔語菡 賀義博 姚葉
摘要|道德虛偽是一種普遍的道德現(xiàn)象,對其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本研究以自戀特質為自變量,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心理特權和自我控制對自戀和道德虛偽的鏈式中介效應模型。對187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1)自戀與心理特權顯著正相關,與特質自我控制顯著負相關;(2)心理特權與特質自我控制顯著負相關。研究為高自戀者的情緒和行為表現(xiàn)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但由于量表選取等因素,自戀與道德虛偽間的相關不顯著,無法進行中介作用分析。結論顯示,高自戀群體擁有更高的心理特權和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特權高的群體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未來應進一步對道德虛偽量表進行修訂,以期得到更可靠的研究結果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干預方法幫助高自戀人群的心態(tài)和生活有所改變。
關鍵詞|自戀;道德虛偽;心理特權;自我控制;中介模型
1??? 引言
道德虛偽(MoralHypocrisy)又稱“道德偽善”,是指某人在人前會表現(xiàn)出一定的道德行為,不過主要是出于對個體本身利益的考量,并且在私下里會設法減少進行道德行為所要付出的代價,甚至做一些違背自己的道德標準的行為(Batsonetal.,1997,1999)。道德虛偽一般分為個體和人際兩個層面。個體層面主要指個體本身言行不一致,即人們的行為無法達到其對外所宣揚的道德標準。人際層面主要指對自己和他人的不道德行為的評價不一致,即“寬于律己,嚴以待人”,也是我們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用語“雙重標準”(Lammers,2012;ValdesoloandDeSteno,2008)。人類具有社會性,不論是個體層面還是人際層面,道德虛偽的出現(xiàn)可能是起源于人順應社會的需要,尋求好的社會資源等私利,帶有欺騙成分。
道德虛偽雖然對個人來講可以獲益,但若人人只說不做,或寬于律己,對于社會則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不利于社會正面風氣的形成。
前人研究發(fā)現(xiàn)有多種因素都會對道德虛偽產(chǎn)生影響。孫嘉卿等(2012)通過雙加工理論解釋道德虛偽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認知偏差、認知水平等認知加工與自我提升、自我欺騙等動機加工都會影響道德虛偽。吳寶沛和高樹玲(2012)從進化心理學角度解釋道德虛偽,認為其是一種機會主義適應策略,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不道德行為獲得的利益會多于道德行為,因此人們通過道德虛偽可以在保持形象的同時獲得更多的私利。研究發(fā)現(xiàn),情緒會影響人們道德虛偽的表現(xiàn)。波爾曼(Polman)和魯坦(Ruttan)在2012年通過實驗對憤怒、嫉妒和內疚三種情緒進行啟動并研究其對道德虛偽的影響,發(fā)現(xiàn)憤怒增加了道德虛偽,內疚消除了道德虛偽,而嫉妒會逆轉道德虛偽。姆斯等(Lammersetal.,2010)發(fā)現(xiàn)權力感會影響個體和人際兩個層面的道德虛偽。黑暗人格中自戀人格和馬基雅維利主義也對道德虛偽有較大影響,個體自戀和權謀程度越高,越會表現(xiàn)出道德虛偽現(xiàn)象(侯玉波等,2020)。本研究進一步探討自戀對人際層面道德虛偽的影響及其內部機制。
1.1 自戀與道德虛偽
自戀(Narcissim)一般表現(xiàn)為夸大的自我重要性、渴望權力、喜歡贊揚、易嫉妒、缺乏共情等特征。鄭涌和黃藜(2005)將自戀的維度進行劃分,分為顯性自戀和隱性自戀,顯性自戀包含權欲、優(yōu)越感、特權感和自我欽羨四個維度,隱性自戀與顯性自戀不同的是該群體會表現(xiàn)出易感質特點。身為黑暗人格的一種,自戀的負面影響已有大量研究證實。黃英選(2018)發(fā)現(xiàn)隱性自戀較高的個體會產(chǎn)生比較大的人際關系困擾。劉宇平等人(2021)發(fā)現(xiàn)自戀與攻擊行為正相關,并且自戀還會通過憤怒情緒特質間接影響攻擊行為。
自戀與道德虛偽之間的關系研究較少。納索(Naso,2007)發(fā)現(xiàn)自戀和羞恥情緒與道德虛偽有關。侯玉波等人(2020)發(fā)現(xiàn)自戀對人際層面的道德虛偽有正向影響,并且可以通過馬基雅維利主義間接影響。通過兩者定義進行分析,自戀程度較高的人會有較強的操縱欲,表現(xiàn)出明顯的優(yōu)越感,喜歡對外展現(xiàn)自己的獨特與美好,而人際層面的道德虛偽主要表現(xiàn)為降低對自我的道德標準或減少自我為主體的道德行為,并提高對他人的道德行為標準,而提高對他人道德行為的標準也是對外宣稱自己高道德標準的一種方式。與自戀程度高的個體相似,兩者都喜歡對外展現(xiàn)出自己優(yōu)秀的一面,對此我們認為自戀水平高的人希望在他人面前維持一個良好的形象,而人際層面的道德虛偽可以為其提供展示途徑,因此我們提出假設:自戀與道德虛偽有較強的相關性,自戀水平高的人會做出更多的可以正向預測道德虛偽的行為,即“雙標”行為。
1.2 心理特權的中介作用
心理特權是指一種自我感覺可以享有特殊權利的信念或知覺,認為自己有權獲得別人的寬容或可以避免擔責等(白寶玉等,2017)。心理特權與權利感存在一定差異,心理特權主要強調夸大病態(tài)的權利體驗。無論是顯性自戀還是隱性自戀,特權感都是其主要維度之一,心理特權在自戀人格的人格特征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xiàn),自戀的人認為自己有權獲得更多的特殊權利,兩變量之間高度相關(鄭涌、黃藜,2005)。心理特權與馬基雅維利主義、特質憤怒、缺少共情和同理心等人格特征聯(lián)系緊密,且心理特權水平較高的個體傾向于將失敗歸因于他人,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白寶玉等,2017)。心理特權水平較高的人會做出更多的負面行為。楊晨潔(2020)發(fā)現(xiàn)高心理特權個體的內隱利他傾向低于低心理特權個體。劉思義(2019)對青少年心理特權水平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特權水平高的青少年會對以自己為主體的不道德行為更加寬容,對他人的不道德行為更加苛刻,而這種表現(xiàn)就是人際層面的道德虛偽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自戀可以通過心理特權間接影響道德虛偽,心理特權在自戀與道德虛偽中起中介作用。
1.3 特質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特質自我控制主要指個體本身具有的自我控制水平。在自我控制對道德虛偽的研究中,我們一般發(fā)現(xiàn)自我控制對道德虛偽產(chǎn)生有實際影響,黃耘實(2019)在研究自我控制對道德偽善與道德判斷的影響時發(fā)現(xiàn)自我控制能力高的個體,傾向于做出公平性的選擇,較少出現(xiàn)道德偽善行為,并且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個體對自身以及他人的偽善行為更傾向于做出一致性評價;同樣地,其他實證研究亦能證明自我控制與道德虛偽確有關系,科克利斯等人(Kokkorisetal.,2019)發(fā)現(xiàn),自評的自我控制正向預測行為的真實性,通過操縱而誘發(fā)自我控制能夠提升真實性。值得注意的是,自戀人格與特質自我控制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但是以往的一些論述與實證表明,NPI評分高的人相對主導、外向、展現(xiàn)、積極、沖動、自我中心、主觀自滿和缺乏自我控制。在里斯金(Raskin,1988)對自戀人格量表進行結構分析后發(fā)現(xiàn)心理特權高的人缺乏自我控制,隨后,羅德沃特等人(Rhodewaltetal.,1998)對這一現(xiàn)象提出了解釋:這種缺乏自我控制可能表現(xiàn)在情緒和行為上,因為高自戀者比低自戀者有更不穩(wěn)矩的自尊水平,在生活中表現(xiàn)出更多的沖動性,他們的情緒變化快速而且變化的強度很大。事實上,在大量討論“自戀”“自我控制”與“道德虛偽”研究中鮮少直接探索“自我控制”在其中發(fā)揮著何種作用。據(jù)此本研究假設自戀可以通過特質自我控制影響道德虛偽,特質自我控制在自戀與道德虛偽中起中介作用。
1.4 心理特權與特質自我控制
心理特權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穩(wěn)定的主觀信念或知覺,指個體感到有權利獲得優(yōu)待以及被豁免社會責任(白寶玉,2019),而在澤特克(Zitek,2010)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高水平的心理特權往往會導致社會適應不良,如降低個體的社會責任感和同理心,使個體表現(xiàn)出更多的自私、攻擊和線下欺騙等等道德虛偽行為。白寶玉(2019)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特權水平高的個體更可能具有一些適應不良的人格特質,例如不信任別人、缺乏自我控制、特質憤怒、馬基雅維利主義、貪婪、低宜人性、缺少同情心等。這些特質促使心理特權水平高的個體更可能做出一些消極行為,例如自私行為、不道德行為、剝削行為、攻擊行為。心理特權水平高的個體傾向于將積極結果歸因于自己,消極結果歸因于他人,因此更可能疏遠或責備他人,更不愿意寬容他人和修補一段破裂的人際關系。已經(jīng)發(fā)表的研究雖然分別單獨探討過自戀與心理特權水平、自戀與自我控制的關系,并分析了心理特權水平和自我控制對于自戀所產(chǎn)生的作用,但是,這些研究是孤立存在的,目前尚沒有研究將自戀、心理特權水平、特質自我控制和道德虛偽放在同一研究框架下,對自戀到道德虛偽發(fā)生的整個邏輯路徑開展過實證分析。據(jù)此,我們假設心理特權和特質自我控制在自戀和道德虛偽中起鏈式中介作用。
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自戀是否正向影響道德虛偽,二是在自戀與道德虛偽的關系中心理特權和特質自我控制是否分別起中介作用,三是在自戀與道德虛偽的關系中心理特權和特質自我控制是否起鏈式中介作用。研究的理論模型如圖所示: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通過網(wǎng)絡發(fā)放問卷招募被試,回收問卷368份,剔除無效問卷后收得有效問卷187份,有效率為50.8%。男性占比27.3%,均為大學生,年齡在18~25歲之間。
2.2 研究材料
(1)自戀人格
鄭涌等(2004)依據(jù)自戀人格量表(narcissisticpersonalityinventory,NPI)編制的大學生自戀人格問卷(α=0.70)。該問卷采用5級評定法記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自戀水平越高。
(2)心理特權
采用修訂后的堪培拉等(Campbelletal.,2004)編制的單因素8條目心理特權量表(α=0.91),采用李克特式七點記分方法,從“1”(完全不同意)到“7”(完全同意),測量被試認為自己應該比別人得到更多的程度,即心理特權程度。
(3)特質自我控制
采用譚樹華和郭永玉(2008)在唐尼(Tangney,2004)編制的自我控制量表基礎上的修訂版本(α=0.93),采用5點評分,從“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別計1~5分,總分越低,表示自我控制水平越高。
(4)道德虛偽測量
道德情景評定法,選用楊慧(2018)的問卷(α=0.89),該問卷參考姆斯等人的實驗范式,根據(jù)在校大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情境進行編寫,主要涉及考試抄襲、冒用他人物品、利用職務作弊等三類涉及違背社會公德的道德情境。共有7個實驗情境,3個情景的行為主體為中性他人,3個情景的行為主體為自己,被試在每個道德情境后回答對行為主體道德行為評價的三個問題:你贊同行為主體的決定嗎?你贊同行為主體的行為嗎?你認為行為主體的行為錯誤程度?問卷采用1~7級評分,中間的1個道德情境作為過渡,不做統(tǒng)計。實驗通過分組與問卷的先后設置抵消被試根據(jù)前三篇量表對本次實驗主題的猜想,從而影響到道德情境評定的真實性的可能。
2.3 程序
通過網(wǎng)絡發(fā)布問卷星,在獲得被試同意后要求被試按照順序依次直覺填寫大學生自戀人格問卷、心理特權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及道德情景評定。為消除道德情景評定中,情景順序造成的影響,被試將被隨機分配行為主體為他人與行為主體為自己先后順序不同的兩份問卷。
3??? 結果
采用SPSS25.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3.1 描述統(tǒng)計
對自戀、心理特權、特質自我控制、道德虛偽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和相關分析(見表1),因為心理特權為非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因此用皮爾遜相關和斯皮爾曼相關進行統(tǒng)計,可知自戀、心理特權、特質自我控制之間有顯著相關,因此對這三個變量進行進一步的檢驗。自戀與道德偽善相關性不顯著,因此不進行以道德虛偽為因變量的進一步討論。
3.2 以自戀為自變量、特質自我控制為因變量、心理特權為中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檢驗(見表2)
第一步回歸,用自戀預測特質自我控制,發(fā)現(xiàn)自戀對特質自我控制有顯著的預測效應(β=-0.268,t=-3.789,p<0.001);第二步回歸,用自戀預測心理特權,發(fā)現(xiàn)自戀對心理特權的預測效應顯著(β= 0.576,t=9.582,p<0.001);第三步回歸,用自戀和心理特權共同預測特質自我控制,發(fā)現(xiàn)自戀對自我控制有顯著的預測效應(β=-0.269,t=-3.092,p=0.002),心理特權對自我控制無顯著的預測效應(β<0.001,t=0.004,p=0.997),自戀和心理特權共同預測特質自我控制的模型顯著(F=7.141,p=0.001)。綜上,心理特權對自戀和特質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不顯著。
4??? 討論
4.1 自戀、心理特權、特質自我控制三個變量兩兩相關
研究對187份問卷結果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自戀與心理特權呈正相關,支持了自戀與心理特權緊密聯(lián)系的結論(Campbelletal.,2004;RothmanandSteil,2012)。同時,發(fā)現(xiàn)自戀與自我控制呈負相關,證實了高自戀者的自尊水平相比低自戀者更不穩(wěn)定,情緒變化快速且強度較大,遇事更易產(chǎn)生沖動行為的理論基礎(Rhodewalt,1998;黃英選,2018)。另外,心理特權與自我控制的負相關性與羅伯特和霍華德(RoberandHoward,1988)對自戀人格量表進行結構分析時的發(fā)現(xiàn)相一致,心理特權高的人往往缺乏自我控制,高心理特權者認為自己有權利獲得優(yōu)待,豁免一部分社會責任,因此會在自我控制與約束上抱有松懈態(tài)度。
這些發(fā)現(xiàn)證實了一部分理論模型,對自戀及其相關特質間的聯(lián)系進行理論檢驗,為解釋高自戀者的情緒和行為表現(xiàn)提供了科學依據(jù)。自戀者在夸大自己的重要性的同時又容易焦慮和敏感,表面強大的同時又很在乎他人的評價,這種不穩(wěn)定的特性導致其自控能力的相對缺乏(張旭,2011)。對于情緒波動過大或容易發(fā)生沖動行為的群體,可以探究其是否擁有高自戀和高心理特權的人格特質,調節(jié)其內心對夸大權力感的主觀信念和認知,對管理自我情緒、穩(wěn)定人際關系、避免不當行為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4.2 自戀與道德虛偽不相關
研究結果顯示,自戀人格與道德虛偽行為間無顯著相關,與侯玉波等人(侯玉波等,2020)報告的發(fā)現(xiàn)不同,自戀人格本身并無法顯著預測人際層面道德虛偽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針對與以往研究結果的矛盾,仍無法斷言自戀人格本身與道德虛偽行為不存在相關關系,恰當?shù)慕忉屖蔷唧w研究程序中所存在的操作失誤,如問卷長度、主試的指導方式等都不可避免影響了被試進行具體實驗的動機,造成實驗結果本身無法反映被似的真實情況。此外,以往道德虛偽的相關研究中,針對個人層面道德虛偽行為的測量常采用巴特森等人(Batsonetal.,1997)的任務分配范式,而針對人際層面的道德虛偽行為則常以姆斯等人(2011)的道德兩難任務,但無論是經(jīng)典的任務分配范式,還是道德兩難任務都存在著低復制性的問題,以往學者在研究中也報告了顯著性剛剛達標、不顯著等問題(XiufangDuetal,2019)。埃文和芮秋(EvanandRachel,2012)研究發(fā)現(xiàn)嫉妒情緒會引起道德虛偽的逆轉,即啟動嫉妒情緒反而會對自己要求嚴格,對他人要求寬容,而嫉妒與自戀情緒又息息相關(王雙雙,2017),欽佩型自戀可能會引起正面積極的競爭,促使個體嚴格要求自己向優(yōu)秀的人靠攏。總之,自戀與道德虛偽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絕對的,未來可以多方面地探討兩者之間的內在機制。
4.3 心理特權、特質自我控制與道德虛偽不相關
研究結果顯示,心理特權與道德虛偽行為無顯著相關關系,與研究假設不符。歸因理論解釋心理特權高的個體可能更傾向于將積極結果歸因于自己,而將消極結果歸因于他人或環(huán)境,因此對于他人或環(huán)境可能表現(xiàn)出過高的道德要求(白寶玉等,2017),并且以往研究證明了高心理特權的青少年在道德判斷行為中表現(xiàn)得更為寬容(劉思義,2019),因此本項研究假設心理特權與道德虛偽行為間存在相關,但研究結果并未證實這一點,可能的原因是以往的研究關注青少年群體,而本研究著眼于大學生群體,與大學生群體相比,青少年群體處于未完全形成系統(tǒng)道德觀念的成長階段,擁有更加寬容的道德判斷標準。
同時,研究結果顯示,特質自我控制與道德虛偽行為無顯著相關關系,可能的原因是本研究側重人際層面的道德虛偽行為,而黃耘實(2017)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特質自我控制對于個人層面的道德虛偽行為,而將人際層面的道德偽善行為進行了道德行為和偽善行為的區(qū)分,兩者存在較大差異,無法完全體現(xiàn)被試的道德判斷行為。此外,由于研究程序中不同問卷的順序安排及問卷的整體長度偏長,可能造成了被試的自我消耗,前人研究證明自我消耗情況下會增加道德虛偽行為,因此實驗結果上可能受到了自我消耗對于道德虛偽行為的抵消作用。
4.4 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存在一些后續(xù)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不足之處,首先是研究具體程序中存在的操作不當問題,由于選用的研究材料的復雜性,致使最終問卷長度相對較長,存在題目間缺乏邏輯性和趣味性的現(xiàn)象,影響了被試在具體填寫過程中動機,影響了問卷的效度。后續(xù)實驗中,研究者們可以事先進行預實驗,對已有的研究材料進行信度、效度檢驗及項目分析,適時修改問卷內容,避免因問卷過于復雜影響被試填寫過程中的情緒、理解等。
本次研究中主要選取了楊慧(2018)在姆斯基礎上改編的道德情景判斷問卷,問卷主要選取了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7個日常道德情景,被試通過依次從行為主體為自己和第三人稱他人來進行道德判斷,但該問卷中的不同行為主體對應的道德情景不同,其違反社會道德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對被試的道德虛偽行為可能有所掩飾,無法進行準確測量。同時,人際層面的道德虛偽行為更多指在同一件事情上面雙重判斷標準,而目前研究中所廣泛使用的Lammers道德情景判斷問卷的不同修改版本都是被試需要在較短時間內依次從自己和他人的角度判斷同一件不道德行為,造成被試意識到自己的道德虛偽行為,從而對其進行矯正,因此也無法準確判斷被試在同一道德情景下對于不同行為主體的道德判斷,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可以使用“電車難題”等道德困境問題研究被試人際層面的道德虛偽行為(XiufangDu etal.,2019),但由于“電車難題”本身并不存在完全道德做法的解答,因此是否能夠測量道德虛偽行為也就存在爭議。后續(xù)對道德虛偽的測量中,如何測量人際層面的道德虛偽行為是研究者們所應重點關心的問題,如果選用不同道德情景測量被試的道德判斷,應在編制問卷的過程中進行多次預實驗,根據(jù)效度檢驗的結果進行修改,避免情景對于情景的誤解;如果選用相同道德情景測量被試的道德判斷,可改用經(jīng)典的任務分配范式進行實驗,或通過內隱的方法考察道德偽善。
最后,關于心理特權,特質自我控制以及自戀人格間彼此的顯著相關背后具體的理論模型也是后續(xù)研究者們可以探索的方向之一。
5??? 結論
通過問卷法發(fā)現(xiàn),高自戀傾向的群體擁有更高的心理特權以及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特權高的群體自我控制能力較弱,但尚未發(fā)現(xiàn)心理特權在自戀與自我控制中的內在影響,也未發(fā)現(xiàn)心理特權與特質自我控制在自戀與道德虛偽中的鏈式中介作用,未來應進一步探討內在機制并修訂更適合的道德虛偽量表進行測量。
參考文獻
[1]白寶玉,孫閏松,胡巧,等.心理特權:概念、測量及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17,25(6):1025-1035.
[2]BatsonCD,KobrynowiczD,DinnersteinJL,etal.Inaverydifferentvoice:Unmaskingmoralhypocrisy[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7,72(6):1335-1348.
[3]BatsonCD,ThompsonER,SeuferlingG,etal.Moralhypocrisy:Appearingmoraltooneselfwithoutbeingso
[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9,77(3):525-537.
[4]CampbellW,Keith,Bonacci,etal.PsychologicalEntitlement:InterpersonalConsequencesandValidationofaSelf-ReportMeasure[J].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2004,83(1).
[5]丁倩,劉祎琳,張永欣,等.心理特權與大學生網(wǎng)絡欺騙行為:有調節(jié)的中介效應[J].心理與行為研究,2020,18(4):537-543.
[6]Evan P,Rachel L R.Effects of Anger,Guilt,and Envy on Moral Hypocrisy[J].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012,38(1):129-139.
[7]葛梟語,侯玉波.君子不憂不懼:君子人格與心理健康——自我控制與真實性的鏈式中介[J].心理學報,2021,53(4):374-386.
[8]侯玉波,唐堯,張斌梅子.自戀與道德虛偽:權謀術和辯證思維的作用[J].心理學探新,2020,40(6):568-573.
[9]黃耘實.自我控制對道德偽善與道德判斷的影響[D].山東:曲阜師范大學,2019.
[10]黃英選.大學生自戀人格對人際關系的影響:自尊和特質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8.
[11]LammersJ,StapelDA,GalinskyAD.Powerincreaseshypocrisy:Moralizinginreasoning,immoralityin behavior[J].PsychologicalScience,2010,21(5):737-744.
[12]LammersJ.Abstractionincreaseshypocrisy[J].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2012(48):475-480.
[13]劉思義.心理特權、情境卷入對青少年學生道德判斷的影響[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19.
[14]劉宇平,李姍珊,何赟,等.消除威脅或無能狂怒?自戀對暴力犯攻擊的影響機制[J].心理學報,2021,53(3):244-258.
[15]NasoRC.Immoralactionsinotherwisemoralindividuals:Interrogatingthestructureandmeaningofmoral hypocrisy[J].PsychoanalysisPsychology,2006,23(3):475-489.
[16]NasoRC.Beneaththemask:Hypocrisyandthepathologyofshame[J].PsychoanalyticPsychology,2007,24(1):113-125.
[17]PolmanE,RuttanRL.Effectsofanger,guilt,andenvyonmoralhypocrisy[J].PersonalityandSocial PsychologyBulletin,2012,38(1):129-139.
[18]Rhodewalt,F(xiàn)rederick.Narcissism,Self-KnowledgeOrganization,andEmotionalReactivity:TheEffectof DailyExperiencesonSelf-EsteemandAffect[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998,24(1).
[19]Robert,Raskin,Howard,etal.A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oftheNarcissisticPersonalityInventoryandfurtherevidenceofitsconstructvalidity[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8,54(5).
[20]Rothman,AllisonM,Steil,etal.AdolescentAttachmentandEntitlementinaWorldofWealth[J].JournalofInfant,Child,andAdolescentPsychotherapy,2012,11(1).
[21]孫嘉卿,顧璇,吳嵩,等.道德偽善的心理機制:基于雙加工理論的解讀[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4):580-584.
[22]譚樹華,郭永玉.大學生自我控制量表的修訂[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5):468-470.
[23]ValdesoloP,DeStenoD.Thedualityofvirtue:Deconstructingthemoralhypocrite[J].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2008(44):1334-1338.
[24]王雙雙,宋婧杰.大學生自戀與嫉妒心理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6):867-872.
[25]吳寶沛,高樹玲.道德虛偽:一種機會主義的適應策略[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6):926-934.
[26]XiuFD,NanaL,QiaonaJ,etal.Guiltpronenessmoderatestheafter-effectsofegodepletiononhypocrisy[J].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19(151):109516.
[27]楊晨潔.心理特權和社會比較對利他行為的影響[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0.
[28]張旭.大學生自戀與心理適應的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2011,34(5):1174-1177.
[29]鄭涌,黃藜.顯性自戀與隱性自戀:自戀人格的心理學探析[J].心理科學,2005,28(5):1259-1262.
TheInfluenceofNarcissismonMoralHypocrisy:TheChainMediatingEffectofPsychologicalPrivilegeandSelf-controlTrait
NiuLuofei??? GongYuhan? HeYibo? Yao Ye
DepartmentofPsychology,SchoolofHumanitiesandSciences,BeijingForestyUniversity,Beijing
Abstract: Moral hypocrisy is a common moral phenomenon, so its of great social significance to discussit.Basedonthetheoreticalanalysis,thisstudytakesnarcissismastheindependentvariable,proposingachainmediationmodelofpsychologicalprivilegeandself-controlonnarcissismandmoralhypocrisy.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87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showed that: (1) Narcissismispositivelycorrelatedwithpsychologicalprivilegewhilenegativelycorrelatedwithself-controltrait;
(2)? Psychologicalprivilegeisnegativelycorrelatedwithself-controltrait.Thisstudyconfirmedpartofthe model,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erformance of highnarcissists.However,duetothescaleselectionandotherfactors,thecorrelationbetweennarcissismandmoral hypocrisy is not significant. Future researches could further revise the moral hypocrisy scale inordertogetmorereliableresults.
Keywords:Narcissism;Moralhypocrisy;Psychologicalprivilege;Self-control;Chainmediationmodel